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艷 謝紅紅
中國的糧食需求結構由種子用糧、工業(yè)用糧、口糧及飼料用糧這四種用途構成。糧食品種結構中,稻谷、小麥、玉米、大豆四大品種大約占據了中國糧食消費總量的九成。中國的糧食安全戰(zhàn)略以保障口糧為首要任務,也就是首先要保證吃飯問題。2012年,中國口糧占糧食消費總量的比重為50.18%;從中國口糧的結構看,稻米約為57.90%,小麥約為29.90%,玉米約為3.90%。顯然,稻米對中國糧食安全舉足輕重。2000~2012年,中國稻米凈出口的年份有11年,凈進口年份只有2年。其中,2000~2010年,中國稻米出口量均大于進口量,但差額逐漸減小,2011年中國稻米出現凈進口,凈進口量為6.3萬噸。2012年中國稻米進口量高速增長,遠超過2011年稻米進口量 (57.8萬噸),占當年口糧消費量比例約為4%,致使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稻米進口國??傮w而言,中國稻米進口具有波動性,尤其是2011年和2012年的情況更為顯著 (而這兩年國內糧食連續(xù)增產、供應好轉)。針對這一波動的成因進行分析,對貫徹落實 《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guī)劃綱要(2008~2020年)》所提出的 “堅持立足于基本靠國內保障糧食供給”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糧食安全引起了學術界高度關注,涌現出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的研究成果。就大米進口而言,徐春春等認為我國近期大米進口快速增加的原因是國內大米市場需求旺盛、進口大米具備價格優(yōu)勢和我國稻谷增產區(qū)域失衡。①徐春春,李鳳博:近期中國大米進口量增加及其因素分析,中國稻米,2012(05):2-3。馬建蕾等研究表明,2012年我國大米進口激增的主要原因在于:當年全球大米供大于求,國際價格低迷,而國內價格在成本、最低收購價等因素的作用下穩(wěn)中有升,越南等主要出口國大米價格大幅低于國內。再加上關稅配額內大米進口關稅稅率較低,未能彌補國內外大米價差,進口大米具有明顯的價格優(yōu)勢。②馬建蕾,徐銳,釗韓一軍:2012年中國大米貿易特點及原因分析,世界農業(yè),2013(6):1-2。這些研究成果均為在定性分析基礎上所得出的結論。本文運用CMS模型對中國大米進口波動的成因進行分析,既能指出大米進口波動的因素,又能明晰各因素對大米進口波動的影響程度。
本文運用國際標準,根據加工程度,將稻米分成稻谷、糙米 (稻谷經加工僅碾去谷殼,但需要經過進一步加工才能食用)、大米③大米,按照品種具體又可以分為秈米,粳米,糯米三類。秈米由秈型非糯性稻谷制成,米粒一般呈長橢圓形或細長形;粳米由粳性非型糯性稻谷制成,米粒一般呈橢圓形;糯米由糯性稻谷制成,乳白色,不透明,也有呈半透明,粘性大,分為秈糯米和粳糯米兩種。(平常食用的大米,由糙米經再加工碾去皮層和胚即皮糠,基本上只剩下胚乳)和碎米 (大米在加工時被碾碎的部分,用于制作淀粉糖、醋、酒、米線和米糕等)四類產品。
中國稻米出口特點有:1993年、1994年連續(xù)兩年出口量處于上升趨勢,年均增長幅度為26.24%;1995年,出口量大幅度下降,下降幅度為96.90%;1996年、1997年和1998年連續(xù)三年出口量處于大幅度上升趨勢,年均增長幅度達338.7%;1999~2007年,出口量總趨勢為下降,但從各個年份來看,出口量有升有降;2008~2012年,出口量一直處于下降趨勢。中國稻米進口特點有:1994年和1995年連續(xù)二年進口量處于上升趨勢,年均增長幅度為313.57%;1996~2011年,進口量總趨勢為下降,但從各個年份來看,進口量有升有降;2012年,進口量大幅度上升,達305.53%。總體而言,1992~2012年,中國稻米凈進口年份僅有4年。其中,1995年、1996年凈進口量分別為159.50萬噸和49.60萬噸;2011年、2012年凈進口量分別為6.30萬噸和206.50萬噸 (1992~2012年中國大米進出口總量狀況詳見圖 1)。
圖1:1992~2012中國稻米進出口量
1992~2012年中國大米進口量占稻米進口總量的比重年均約為94%,碎米進口量的比重年均約為4.68%,稻谷和糙米的比重年均約為1.25% (1992~2012年中國大米進口結構狀況詳見圖2)。
1992~2012年期間,中國稻米進口來源國主要為泰國、越南和巴基斯坦。2009年以前,泰國一直具有作為中國稻米進口主要來源國 (從泰國進口香米來調劑國內市場和滿足高端需求)的絕對優(yōu)勢,中國進口稻米中的泰國稻米基本保持在90%以上。自2010年以來,中國進口稻米中的泰國稻米所占比重急劇下降,越南稻米、巴基斯坦稻米所占比重分別顯著上升,2012年泰國稻米僅占中國進口稻米的7.48%,而來自越南和巴基斯坦的稻米占比達到90% (1992~2012主要進口來源國稻米占中國進口稻米的比重詳見圖2)。
圖2:1992~2012年進口稻米中各類產品所占比重
圖3:1992~2012主要進口來源國稻米占中國進口稻米的比重
由以上分析可知,1992~2012年中國大米進口量占稻米進口總量的比重年均約為94%,并且大米消費量占口糧消費量的比例年均達54.43%,顯然,大米對中國糧食安全舉足輕重。因此,基于CMS模型,本文對中國大米進口波動成因進行實證分析。
