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第五人民醫(yī)院,四川 成都 610031
接觸性皮炎(contact dermatitis)是指皮膚粘膜接觸外界某些物質后,在接觸部位發(fā)生炎癥反應性皮膚病。過敏性皮炎屬于臨床上的常見多發(fā)病,引起本病的物質主要有動物性、植物性和化學性物質三大類,其中尤以化學物質致病為多見。斑貼試驗是測定機體變態(tài)反應的一種輔助診斷方法。臨床上可以為接觸性皮炎患者診斷提高一定的輔助診斷依據[1]。筆者對我院收治的接觸性皮炎8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斑貼試驗結果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分析其過敏原的數量及過敏原種類,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接觸性皮炎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完善病史追問及各項輔助檢查,均確定診斷,排除其他皮炎性疾病。所選患者中男58例,女22例,年齡11~49歲,平均年齡(28.3±2.2)歲。病程2個月~5年,平均病程(3.5±1.2)年。所有患者均接受斑貼試驗,同時納入研究的患者試驗前半月及試驗過程中均不服用抗組胺藥物及激素類藥物。
1.2 方法 斑貼試驗[2]基本步驟:①試驗部位:上背部脊柱兩側的正常皮膚。②去除斑試器的保護紙、將準備好的變應原按順序置于鋁制斑試器內。斑試物排練順序為自上→下,自左→右并做標記。斑試劑用量,軟膏制劑用25μl,直接放入斑試器中,液體制劑用25μl滴在放入斑試器中的濾紙片上(10號甲醛)。注意加斑試物時盡量不要沾到斑試器邊緣。③將加有斑試物的斑試器膠帶自下向上貼牢、貼平并用手掌輕輕壓幾下,以便排出空氣。④斑貼試驗時間:48小時。⑤觀察結果時間:貼敷后48小時,首先去除斑試器,為避免斑試器壓迫皮膚所可能造成的反應,應在去除斑試器至少30分鐘后觀察結果。
1.3 判定標準結果判定[3]“-”陰性:受試部位無任何反應;“±”可疑:皮膚出現瘙癢或輕微發(fā)紅;“+”弱陽性:皮膚出現單純紅斑、瘙癢;“++”中度陽性:皮膚出現水腫性紅斑、丘疹;“+++”強陽性:皮膚出現顯著紅斑、丘疹及水皰。
80例接觸性皮炎患者斑貼試驗陽性患者例數為78例,陽性率達97.5%;有27例患者對一種過敏原過敏,30例患者對兩種過敏原過敏,9例患者對三種過敏原過敏,三種以上過敏物質過敏的患者12例。具體見表1。
表1 80例接觸性皮炎患者斑貼試驗變應原分布結果
臨床上對于接觸性皮炎的治療,除給予基本的對癥治療之外,尋找過敏原,避免再次接觸,預防復發(fā)則是另一治療主攻方向[4]。斑貼試驗(Patch Test)是確定皮炎濕疹患者的致敏原一個簡單、可靠的方法。斑貼試驗利用變態(tài)反應性接觸性皮炎原理,人為地將可疑的致敏原配置成一定濃度,放置在一特制的小室內敷貼于人體遮蓋部位(常在后背、前臂屈側),經過一定時間,根據有否陽性反應來確定受試物是否系致敏原(即致敏物質)。如能從中查到引起機體過敏的物質,就能更早的預防和治療。
在本研究中,80例接觸性皮炎患者斑貼試驗陽性患者例數為78例,陽性率達97.5%;說明斑貼試驗在接觸性皮炎診斷中的價值。在對這些資料進一步分析中發(fā)現,有27例患者(34.62%)對一種過敏原過敏,30例患者(38.46%)對兩種過敏原過敏,9例患者(11.54%)對三種過敏原過敏,三種以上過敏物質過敏的患者為12(15.38%)例;說明此類患者的過敏原往往不止一種,臨床上應給予多方預防。對常見過敏原進行分類統(tǒng)計發(fā)現:對苯二胺10例、重鉻酸鉀20例、乙二胺11例、咪唑烷基8例、尿素5例、硫氫基混合物例3、苯唑卡因2例、環(huán)氧樹脂9例。結果與國內相關文獻報道并無差異[5]。至于研究中的2例患者試驗陰性可能與過敏原檢測不在試劑盒檢測范圍內相關。
[1]羅靄華,溫云鵬,陳少英等.深圳市寶安地區(qū)151例斑貼試驗結果分析[J].現代醫(yī)院,2010,10(7):80-81.
[2] 司曉青,馬國明,李承明等.116例成人面頸部接觸性皮炎患者斑貼試驗結果分析[J].山東醫(yī)藥,2010,50(43):71-72.
[3] 曹曉佳,張理濤.瑞敏系列和TURE TEST系列斑貼試劑檢測結果比較[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2,26(1):19-21.
[4]李兆軒,黃勇.青島地區(qū)成人200例濕疹皮炎患者斑貼試驗結果分析[J].健康必讀(下旬刊),2012,(9):446-447.
[5]童玉文,張鵬.皮炎、濕疹類患者235例斑貼試驗結果分析[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0,24(9):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