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彥 杜淵
【摘 要】培養(yǎng)優(yōu)良學風既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也是保證教育質量的重要前提。現(xiàn)在各高校都意識到學風建設對學生成才和高校發(fā)展的重要性,也非常重視學風建設。但高校的學風狀況仍堪憂。本文試圖通過對學風建設進行反思,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并根據問題的癥結提出了幾點關于加強學風建設的對策。
【關鍵詞】高校;學風;學風建設;反思
學風是高等學校辦學思想、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學生思想品質、學風精神和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xiàn),是大學生精神和高校校風的重要組成部分,學風的狀況如何,直接影響和決定著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而人才的培養(yǎng)質量關系這學校的生命之源。因此,“一個學校的學風,關系著學校的形象,關系著社會對學校的評價,最終關系到學校的生死存亡”。近年來,各高校都已意識到學風建設在改革與發(fā)展中過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并已采取了多種舉措加強學風建設,營造了一個比較良好的學習氛圍。然而,從目前的狀況看,總體還比較薄弱,“學生的價值取向、學習熱情以及考風考紀等都存a在那樣的問題,學術道德建設也有待加強”。因此,我們有必要反思在學風建設過程存在的問題,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并重新構建一個學風建設的體系。
一、學風及學風建設的內涵
學風問題是當前高等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個有待解決的熱點問題。無論是教育理論工作者,還是高校管理者都對學風建設這個問題進行較多的研究。一學風建設為關鍵詞通過網絡搜索,相關文章近千篇。在眾多的研究成果中,對什么是學風并未達成一致的共識。劉以爭等人認為:“所謂學風,是指人們在學習和做學問方面一貫的態(tài)度和行為。對于大學生來說學風是在學習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習慣、態(tài)度和意志力等”。鄭家茂等人認為:“學風是學習者在求知目的、治學態(tài)度、認識方法上長期形成的,具有一定穩(wěn)定性和持續(xù)性的精神傾向、心理特征及其外在表現(xiàn)。從廣義上講,學生的學習風氣、教師的治學風氣、學校的學習氛圍屬學風的范疇;從狹義上講,學風主要指學生學習目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行為的綜合表現(xiàn)”。蔡紅紅梅等人認為:“學風一般是指人們在一定的人生觀、價值觀、學習動機和追求目標的支配下所表現(xiàn)出來的治學精神。高校學風是指高等學校全體師生在長期教育實踐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較為穩(wěn)定的治學目的、治學精神、治學態(tài)度和治學方法,是全校師生群體心理和行為在治學上的表現(xiàn)”。綜合各家的觀點,我們認為,學風是學校長期積累形成的一種氛圍,一種精神。從狹義上講,學風是指學生的學習風氣、是學生的的學習目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能力、學習品質等內在人格作用于主體本身而產生的外部反映。從廣義上講,學風制學校全體師生在長期教育實踐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較為穩(wěn)定的治學目的、治學精神、治學態(tài)度和治學方法,是全體師生群體心理和行為在治學上的表現(xiàn)。(本文主要討論的是下一層面的學風。)
建設這個詞在《新華字典》里意義是“創(chuàng)建新事物來或增加新的設施”。那么,學風建設也可稱為建設學風,主要是指通過創(chuàng)新和改革形成新的機制來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于學校發(fā)展相適應的學習目的、態(tài)度、能力和品質等。
二、高校學風建設的反思
(一)高校學風建設目標價值取向的偏離
目標是指人的活動所追求的的預期結果,目標是激發(fā)人的積極性、產生自覺行動的必要前提。目標具有“啟動”、“激勵”和“聚合”的功能。從哲學上說,價值是主體以自身的需要,即“自身內在的尺度”來看待客體屬性對于滿足主體需要所具有的意義。價值取向是主體價值選擇的內在傾向,它反映了主體的需要、目的和客體的屬性、功能之間的關系。高校學風建設目標的價值取向應該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使學生個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然而,在實際當中,許多高校學風建設的目標價值取向過于政治化,它追求的是高效的穩(wěn)定。誠然,高校的穩(wěn)定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個性發(fā)回的保證。但追求穩(wěn)定并不能稱謂高校學風建設目標價值的終極追求。因此,學風建設目標價值取向的偏離實際上是對學生主體性的忽視,則使學風建設無法激發(fā)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也就很難形成正確的與學校發(fā)展相適應的學習目的、態(tài)度、能力和品質。
