高先池,王明泉,彭利軍,李 莉
(1.中國海洋大學化學實驗教學中心,山東青島 266100;2.中國海洋大學國有資產與實驗室管理處,山東青島 266100)
高等學?;瘜W實驗室是教學科研的重要場所,為了培養(yǎng)“信念執(zhí)著、品德優(yōu)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很多高校加大學生參與科學研究的力度,強化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大幅度增加了開放實驗,將常規(guī)的本科實驗教學實驗室變成了學生技能培訓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平臺。隨著開放實驗的增加,進入實驗室的人員更為復雜,實驗時間不集中,實驗內容及實驗藥品多樣化,這些都給實驗室的安全管理帶來更大的難度。
化學實驗室由于易燃、易爆、劇毒品的使用與存放、壓力容器的使用與存放、玻璃儀器的使用等,具有一定的不安全因素,常規(guī)實驗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與監(jiān)督下進行使用,可降低危險事故的發(fā)生幾率[1]。實驗室全面開放后,實驗室的主導因素由教師變?yōu)閷W生,一般情況下,指導教師主要進行實驗方案的審查,而實驗操作與時間安排均由學生實施,以下是其安全隱患的主要表現(xiàn)。
有些化學藥品具有易燃、易爆、腐蝕、氧化、放射等特性,如操作不當,在使用時則可產生相應的安全問題[2]。如硫酸、硝酸等具有較強的腐蝕性與氧化性,發(fā)生灑漏、傾倒時可造成人身及物品的傷害;乙醚、丙酮等有機藥品具有易燃、易爆性,明火加熱可能產生起火爆炸;某些鋇鹽、苯胺等具有較強的毒性,誤食或皮膚接觸會產生中毒[3]。
化學實驗中使用的儀器包括電子儀器、玻璃器皿、壓力容器等,儀器使用安全隱患主要為電擊、割傷、爆炸及儀器損壞。割傷與壓力容器爆炸多由操作不當引起,如在有機合成時溫度計位置調整、冷凝水管接入時極易引起手部割傷;而氫氣鋼瓶、乙炔鋼瓶的使用需要嚴格按操作規(guī)范進行,并定期進行氣密性檢查,以防漏氣[4]。
實驗室進行的化學反應可分為中和反應、氧化反應、有機合成等。劇烈的氧化反應可產生液體冒溢、爆炸等風險;有機合成過程較復雜,操作或設計不當時,可產生有毒氣體泄漏、易燃氣體泄漏、過熱爆炸等風險。
實驗室產生的危廢物種類較多,處置方式各不相同,為防止實驗廢物造成環(huán)境污染,各實驗室一般設置固體廢物收集桶及液體廢物收集桶,學生常規(guī)實驗時,廢物種類相同,可統(tǒng)一收集,但開放實驗時,廢物的種類及性質差異較大,如將具有氧化性的廢液與有機廢液相混合,可能產生化學反應,從而產生廢氣污染或起火等風險[5]。
常規(guī)實驗時,實驗教師第一個到實驗室,最后一個離開實驗室,水、電、門、窗及藥品安全均由實驗教師負責。開放實驗時,實驗教師只是答疑、指導,中間過程由學生自主安排,教師不能全程監(jiān)督,如實驗持續(xù)時間較長,有時可能發(fā)生漏水問題、用電安全問題,也易發(fā)生藥品丟失問題,或進一步產生其他的次生安全問題。
常規(guī)實驗時,實驗室的安全責任人是指導教師與實驗技術人員,相關人員全程跟蹤,隨時指導,發(fā)生問題及時處理。另外,常規(guī)實驗的實驗內容均經過多年的驗證,從安全的管理上能有較好的針對性,關鍵過程時教師加大指導力度,則可有效地避免事故的發(fā)生。開放實驗的性質決定了教師難以進行全程跟蹤,實驗安全由以往的教師負責變成了教師與學生共同負責。實驗內容的新穎與多變,使得教師在安全指導上缺少針對性,實驗技術人員在安全防范準備上,也難以做得完善。如果每個開放實驗均需指導教師或實驗技術人員在現(xiàn)場進行監(jiān)督指導,受人力、物力的限制,開放實驗就不可能大規(guī)模地實施,如何有效地做好開放實驗的安全管理,是高校實驗室管理部門亟待解決的問題[6-11]。根據(jù)我校近年實踐及設想,提出開放實驗安全分級管理理念和實施方案。
分級管理就是根據(jù)開放實驗所用的藥品、儀器、實驗過程等進行綜合分析,識別其中的危險因子,再根據(jù)危險因子的大小進行綜合評定,分成一、二、三級危險實驗,按危險實驗的級別進行一、二、三級安全管理。一級安全管理最嚴格,需要教師全程跟蹤;二級安全管理次之,需要教師部分過程跟蹤;三級安全管理較簡略,由學生自主進行安全管理。其基本確定步驟見圖1。
圖1 安全分級管理操作流程
2.2.1 化學藥品的危險因子識別
實驗室所用化學藥品種類繁多,危險性與化學藥品的種類、使用或貯存數(shù)量等有關。GB12268—2012《危險貨物品名表》將危險物品分為8類,分別為爆炸品、氣體、易燃液體、易燃固體及易于自燃的物質和遇水放出自然氣體的物質、氧化性物質和有機過氧化物、毒性物質和感染性物質、放射性物質、腐蝕性物質。GB18218—2009《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中,將危險物品分為9類,分別為爆炸品、易燃氣體、毒性氣體、易燃液體、易于自燃的物質、遇水放出易燃氣體的物質、氧化性物質、有機過氧化物、毒性物質。無論如何分類,上述危險化學品在實驗室中均可遇到,在化學危險因子識別時,參照“道化學火災、爆炸指數(shù)評價法”,根據(jù)化學品的性質、濃度、一次用量確定危險因子大小,如硫酸屬于酸性腐蝕品或氧化性物質,500 mL濃硫酸基準危險因子為1.0,濃度變小則危險因子變小,用量增大則因子變大,調整系數(shù)見表1。
表1 硫酸危險因子調整系數(shù)
2.2.2 實驗儀器危險因子識別
