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干
當今社會,腐敗可謂人人痛恨,每一起腐敗事件曝光后,都會伴隨著公眾如潮的譏諷與抨擊。然而,人們對腐敗的態(tài)度僅僅是“人人喊打”那么簡單嗎?我看并非如此,很多人痛罵腐敗的背后其實都或多或少的都隱藏著一種“酸葡萄”心理:對腐敗既愛又恨,一方面咬牙切齒,另一方面又羨慕有加;一方面鄙視賄賂,另一方面又希望分一杯羹。甚至可以毫不客氣地說,很多人對腐敗的痛恨并非源自腐敗本身,而是源于內(nèi)心未能分享的失落。
這種說法一點都不夸張,因為在中國,腐敗并不僅是官員的專屬。作為一種文化氛圍,它早已滲透到每個人的生活之中。大凡國人遇到涉及切身利益的事,首先想到的定是找關系走后門:從生孩子進醫(yī)院到上學讀書、找工作、打官司、找醫(yī)生,甚至包括進火葬場,凡有人類活動的地方,腐敗的生活方式不僅存在,而且暢行無阻。什么同學、同鄉(xiāng)、同事、上司、部下、朋友、熟人、鄰居、師生等,皆成為巧取利益的捷徑。人人恨腐敗,卻又個個搞腐敗,當今社會,腐敗儼然已經(jīng)成了民族的根本生存方式。
當越來越多的父母們對他們的孩子們說“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以后爭取當大官,住大房子,取漂亮媳婦、賺大錢”時,這不正是在進行“腐敗”的“教化”嗎?當在學校中,班級干部們在老師面前享受種種特權和優(yōu)待時,我們能否認“腐敗”的“教化”正在不知不覺間進行嗎?當書店中《和傳》一類的貪官文學大受追捧時,我們還能否認“腐敗”已經(jīng)有了“文化”嗎?
我們恨官員貪污腐敗,卻又在拼命地報考公務員;我們咒罵壟斷,卻又削尖腦袋往高薪單位里鉆;我們譏諷不正之風,自己辦事時卻又忙著找關系……這就是當代中國人的真實心理寫照。貪腐本是一種邪惡,卻在今天被國人當成了一塊“臭豆腐”——聞起來臭,吃起來香,這在無形之中為腐敗提供了一種縱容的土壤?!傲w腐心態(tài)”的危害是極其巨大的:一方面其滲透性強,即使社會地位卑微的從業(yè)人員,手中只要擁有哪怕微不足道的權力,一旦有機會、有可能,也會淋漓盡致地發(fā)揮羨腐“文化”的“功能”。
其實,貪腐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們對腐敗的麻木和容忍。在物欲漫延的社會里,腐敗就像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無形制度、一種人人都要遵循的“潛規(guī)則”。在這種“潛規(guī)則”之下,卑鄙是卑鄙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的墓志銘。我們要打破這種社會“潛規(guī)則”,就必須徹底走出對腐敗文化的漠視,約束自己的行為,同時也要放棄千百年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思想。
今天,腐敗還正在侵蝕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個人都難以置身其外。我們已習慣了用腐敗的觀點看問題,用腐敗的觀點指導生活;也已經(jīng)學會了嘲弄清廉正直,學會了壓制純潔善良,我們成了正直道德和良好品德的扼殺者。腐敗不僅影響我們的制度,而且影響我們?nèi)后w和社會的品質(zhì),因此,制度反腐是必要的,文化反腐一樣重要。反腐,必須從每個人自身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