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樹元 官國鋒 苑大明
廣東深圳市福田區(qū)第二人民醫(yī)院麻醉科 深圳 518049
暫時性神經病學綜合征(TNS)表現(xiàn)為鈍痛和放射痛,以臀部為中心呈放射性向下肢擴散,由Scheider首先報道。一般發(fā)生于腰麻后12~36h,持續(xù)2d~1周,疼痛程度為中等或劇烈,所有局麻藥在脊麻后都可發(fā)生。如何有效治療椎管內麻醉方式后的并發(fā)癥,是當前臨床麻醉中的熱點課題[1]。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01—2012-12行椎管內麻醉后引發(fā)暫時性神經病學綜合征患者6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觀察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18~36歲,平均(25.8±9.63)歲;其中蛛網膜下腔麻醉17例,硬膜外麻醉5例,蛛網膜下腔聯(lián)合硬膜外麻醉8例。對照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19~37歲,平均(26.4±9.58)歲;其中蛛網膜下腔麻醉18例,硬膜外麻醉6例,蛛網膜下腔聯(lián)合硬膜外麻醉6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麻醉方法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以常規(guī)安撫方式進行處理,不采取藥物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處理基礎上,每天晚間入睡前給予地西泮2.5mg治療,同時增強與患者的有效溝通,通過多種方案安撫患者緊張情緒,改善患者心理不適情況。
1.3 診斷標準 暫時性神經病學綜合征臨床癥狀參照參考文獻[2-3]。在患者手術治療結束后24h內均發(fā)生明顯的腰背疼痛,痛覺延續(xù)放射至臀部,甚至下肢,痛覺具有持續(xù)性特征,部分疼痛區(qū)域存在銳痛、燒灼感、痛性痙攣等,同時患者可能由于疼痛而引發(fā)焦慮、煩躁或哭鬧、不安情緒,經視覺模擬量表對患者疼痛進行評分?;颊咂渌黜椛頇z查均未發(fā)現(xiàn)異常。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5.0軟件包進行處理,計量數(shù)據(jù)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消失時間與疼痛評分比較,見表1。研究組患者疼痛癥狀消失時間為3~6d,平均(4.5±1.8)d,視覺模擬量表評分1~2分,平均(1.7±0.5)分;對照組疼痛癥狀消失時間為7~10d,平均(9.4±1.9)d,視覺模擬量表評分2~3分,平均(2.8±0.8)分。
表1 2組治療后臨床癥狀消失時間與疼痛評分比較 (±s)
表1 2組治療后臨床癥狀消失時間與疼痛評分比較 (±s)
組別 n 癥狀消失時間(d) 視覺評分(分)研究組30 4.5±1.8 1.7±0.5對照組 30 9.4±1.9 2.8±0.8 t值2.631 1.452 P值 <0.05 <0.05
椎管內麻醉是將麻醉藥物經患者椎管腔隙注入的方法,基本原理是通過脊神經傳導功能的有效阻斷和脊神經興奮性的削弱實現(xiàn)麻醉目標,椎管麻醉在臨床中容易引發(fā)患者的應激反應,降低患者手術治療中的出血量,降低血栓的發(fā)生率,避免患者其他并發(fā)癥的發(fā)生[4]。由于椎管內麻醉的優(yōu)點,所以在胸外科、普外科與婦產科手術鎮(zhèn)痛中廣泛應用。椎管內麻醉存在與局部麻醉、全身麻醉方式相同的安全風險,還由于椎管內麻醉技術在操作過程中的安全風險以及麻醉效果對患者身體功能的影響,對患者生命安全危險性最大的不良反應包括心搏驟停、低血壓與神經損害。其中,永久性神經損害發(fā)生率0.02%~0.07%,部位麻醉后的疼痛和麻木應引起重視[5]。局部麻醉藥應用于椎管內或周圍神經阻滯,由于其主要作用于神經纖維或脊髓初級神經元,因此局部麻醉藥神經毒性的表現(xiàn)主要以神經纖維或脊髓初級神經元的損傷為主。局部麻醉藥存在直接或間接的神經毒性作用,與局部麻醉藥的濃度、溶質度(osmolarity)、接觸時間及手術體位與器械等因素有關。神經損害程度呈局部麻醉藥濃度依賴性,濃度愈高,損害程度愈重,直至運動、感覺功能永久性喪失。暫時性神經病學綜合征多見于麻醉過程平穩(wěn)順利的蛛網膜下腔阻滯和硬膜外腔阻滯,發(fā)生率可達8.1%[6]。感覺異?;蛎舾邢抵饕Y狀,多發(fā)于軀干下部,即臀、股、腿等處,多為雙側(亦可為單側),以燒灼樣、持續(xù)固定、痙攣性、放射性疼痛為主要癥狀,可沿下肢放射,程度輕重不一。持續(xù)時間一般在蛛網膜下腔阻滯完全恢復后24h內,少數(shù)TNS不同于CES,不遺留感覺和運動損害,脊髓和神經根影像學和神經電生理均無變化。病因可能為:(1)局麻藥的神經毒性;(2)穿刺損傷;(3)神經缺血;(4)手術體位使神經過度牽拉;(5)局麻藥分布不均,局部濃度過高。其他因素:(1)關節(jié)鏡手術患者發(fā)生率16%,可能與體位隨關節(jié)鏡移動引起部分骶神經損傷;(2)膀胱截石位、折刀式臥位者TNS發(fā)生率增加;(3)局麻藥加入血管收縮藥物,TNS發(fā)生率增加;(4)肥胖患者和門診患者TNS發(fā)生率增高。可應用激素、非甾體抗炎藥和神經營養(yǎng)藥物治療,通常不到10d癥狀可消失。
本研究采取地西泮等治療的患者相比常規(guī)處理患者臨床疼痛癥狀消失時間由(9.4±1.9)d縮短到(4.5±1.8)d,說明藥物治療能夠有效促進患者恢復過程。通過視覺模擬量表對患者疼痛程度進行評價,藥物治療患者相比常規(guī)處理患者的疼痛評分由(2.8±0.8)分減少到(1.7±0.5)分,說明藥物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神經損害情況,緩解疼痛。在椎管內麻醉后引發(fā)暫時性神經病學綜合征的治療中,及時治療采取積極應對措施對患者康復有重要意義。
[1]趙慧琴,肖旺頻,周紅梅,等.椎管內麻醉后暫時性神經病學綜合征31例[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0,10(1):84-85.
[2]趙偉新.椎管內麻醉后暫時性神經病學綜合征療效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2,7(25):76-77.
[3]Pawlowski J,Orr K,Kim KM,et al.Anesthetic and recovery profiles of lidocaine versus mepivacaine for spinal anesthesia in patients undergoing outpatient orthopedic arthroscopic procedures[J].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a,2012,24(2):109-115.
[4]Imbelloni LE,Gouveia MA,Cordeiro JA,et al.Low dose of lidocaine:comparison of 15with 20mg/ml with dextrose for spinal anesthesia in lithotomy position and ambulatory surgery[J].Acta Anaesthesiologica Scandinavica,2008,52(6):856-861.
[5]崔朝華,張宏.NRTN與GDNF聯(lián)合神經干細胞移植對AD大鼠CREB和TrkB表達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19):20-21.
[6]王敏華.椎管內麻醉后暫時性神經病學綜合征臨床觀察[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2,23(10):1 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