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和,彭文緒,劉喜玲 (中海油國際公司烏干達有限公司,北京100010)
Albertine地塹位于非洲烏干達、民主剛果的交界處,屬于東非裂谷體系西支北段。Albertine地塹油氣勘探工作可追溯到1913年[1-2],在過去的長達90年的勘探歷史中,由于地質資料匱乏,沒有油氣發(fā)現。自2002年Tullow等石油公司在Albertine地塹取得重大油氣突破后,越來越多的石油公司盯上了這塊 “肥肉”。由此Albertine地塹逐漸成為全球油氣勘探熱點區(qū)域之一。油氣的生成與聚集離不開烴源巖的有效供給、儲層的儲集能力、圈閉的形成及其時空的有效配置。為此,筆者對Albertine地塹構造演化、沉積充填及二者的時空匹配進行了研究。
東非大裂谷位于非洲東部,北起Afar,南至Malawi,全長約3500km;裂谷寬度不等,約30~70km[3-5]。東非大裂谷由一系列深大斷裂及其相關的裂谷、湖盆組成,按照裂谷與湖盆走向可分為東、西2支。西支從北到南沿太古代克拉通邊緣呈弧形展布,由NE-SW向、N-S向,逐漸過渡為NW-SE向;東支走向則以近N-S為主。西支經過的國家有烏干達、剛果 (金)、盧旺達、布隆迪、坦桑尼亞和馬拉維等國家,分成北、中、南3段,共9個地塹。研究區(qū)Albertine地塹位于東非大裂谷西支北段。Albertine地塹橫跨剛果 (金)和烏干達境內,是東非裂谷系西支面積最大、沉積地層最厚的一個盆地[4-7]。Albertine地塹盆地基底是前寒武系片麻巖、石英巖等變質巖,盆地沉積充填以晚中新世以來地層為主,最大沉積厚度可達6000m以上。盆地邊緣為高角度控盆邊界斷裂,呈雁行式排列,斷層的上升盤出露前寒武系的變質巖。東西兩側控盆斷層傾角及斷距的差異,使Albertine地塹呈現典型不對稱的雙斷結構。西邊斷層落差較大,斷面傾角較陡,裂谷肩隆升較高;東邊斷層落差較小,局部發(fā)育同向次級斷層,形成斷階,地層向西下傾,裂谷肩隆升相對低。據重力布格異??蓪lbertine地塹進一步劃分為5個次盆,即Rhino Camp次盆、Pakwach次盆、Albert湖次盆、Semliki次盆和Edward &George湖次盆[5-12]。
全球板塊演化理論及Karoo熱幔柱典型事例分析認為,東非裂谷系構造演化主要經歷3個階段,即Karoo裂谷期、板內裂谷期和裂谷系主裂谷期。Karoo裂谷期始于183Ma的二疊紀,受Pangaea古陸解體影響,Karoo熱幔柱效應產生早期的Karoo裂谷,之后伴隨非洲板塊與阿拉伯板塊的擠壓碰撞運動,盆地在晚三疊開始隆升并造成區(qū)域不整合面。第2階段板內裂谷期始于侏羅紀晚期-白堊紀早期,約130~100Ma年左右,南大西洋張開致使大洋中脊轉換斷層開始活動,并向非洲大陸內部延伸,引發(fā)早期斷陷作用。第3階段的主裂谷期,始于漸新世,受東支北端Afar熱幔柱的影響,斷層自北向南依次發(fā)育,裂谷相繼產生[5-15]。
伴隨著東非裂谷系第3階段的構造演化,中中新世末期約12Ma左右,Albertine地塹開始發(fā)育。Albertine地塹初始裂陷期,形成Obweruka古湖,其范圍僅局限于南部地區(qū)。中新世大約9個Ma左右,Albertine地塹進入主要裂谷期,地層的沉積充填開始大規(guī)模發(fā)育。為更好的與地層充填特征研究相匹配,現將Albertine地塹主裂谷期構造演化活動進一步劃分為4個階段進行闡述。
1)第1階段:9~4Ma Albertine地塹的邊界主斷層開始發(fā)育,進入主要裂谷期。隨著邊界-控盆斷裂的發(fā)育,Obweruka湖盆形成[11],由于分布局限,此時整個Albertine地塹處于湖平面以下。
