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朋,李 杰
(山東南山紡織服飾有限公司,山東 煙臺265706)
紡織行業(yè)的發(fā)展越來越受到環(huán)境和資源的制約,迫使紡織行業(yè)正逐步從過去的粗放型、勞動密集型產業(yè)向集約型、資本密集型產業(yè)轉變。為提高紡織品的競爭能力,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一方面要通過提高產率、產量、理順原料的生產與流通體制來保證能源和原料的供應;一方面還應盡量加強科學管理,降低能源、原材料的消耗,以節(jié)約能源和纖維資源等。
1.1.1 統(tǒng)計織物在后整理工序,如燒毛、洗呢、柔烘、剪毛、壓光、罐蒸等的回潮率以及重量損耗情況,對重量損耗情況進行分析。
1.1.2 測量后整理工序中長度變化情況,并對變化情況進行分析。
1.1.3 跟蹤后整理各生產工序的人為損耗情況,提出改進方法,減少不必要的人為損耗,做好節(jié)能減排工作。
后整理工序中,燒毛工序中燒去了坯布表面的大部分絨毛,會使坯布產生損耗;濕整工序中洗去了燒毛后坯布的部分散毛以及殘存的毛灰、油劑等雜質,織物重量會進一步減輕;剪毛工序中剪去了布面的部分絨毛,也會使布的重量減輕,其它工序由于物理化學作用也會出現重量變化現象。
織物在后整理工序中,經向多次受到拉伸使織物伸長,雖然通過超喂工藝或預縮工藝可以使部分應力松弛,長度有所恢復,但是伸長仍然存在。
后整理各工序中,由于多次出現連續(xù)生產(如燒毛、聯(lián)煮、柔烘、壓光、剪毛等)和間歇式生產(如洗呢、雙煮、熟修、罐蒸等)交替,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多次“縫頭→拆線→重新縫頭”的循環(huán)。因此,在這些過程中,會出現撕頭產生的布頭以及平縫產生的布頭。
電子稱、烘箱、卷尺。
選取全毛嗶嘰TE96298 21500.001/4共8匹布做損耗統(tǒng)計實驗。
整理工藝:燒毛→聯(lián)煮(寧)+輥烘→木MAT(1、NF208:2%,洗:40℃×30min×100m/min×1.5×105Pa×1800;沖:40℃×10min×100m/min;2、NF 208:2%,洗:40℃×30min×100m/min×1.5×105Pa×1800;沖:40℃×10 min×100m/min)→開幅→雙煮(80℃×4道,1、3加壓,pH 值6~7)→柔烘(UST30g/L,158 cm)→中修→刷剪(G(2)×1)→給濕→壓光(120℃×30%×20m/min)→KD236→成品。
首先測量坯布重G(1),同時取5cm布樣封存,到實驗室測回潮率 W(1);同樣測量燒毛后布重為 G(2),回潮率為 W(2);依次類推,實驗中由于裁樣和擋車操作過程中產生的損耗也相應加到各自工序。
不同工序不同時間的織物回潮率見圖1及表1。各工序重量損耗情況見表2。
1.5.1 各工序回潮率變化
從表1和圖1中看出,后整理各工序結束后,坯布回潮率最大,基本恒定為14.87%,其次為燒毛后、剪毛后、壓光后、罐蒸后,柔烘后回潮率最小為5.57%。由于整理條件的不同,回潮率有較大區(qū)別,這也客觀反映了后整理各工序的干濕變化情況。同時,織物在車間隨著存放時間和環(huán)境的不同,回潮率出現了明顯變化,變化較大的為烘干后和罐蒸后,這兩道工序整理過程中存在高溫烘干現象,使下機后織物回潮率較小,當織物在車間平衡一段時間后,回潮率明顯變大。
1.5.2 各工序重量損耗
圖1 不同工序不同時間回潮率
表1 不同工序不同時間織物回潮率
表2 各工序重量損耗
從表2中可以看出,8匹布總的重量損耗為5.80kg,損耗率為3.87%。重點工序的損耗中,燒毛工序損耗最大為4.67kg,損耗率為3.12%,其次為剪毛工序,損耗0.58kg,損耗率為0.40%,其余的依次為罐蒸、壓光和濕整。