(二)高校學風建設手段過于制度化,缺少人性關懷
高校認識到學風建設的主體是學生,但對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簡單認為靠嚴明的制度、嚴厲的處罰來管理、約束學生,從而使學生的學習行為置于學校各項規(guī)定之中。當今高校學風建設對消極的矯正過分依賴以至忽視了積極的促進。許多人說到學風建設,馬上就想到要加強對學風不良者的處罰。其實這種思想和想法早已落后,幾百年前意大利學者貝卡利亞舊說過,人的心靈就象液體一樣,總是順應著周圍的事物,隨著環(huán)境變得日益殘酷,這些心靈也變得麻木不仁了。因此,當把重點放在矯正錯誤行為而不是養(yǎng)成積極習慣時,這種方法也就成為一種病態(tài)的手段。處理錯誤的行為應該而且只能是偶然的,而不能成為原則。所以,不要以加大對學風不良者的處罰來提高改善學風。而且,處罰的理由只能是針對行為的危害性,而不僅是人的心靈,思想從來就不會犯罪,只危害自己不危害別人的行為也不會犯罪。
總之,制度是必要的,管理也不可少,但學風建設的關鍵不在于外在對主體的作用,而在于主體內在的自覺。靠制度、靠管理的認識是由于對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充分重視,缺少對學生的人性關懷。忽視學風建設的主體性、主動性,片面強調學風建設的外在性、客觀性,其結果只能造成學生被動的適應規(guī)章、應付管理,大學生的學習成為消極學習。
(三)高校學風建設責任主體單一化主要是指學風建設被認為僅僅是學生工作的事,僅僅是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任務,學風建設固然離不開學生工作隊伍的教育和管理,但如果學生工作和教學工作涇渭分明,教學工作管課堂,學生工作管課外,就會出現(xiàn)思想教育與業(yè)務教學“兩張皮”的現(xiàn)象。實際上,從學風建設的組織機構看,其主體既有思想政治工作系統(tǒng),又有教學管理系統(tǒng);從學風建設的實施來看,既有專門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又有廣大教職員工的廣泛參與;從學風建設的主體看,既是學校全體教職工自覺教育,又是廣大學生積極參與的自我教育;從學風建設涉及的領域看,既有對學生主體的教育管理工作,也有對育人環(huán)境的優(yōu)化。育人環(huán)境既有校園物質環(huán)境又有校園文化環(huán)境。因此,學風建設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是全體師生教學與管理行為的綜合,是學生所處客觀條件和主觀努力的綜合,也是校園物質環(huán)境的綜合【7】
(四)高校學風建設環(huán)境的偏差
高校學風建設環(huán)境主要包括社會和學風兩個方面。就社會層面來看,高校作為一種社會組織,必然受到當前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當前,我國實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促進了社會主義生產力的迅猛發(fā)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但由此帶來的社會分配不公、腦體倒掛等現(xiàn)象,以及社會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現(xiàn)象嚴重侵蝕了學校這方凈土,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學校層面來看,一方面,教風不嚴影響了學風建設。由于現(xiàn)行高校對教師的評價機制、方法手段等有失偏頗,使教師過分重視科研,輕視教學,使教師治學不嚴,對教學工作處于應付狀態(tài),表現(xiàn)為備課授課不認真,批改作業(yè)應付,上課遲到,考試時劃范圍,甚至泄露試題,送人情分等,對學生的曠課、遲到、作弊等不良現(xiàn)象不加教育和制止,甚至在課堂上發(fā)泄對學校和社會的不滿,更為嚴重的是,由于對教師科研批評價的急功近利特點,使大學教師中出現(xiàn)相當嚴重的論文抄襲、篡改數(shù)據等學術腐敗現(xiàn)象,這些表現(xiàn)和現(xiàn)象均對學生起了負面作用,對學風建設帶來消極影響。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不能適應學生的需求。高等教育作為一個既包含基礎教育,又對基礎教育具有導向作用的系統(tǒng)工程,側重理論上一般性的描述是應有的要義,這導致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具體地滿足學生的需求希望,導致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具體的滿足學生的需要期望,導致學習上的“需”于“求”之間的矛盾【8】。同時,有許多教師不注重知識的更新,教學內容陳舊、重復,方法與手段落后,教學嚴重脫離實際,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加強高校學風建設的對策
學風建設是思想政治教育與教學、行政及學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有機結合,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通過對當前高校學風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的反思,筆者認為,現(xiàn)階段高校為提高學風建設的時效性,應加強一下工作。