2)第2階段:4~2.6Ma Albertine地塹兩側構造活動加劇,古Obweruka湖開始擴張,湖盆水體變深。
圖1 研究區(qū)縱向地層單元與含油氣特征
3)第3階段:2.6Ma~更新世 受區(qū)域扭張應力加劇的影響,魯文佐里山開始隆起,古Obweruka湖逐漸萎縮,后被分割為現今的Albert湖和Edward湖。
4)第4階段:更新世~更新世末期 地塹南部地區(qū)火山開始活動,一直持續(xù)到全新世。期間地形向北傾斜,水系轉向。
隨著多期次構造活動的發(fā)生,Albertine地塹形成較為復雜卻十分典型的構造斷裂體系。根據應力場方向的不同,可以將Albertine地塹斷裂體系劃分為3段:北段、中段、南段;其中北段斷裂走向NNE-SSW,中段斷裂走向NE-SW,南段斷裂走向NNE-SSW。
與其他裂谷盆地相似,在湖盆開裂與裂谷形成的同時,Albertine地塹發(fā)育了巨厚的沉積充填地層。根據野外露頭、鉆井及地震資料綜合研究表明,Albertine地塹沉積充填的地層,縱向上可以分為2套層序,即前裂谷期層序和裂谷期層序。前裂谷期層序與裂谷期層序之間呈現區(qū)域不整合接觸。前裂谷期層序主要包括了地塹發(fā)育之初的結晶基底以及極少數鉆井揭示到中生界侏羅系地層。其中基地以片麻巖、石英巖、片巖為主;侏羅系地層為典型的河流-湖泊相沉積。裂谷期層序主要是自中新世以來,裂谷初期-主裂谷期沉積充填的碎屑巖沉積地層。裂谷初期以河流相砂巖沉積為主。之后隨著構造演化進入主裂谷期,地層逐漸演化為湖相沉積,由于水深與物源的影響,主要以湖相泥巖為主;而在邊界斷層下降盤部位發(fā)育有不同規(guī)模的三角洲沉積。依據已鉆井揭示的地層特征及地震資料剖面反射特征,結合構造演化活動期次劃分,可將裂谷期沉積地層縱向上進一步劃分為4個層段 (見圖1):
1)L1層段:中中新世 裂谷發(fā)育初期階段,在基底之上形成一套由風化塌積物、沖積扇等組成風化殼沉積地層,厚度約10~40m不等,這也是鉆井過程中識別即將進入基底的標志性層段。
2)L2層段:晚中新世~早上新世 初始裂谷期Obweruka古湖形成階段,在古湖東南邊界發(fā)育扇三角洲和少量沖積扇,沉積體系的發(fā)育以徑向為主。分布范圍局限,但是砂巖發(fā)育。
3)L3層段:晚上新世 邊界斷層活動的持續(xù)加強導致Obweruka湖不斷擴張至北部,湖水水體變深,東南部三角洲范圍相對縮小,東北和西北部有較大型三角洲發(fā)育,砂巖發(fā)育,是區(qū)域油氣勘探的主要目的層。
4)L4層段:更新世~全新世 魯文佐里山 (Ruwenzori)抬升,區(qū)域地層向北掀斜,水系流向轉變引起裂谷物源體系變化,盆內以軸向河流相和三角洲相沉積體系為主。巖性為砂泥巖互層,構成區(qū)域優(yōu)越的儲蓋組合。
Albertine地塹巨厚的沉積地層為油氣的生成與儲集奠定了基礎。中新世發(fā)育的深湖相黑色泥巖,具有良好的生烴能力,是區(qū)域油氣藏的主力烴源巖。上新世發(fā)育的河流、三角洲沉積砂巖,儲集性能優(yōu)越,為油氣聚集成藏提供了充足的儲集空間,是區(qū)域主要儲層。更新世~全新世發(fā)育的深灰色湖相泥頁巖,滲透性較差,構成區(qū)域油氣成藏與保存的封蓋層。而裂谷演化階段形成的不同期次、不同規(guī)模的斷層,控制了地塹中圈閉的形成的生、儲、蓋等油氣基本地質單元,更控制了油氣的運移、聚集成藏的時空耦合關系。因此,構造演化與沉積充填完好的時空關系匹配,成就了Albertine地塹豐富的油氣資源,具有重要的油氣勘探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