使用玻璃儀器產生割傷多在儀器初始安裝及最后拆除階段,根據(jù)化學實驗性質不同,有機化學實驗使用玻璃儀器種類較多,危險性較大,危險因子為0.5,其他實驗危險因子為0.1。壓力容器應根據(jù)氣體種類分為有毒、易爆、惰性三類,對于使用氫氣、乙炔、氯氣等有毒、易爆氣體,危險因子為1.0,其他壓縮氣體危險因子為0.2。
2.2.3 化學反應過程危險因子識別
根據(jù)反應性質、反應物濃度及數(shù)量確定危險因子級別。有機合成危險因子為1.0,氧化反應為0.5,其他為0.2。
2.2.4 化學廢物處置過程危險因子識別
根據(jù)化學廢物種類、濃度、數(shù)量確定是否有危害。產物含有重金屬、強氧化劑或還原劑、易燃液體、劇毒物質時,危險因子為1.0,其他按危險性確定相應危險因子。
實驗項目危險因子識別后,進行綜合匯總,將各項危險因子求和,根據(jù)危險因子數(shù)值進行危險級別的劃分,同時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
表2 危險級別劃分參照表
2.4.1 一級安全管理主要內容
根據(jù)評定的安全管理級別進行分級管理分為三級。
(1)制定安全應急預案。指導教師在實驗前需制定安全應急預案,上報實驗中心,審查備案。
(2)學生安全基本培訓。實驗中心對實驗室安全常規(guī)問題印有宣傳冊,學生進行開放實驗前,均需進行學習培訓,經實驗室安全負責人考核合格后才可進入實驗室。
(3)開放實驗安全指導及現(xiàn)場安全培訓。根據(jù)開放實驗的內容,分析可能產生的安全事故,有針對性地進行安全指導,并根據(jù)應急預案在現(xiàn)場進行培訓。
(4)教師全程跟蹤。開放實驗的時間、地點需按中心計劃執(zhí)行,指導教師或實驗室安全管理人員需全過程參與實驗,起實驗指導與安全防護作用。
(5)實驗室安全檢查。對于一級安全管理,實驗中心需定期進行安全檢查,發(fā)現(xiàn)問題,立即糾正。
2.4.2 二級安全管理的主要內容
(1)制定安全應急預案。指導教師在實驗前需制定安全應急預案,上報中心。
(2)學生安全基本培訓。按常規(guī)安全培訓要求進行,考核合格后才可進入實驗室。
(3)開放實驗安全指導。根據(jù)開放實驗的內容,有針對性地進行安全指導。
(4)教師部分過程跟蹤。指導教師需在實驗關鍵過程中進行跟蹤指導。
(5)實驗室安全檢查。實驗中心對于二級安全管理項目,應進行安全抽查,發(fā)現(xiàn)問題,立即糾正。
2.4.3 三級安全管理的主要內容
(1)學生安全基本培訓。按常規(guī)安全培訓要求進行,考核合格后才可進入實驗室。
(2)開放實驗安全指導。根據(jù)開放實驗的內容,有針對性地進行安全指導。
(3)危害藥品定量供給。如實驗內容中涉及危險性高及毒性大的藥品,將按實驗的需求量進行供給,并需二人以上現(xiàn)場共同使用。
(4)實驗室安全督查。實驗中心進行安全抽查,發(fā)現(xiàn)問題,立即糾正。
由于開放實驗實施規(guī)模越來越大,針對開放實驗安全管理人手不足的問題也越來越明顯,安全分級管理模式能對開放實驗進行分類,有針對性地進行安全管理,突出重點項目管理,節(jié)省人力、物力,收到較好的安全管理效果。
(
)
[1]羅一帆,湯又文,孫峰,等.高?;瘜W實驗室安全管理的探討[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26(4):147-149.
[2]唐嵐,李曉林,謝慶春,等.高?;瘜W實驗室安全規(guī)范管理探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27(3):249-252.
[3]劉浴輝,羅文君.高校化學實驗安全與實驗規(guī)范行為培訓[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1):182-185.
[4]田太福.高校精細化工專業(yè)實驗室安全管理的探討[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27(6):184-185.
[5]錢小明.高校實驗室化學廢棄物的處理與思考[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27(2):158-160.
[6]李鳳木.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淺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7):342-344.
[7]楊士烑,王敏.澳大利亞高校和科研單位的安全管理[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1):165-167.
[8]潘蕾.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12):188-190.
[9]張國林,韓瑩,張小興.化學實驗室開放模式下安全管理的探索[J].泰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8(4):89-91.
[10]楊姣蘭,金鑫,韓旭,等.化學品實驗室安全管理的研究[J].中國衛(wèi)生工程學,2010,9(2):94-98.
[11]趙文武,李桂桃.高校實驗室安全現(xiàn)狀分析與管理對策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3,13(3):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