(一)加強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為學的問題說到底嗎,就是為人的問題”【9】,因此,在教育中必須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的教育,在教育有理想有道德的現(xiàn)代人,這對于良好學風的確立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針對當前高等學校學風中存在的問題重點要加強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同時要適時展開說理、解惑的工作,消除影響學習積極性的不利因素,啟發(fā)大學生珍惜美好時光,認真學習,努力成才。
(二)建立多元學風建設責任主體,促成學校學風建設的全員參與
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綜合國力競爭的日趨激烈,社會對學習成績優(yōu)、綜合素質高、實踐能力強的綜合型人才的要求,給學風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此,建立了由學生輔導員、班主任、導學老師、專業(yè)教授、教育管理者、后勤服務者組成的多元學風建設責任主體,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和引導,共同負責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行為規(guī)范管理和學生的學習指導和成才向導的工作,真正做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
(三)發(fā)揮學生在學風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毫無疑問,學生是高校學風建設的主體,其主體性的發(fā)揮,對于學風建設的成效至關重要。學風建設主體性主要是指學生對學風建設的自主認知,即對學風建設意義的深刻體味的基礎上,自覺地形成良好的學習價值和意義、學習觀念和品格。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甚至普及化的發(fā)展,高校學生群體需求日益多元化對于形成良好的學風提出很大的挑戰(zhàn)。因此,必須通過一定的規(guī)范和制度來引導學生的學習,形成較為統(tǒng)一的校園學習氛圍,以便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因為學生內在的求學精神是學生端正治學態(tài)度和成才成長的關鍵因素。要發(fā)揮學生在學風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就要加強對學生進行學風的教育、重視大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使他們自覺提升素質。
(四)建設好學風建設的“文化氣場”
“文化氣場”這個詞是我國著名學者余秋雨先生在論述關于文化名城建設時首次使用的。他認為一個文化名城的發(fā)展,除了需要在經濟上必須重視外,人文精神的建設也必不可少。如果把“文化氣場”這個詞移植到高校的學風建設中來,就是說我們在重視制度建設、重視教育管理的基礎上,我們應該營造一個有利于學校學風建設的校園文化氛圍。因此,“文化氣場”主要是指學風建設的校園氛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看不見,也摸不著,但卻是一個實在的東西,無時無刻不在發(fā)揮著它的隱性作用。為了營造這個“文化氣場”,一方面,我們應該加強學校的人文精神建設,進一步挖掘學校辦學歷史中的人文精神底蘊和現(xiàn)實條件中所具備的教學優(yōu)勢,這樣將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和加深其對科學和知識的熱愛之情。另一方面,學校應通過媒體的宣傳與教育,提高全校師生對學風建設重要意義的認知,通過創(chuàng)辦關于學風建設的文化交流刊物,使全校師生在文字的交流過程中形成學風建設的共識,重視引導學生在學用之間的正確定位,處理好知識學習與社會實踐的關系,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
參考文獻
[1]袁貴仁,做好新形勢下的高校穩(wěn)定工作【J】中國高等教育,2002,(2)
[2]李倫娥,學風建設是永恒主題【N】中國教育報2002-05-18(1)
[3]劉以爭,等,淺議大學生優(yōu)良學風建設的標準【J】石油教育2004(2)
[4]鄭家茂,潘曉卉,關于加強大學生學風建設的思考【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4(4)
[5]蔡紅梅,李榔生,高校學風建設的思考【J】湖南社會科學,2004(3)
[6]新華字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7]金國峰,高校學鳳建設存在的誤區(qū)及改進措施【J】高教論壇,2003(3)
[8]李振躍,學風建設存在的矛盾及對策【J】教育評論,2003(1)
[9]楊劍龍,加強研究生學風教育【N】文匯報,2003-1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