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志龍,田建濤,孔鮮寧
(長安大學 道路施工技術(shù)與裝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陜西 西安 710064)
混凝土離析現(xiàn)象使混凝土結(jié)構(gòu)不均勻,出現(xiàn)孔洞和蜂窩狀結(jié)構(gòu),嚴重的離析使混凝土結(jié)構(gòu)明顯分層,大大降低了混凝土結(jié)構(gòu)的強度和使用性能[1],因此對新拌混凝土離析現(xiàn)象進行研究十分必要。由于混凝土材料復雜,其內(nèi)部顆粒的力學和運動關(guān)系還沒有完善的理論,混凝土的離析試驗沒有公認的原理,也缺少標準試驗方法[2],沒有建立離析評價體系,離析研究也還處于探索階段。
目前,幾種可能的測試離析的方法有:1)文獻[3]利用一棱柱體試模,在其內(nèi)部填滿搗實的混凝土,測定試樣的重心位置。如果混凝土完全均勻,則重心在一半高度處。然后讓試模中的新拌混凝土承受幾次平行于縱向軸的振動,如果振動時發(fā)生離析,則重心會移動。重心移動的大小和方向表征混凝土內(nèi)部離析的趨勢。2)文獻[4]采用一個大約15 dm3的圓柱體或棱柱體容器,松散地填以攪拌良好的新拌混凝土,再振動振實。振動時間可以固定,但務(wù)必使混凝土搗實時間比實際完全搗實所需的時間稍長。振動后,將試樣分成上、下兩個質(zhì)量相同的部分,再經(jīng)4號篩(邊長4.75 mm)沖洗后測定上部和下部粗集料的質(zhì)量分數(shù)。在下部混凝土中粗集料的質(zhì)量分數(shù)發(fā)生變化即標志發(fā)生了內(nèi)部離析,可以用離析系數(shù)SF表示, SF為上部與下部粗集料的質(zhì)量分數(shù)之比。3)文獻[5-6]所用裝置包括射線源、閃爍計數(shù)器,射線源置于搗實混凝土試體的一邊,另一邊放置閃爍計數(shù)器測定射線源發(fā)射的光線數(shù),從而計算該點的混凝土密度,密度測量時間為30 s。這一技術(shù)可得到竣工后混凝土粗集料均勻程度的清晰圖形。文獻[3-4]的方法的可操作性均不強,且不適用于硬化后的混凝土。文獻[5-6]的方法易于實現(xiàn),但結(jié)果離散性較大,不易控制。因此研究一種操作性強、可靠性高的離析評價體系十分必要。
對于新拌混凝土而言,由于粗骨料密度大于膠凝基體,粗骨料容易下沉,細集料和漿體相應上浮,造成新拌混凝土顆粒分布不均勻,直觀的表現(xiàn)是在試件豎直方向上產(chǎn)生層位差異。如圖1中a)所示,攪拌狀態(tài)的混合料由于一直受攪拌葉片的作用,因此分布較均勻,基本發(fā)生沒有離析現(xiàn)象;b)所示為攪拌完成后,隨著時間的推移粗骨料在重力作用下下沉,細集料在浮力作用下上?。?c)為一段時間后,混合料的受力達到平衡,離析分層現(xiàn)象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
根據(jù)上述分析可知,粗骨料下沉是新拌混凝土離析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對粗骨料的分布層位差異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是衡量其均勻性的直接手段,計算結(jié)果可以直接用來評價混凝土的離析程度,具體評價方法如下: 1)根據(jù)混凝土設(shè)計強度確定混合料配合比,從而確定混合料總質(zhì)量M和粗骨料質(zhì)量m;(2)混合料攪拌均勻后,未發(fā)生離析情況下,取任意體積的新拌混凝土,測量其總質(zhì)量M1和其中粗骨料質(zhì)量m1,必然滿足
m1/M1=m/M.
