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綿
(遼寧丹東市振興區(qū)興一路43號樓1-402,118000)
在這個問題上,蜂友們的觀點不一,眾說紛紜,筆者認為只要滿足下列條件就好:
充足的蜜粉源,尤其是花粉,很難用人工飼喂的方法來補充,蜂蜜可以通過補糖來解決,其效果也無法和流蜜期相比。到底是春季好還是秋季好,應看本地區(qū)的蜜粉源情況而定。
育王應有比較強壯的蜂群,筆者認為,蜂群的強弱對人工育王來講與蜂脾關系有關,比如在春季,一個7脾蜂的蜂群加9張脾,就稱不上強群,如果加6張脾就是強群;與育王的數量有關。還以一個7脾蜂蜂群為例,如果培育40個王臺就勉為其難,要培育20個王臺就一點問題都沒有;蜂群的強弱與蜜源有關,流蜜期蜂群稍弱,同樣可以培育出優(yōu)質蜂王,無蜜期就不可以;與蜂種有關,漿型蜂相對比蜜型蜂可以弱一點。
滿足蜂王交尾的條件:必須有足夠的種用雄蜂,外界氣溫應超過20℃。
北方分蜂必須在春季育王,而且還要盡可能的早些,“早育王,早分蜂”方能奪高產;北方蜂到南方春繁則必須秋季換王。什么時間育王好,要看什么時間用王,要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在丹東地區(qū),春季育王要比秋季育王好。
用隔王板將蜂王隔開,為了方便可在繼箱上育王,也可在繼箱下育王。
為了早育王,早分蜂,如果蜂群上不了繼箱,可在巢箱內用立式隔王板隔開育王。
在特殊情況下,可以把3~4脾蜂的小群蜂王囚起來,撤除卵蟲脾,使蜂多于脾,也可以培育出優(yōu)質蜂王,但育王數量不應超過20只。
在蜜源好的情況下,無論是一次移蟲還是復式移蟲,都可以培育出較好的蜂王。但在蜜源條件差或無蜜期育王,復式移蟲就很難培育出理想的蜂王。我做過這樣的實驗,在同一育王框上進行一次移出和復式移蟲(無蜜期),結果是一次移蟲培育的蜂王比較理想,而復式移蟲的王臺大部分被破壞,勉強出來的蜂王也是黑頭黃尾,體小如工蜂,所以我很少采用復式移蟲。
移蟲的大小與育王的成功率有很大的關系,很多蜂友主張移最小的幼蟲,筆者不敢茍同。在流蜜盛期是可以的,流蜜后期和無蜜期是不行的。2006年在興城白塔鄉(xiāng)荊條場地,當時蜜源快要結束,6家蜂場用同一張巢脾上的幼蟲育王,他們移的幼蟲偏小,幾乎都未成功,而我移的偏大(24小時左右),全部成功,蜂王體型碩大。我曾經在秋季育王時做過這樣的實驗,在同一個育王條上,移一半最小的幼蟲,另一半移18~24小時左右的幼蟲,前者或不成功,或出侏儒王,而后者全部成功。實踐證明,讓“蜂王幼蟲吃足初乳”,這句話是有道理的。所以,我育王移接近24小時左右的幼蟲。
誘王的成功率與蜂王的產卵時間和誘王群的大小有關:
新蜂王產卵因蜂王不穩(wěn)重,誘王很難成功;
誘入小群較容易接受,誘入大群就很困難;
這個時期的蜂王比較穩(wěn)重,誘王的成功率比較高;
蜂王經過20多天的產卵,已比較老練,即使是直接誘入,只要措施得當,完全可以成功。
以上只是筆者個人的經驗之談,因我國地域遼闊,各地條件差異甚大,寫出來與蜂友商榷,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