因燒毛工序中燒掉了坯布表面的大量纖維和絨毛,剪毛工序中剪去了織物表面的部分纖維和絨毛,濕整中洗去了殘留在織物上的毛灰和油劑以及其它雜質,這些因素都使織物干重減少。對于軋光和罐蒸工序,理論上干重是不會減少的。但是實驗過程中由于誤差的存在,以及吸濕保濕現象(羊毛為2.0%)的存在,實驗中軋光后和罐蒸后都出現了一定的損耗,但在誤差正常范圍之內的。
1.5.3 長度損耗(見表3)
表3 長度損耗
從表3中可以看出,織物的長度在中檢和成品都是增加的,分別增加1.67m和7.73m,伸長率分別為0.283%和1.308%。其中,織物在干整的伸長程度大,伸長了6.06m,伸長率1.026%,約是濕整的3.62倍。
后整理工序中織物長度的增加是因為經向多次受到張力和拉伸,如濕態(tài)整理過程中的聯(lián)煮工序,干態(tài)整理過程中的剪毛、壓光、罐蒸等工序,雖然洗呢、烘干以及預縮工序會使織物經向松弛,產生一定的回縮,但長度總體還是增加的。而干態(tài)整理工序的經向拉伸比濕態(tài)整理工序的拉伸程度更大,織物伸長更多。織物長度的增加會使產量出現增加,但這并不是好現象,因為經向伸長會使緯密、克重減少以及一些物理指標不合格,并影響成品的實物質量。通過實驗,合理控制部分工序的張力和超喂,使織物的經向拉伸在正常的的范圍內,對于產品質量的保證有重要意義。
1.5.4 人為損耗
各工序人為損耗的原因及長度見表4、表5。
表4 各工序損耗原因及長度
表5 各工序人為損耗
從以上表4、表5中可以看出,在后整理各工序中,由于多次出現“縫頭→拆線→重新縫頭”循環(huán),8匹布的長度損耗達到了2.22m,損耗率為0.376%。其中,木棍損耗最大為0.72m,損耗率0.122%;其次為縫頭和罐蒸工序,各損失了0.58 m,損失率都為0.098%,其余依次為雙煮、聯(lián)煮(寧)+輥烘、刷剪、壓光工序。
通過分析可知,一些對縫頭質量有很高要求的工序,特別是需要用平縫機平縫的工序,如濕態(tài)整理工序中木棍MAT洗呢、縮呢時,熟修平縫時,罐蒸重新平縫時,都會產生大量布頭。其次,如果普通縫紉機縫頭不好,下道工序重新縫頭時為了保證本工序的縫頭質量,會采取先撕頭的方式使布頭平整,從而會產生大量撕下的布頭。
對于布頭損耗問題,要在保證效率的基礎上重點控制,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損耗,重點損耗工序重點控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預控:
(1)加強對擋車工的培訓,提高縫頭質量,普通縫紉機縫頭和平縫機縫頭時一定要直,質量要高。如果本工序縫頭質量不好,下道工序為了方便縫頭,不可避免地要先撕頭再縫頭。
(2)要有節(jié)約意識,對于易拆線的布頭,一定要拆線,減少撕布頭現象,例如采用平縫機縫頭,則很容易拆線。
(3)加強管理,杜絕亂撕布頭現象,對于撕布頭的長度要有標準(包括工藝員做實驗),定期進行檢查,不符合規(guī)定的要嚴格考核。
本次實驗過程中由于回潮率的測定存在一定的誤差,使一些工序的實驗數據存在出入,但基本反映了純毛織物在后整理車間的損耗情況。為設計生產提供參考,保證產品質量,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必要的損耗和浪費,達到節(jié)能降耗的目的。
[1]倪云凌.毛紡織染整手冊[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1994.
[2]姚 穆等.紡織材料學[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3.
[3]王少華,丁彩玲.自然彈性毛織物的開發(fā)[J].山東紡織科技,2002,43(5):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