(1)
圖1 新拌混凝土離析過程
如果不滿足式(1),則表明發(fā)生離析,m1/M1-m/M的差值大小可以反映離析的程度。為了能獲得更精確的結(jié)果,提出離析度的概念,離析度S的計算式為
S=Sa+Sb,
S反映混合料的離析程度,S=0,表示沒有發(fā)生離析,S越大,表示離析越嚴重。
為驗證上述理論的可實施性,設(shè)計離析評價試驗,計算不同攪拌時間、放置時間下新拌混凝土的離析度,同時測定相應條件下混凝土28 d的抗壓強度,分析離析度與抗壓強度之間的關(guān)系,進而評價其離析狀況,確定最佳的攪拌參數(shù)。
本試驗用水泥為P.O42.4普通硅酸鹽水泥,密度3 150 kg/m3;細集料為普通中砂,來源于西安渭河,堆積密度為1 450 kg/m3,細度模數(shù)為2.96,泥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2.5%;試驗所用石子表觀密度為2 850 kg/m3,最大粒徑為25 mm,來源于西安渭河碎卵石;試驗用水為西安地區(qū)普通飲用自來水。本試驗混凝土設(shè)計強度為C30,材料用量為:水泥9 kg,水5.4 kg,砂20.7 kg,石子36.9 kg。
試驗過程中主要控制攪拌時間和放置時間。攪拌時間分別為35,40,45,50 s,放置時間為0 min和10 min。攪拌過程完成后,將混凝土卸到平底小車上,從混凝土表面分3個區(qū)域取試樣,分別稱量3個試樣的質(zhì)量,然后沖洗混凝土試樣,洗出相應的粗骨料,曬干后稱量粗骨料質(zhì)量,從而計算出Sa。接著在距離表面15 cm處按上述方法取3個區(qū)域,計算出Sb,從而得到放置時間0 min時離析度。待混合料放置10 min以后,按上述方法可以得到放置時間10 min時的離析度。
混凝土硬化后試塊的抗壓強度是指混凝土立方體極限抗壓強度,是評價混凝土性能的重要參數(shù)。本試驗混凝土抗壓強度測試按照文獻[7]考察不同離析度對混凝土強度的影響,最終得到的離析度和抗壓強度如表1所示。
表1 離析度和抗壓強度
由于攪拌時間的不同,混合料在攪拌完成后的均勻性會有差異,這直接導致離析度的不同;另一方面,放置時間0 min和10 min的混凝土離析度也不相同,直接原因是粗骨料的密度大,會慢慢下沉,導致離析加劇。離析會降低混凝土的抗壓強度[8]。
離析度與抗壓強度之間的關(guān)系見圖2。由圖2可知,隨著離析度增大,混凝土抗壓強度均呈下降趨勢,離析度與抗壓強度呈反比例關(guān)系。這是由于離析會使混合料呈現(xiàn)不均勻分布狀態(tài),混凝土下部粗骨料聚集的多,上部細集料聚集的多?;炷恋目箟簭姸戎饕纱止橇系臓顟B(tài)和框架體系決定,因此離析混凝土上部強度的降低直接導致混凝土總體抗壓強度下降。另一方面,試驗結(jié)果也說明建立的離析度評價體系符合工程實際,是正確、合理的。
圖2 離析度與抗壓強度的關(guān)系
攪拌時間直接影響混凝土的均勻性,進而影響離析程度。攪拌時間過短,混合料混合不充分,導致部分骨料團聚在一起,新拌混凝土離析明顯;攪拌時間過長,水泥水化反應過快,新拌混凝土流動性提高,混凝土抗離析性能降低,也會影響混凝土的離析度。
攪拌時間與離析度之間的關(guān)系見圖3。由圖3可知,隨著攪拌時間的延長,混凝土離析度先減小后增大,放置時間0 min和放置時間10 min的混凝土的最小離析度的攪拌時間均為45 s,說明混合料攪拌過程有一個最佳的攪拌時間,該攪拌時間下新拌混凝土離析程度最小。同時,由圖3可知,放置時間10 min的混凝土離析度增大,說明新拌混凝土在放置過程中會進一步離析,因此工程生產(chǎn)中要盡量縮短新拌混凝土放置時間。
根據(jù)上述分析,一方面可以驗證建立的離析度評價體系是正確、合理的,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攪拌時間、放置時間對混凝土離析的影響,從而為設(shè)計合理的攪拌參數(shù)提供依據(jù)。由于離析度評價體系中只取了表面以及距離表面15 cm處2個平面上的混凝土進行測定,15 cm以下部分的混凝土離析并未考慮,這可能會增大隨機誤差,因此后續(xù)工作還需對其改進。
1)根據(jù)均勻性概念確定新拌混凝土離析評定方法,并基于此建立離析評價指標——離析度,離析度越大,混凝土離析現(xiàn)象越嚴重;
2)試驗結(jié)果表明:離析度越大,混凝土抗壓強度越小,說明建立的離析度評價體系是正確、合理的?;炷翑嚢钑r間、放置時間對離析度影響較大,合理的攪拌時間能使新拌混凝土離析度最小,縮短放置時間可以減輕混凝土的后續(xù)離析;
3)離析評價體系并未考慮15 cm以下部分的混凝土離析,這可能會增大隨機誤差,因此對其優(yōu)化還有待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劉鵬清.公路橋梁施工中混凝土離析現(xiàn)象分析[J].中國水運,2009,9(8):206-208.
[2] 張艷聰,王大鵬,田波,等.道路混凝土離析評價方法[J].公路交通科技,2012, 29(1): 23-27.
[3] Tournon G. Segregation of Non-cohereents Mixtures and Concretes[J].Rilem Bulletin,1995, 24(3): 15-31.
[4] Popovics S. A Method of Evaluating Grading on Concrete Aggregates[R].Indiana:Transportation and Purdue University,1961.
[5] Menkhoff H. Density Measurements with Radioactive Isotope[J].Der Bauingenieur, 1958,12(7):465-476.
[6] SANDOR POPOVICS.新拌混凝土[M].陳志源,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0.
[7]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GB/T 50081—2002 普通混凝土力學性能試驗方法標準[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3.
[8] 趙光豐.混凝土離析與泌水的流變分析[J].中國水運,2007 (5):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