Tyszynski首次提出了恒定市場份額模型 (Constant Market Share Model,簡稱CMS模型)。此后Jampa和Milana分別擴展了這一模型,并運用于研究進口貿易變化④⑤周力:我國葡萄酒進口貿易波動研究——基于CMS模型的因素分解[J].農業(yè)技術經濟,2008(2):3。(或出口貿易增長⑥⑦⑧鐘玨,黃軍:我國農產品貿易逆差成因及誘發(fā)因素分析,農村經濟,2005(06):2-3。)的成因。據此,一個國家 (進口國)對另一國家 (出口國)進口貿易的變化分解整合為 “結構效應”、 “進口引力效應”和 “交叉效應”等三個因素,即:
其中,如果進口產品為A,ΔQ則表示t時期進口國產品A進口總額變化;qi(0)表示基期世界對i出口國產品A的進口總額。Δqi表示在t時期世界對i出口國產品A的進口總額變化。pi(0)表示基期進口國對i出口國產品A進口總額占世界對該國該產品進口總額的比重。Δpi表示t時期進口國對i出口國產品A進口總額占世界對該國該產品進口總額的比重的變化。pi(0)Δqi稱為 “結構效應”, 即因世界對產品A總體進口需求的變化而引起的進口國對產品進口額的變化。Δpiqi(0)稱為 “引力效應”,反映了進口國進口引力的變化引起的進口國對產品A進口額的變化。Δpiqi稱為“交叉效應”,反映了進口國進口引力的變化和世界進口需求的變化交互作用引起的進口國產品A的進口額變化。式 (1)可以進一步分解為:
其中,q(0)表示基期世界產品的進口A總額,p(0)表示基期進口國產品A的進口額占世界A產品進口額的比重,Δq表示在t時期內世界產品A進口總額變化。在公式 (2) 中, “結構效應” 可進一步分解為 “增長效應 (p(0)Δq)” 和 “市場結構效應前者反映因世界產品 A 進口需求增長而引起的進口國進口變化, 后者則反映因進口市場結構的變化而引起的進口國進口的變化,正值表示進口國比世界更集中地從快速增長的市場進口A產品,負值表示進口國比世界更集中地從慢速增長的市場進口產品。 “進口引力效應” 可分解為 “整體引力效應 (q(0)Δp)”和 “具體引力效應 (Δpiqi(0)-q(0)Δp)”, 前者反映因進口國對世界產品 A 整體進口市場的引力變化而引起的產品進口值的變化,后者則反映因進口國對世界產品A具體進口市場的引力變化而引起的產品A進口值的變化。
本文數據采用HS1992分類標準,數據全部來源于聯(lián)合國貿易數據庫UNCOMTRADE 數據庫 (http: //comtrade.un.org), 模型中進口來源國為泰國、 越南、緬甸、巴基斯坦以及其他國家與地區(qū)。1992~2012年中國大米進口呈現出 “增長—衰退—再增長”的波動特征。根據這一波動特征,本文將該時期分為四個部分:初步增長期 (1992~1995年)、持續(xù)下降期 (1996~2002年)、入世后的緩慢增長期(2003~2007年)和金融危機后的快速增長期 (2008~2012年)。
1.CMS模型的估計結果與整體判斷
表1為運用CMS模型對中國大米進口波動成因進行實證分析的結果。
表1:中國大米進口波動成因的分析結果 (單位:億美元,%)
表1顯示: (1)初步增長期 (1992~1995年),結構效應僅占9.56%,而引力效應占44.96%,這說明該時期中國大米進口的增長主要靠進口引力的提高; (2)持續(xù)下降期 (1996~2002年),由于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大米進口進入低迷狀態(tài),結構效應和引力效應分別下降為-52.6%和-74.48%,這表明該時期進口引力的疲軟和世界經濟的衰退是導致中國大米進口減少的主要原因; (3)入世后的緩慢增長期 (2003~2007年),在世界進口需求逐漸增長的局面下,結構效應高達65.42%,引力效應大幅上升至17.76%,這表明該時期結構效應和進口引力的增長共同促進了中國大米進口的增加; (4)金融危機后的快速增長期 (2008~2012年),盡管受金融危機的重大影響,世界進口需求的衰退使結構效應下降為-7.95%,但該時期中國國內巨大的需求潛力和懸殊的國內外差價使引力效應達到122.05%,進而使中國大米進口快速增長。
2.因素分解分析
對表1中分析結果進一步分解 (二階分解)可以表明,中國大米進口波動源于世界經濟因素 (增長效應)、市場結構因素、商品結構因素和國內宏觀因素 (引力效應)等以及這些因素交互作用。⑨周力:我國葡萄酒進口貿易波動研究——基于CMS模型的因素分解,農業(yè)技術經濟,2008(2):5-6。
(1)世界經濟因素。增長效應在剔除市場結構效應和引力效應的基礎上較好地反映了世界進口需求對中國進口變動的影響。在初步增長期 (1992~1995年),較小世界貿易規(guī)模對中國進口需求所產生作用有限,增長效應僅為10.85%。在持續(xù)下降期 (1996~2002年),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對整個亞洲乃至世界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以致增長效應下降為-9.38%。在入世后的緩慢增長期 (2003~2007年),世界經濟發(fā)展狀況逐漸好轉,對中國大米進口需求起到了推動作用,增長效應上升為96.26%,為初步增長期 (1992~1995年)增長效應的8倍。在金融危機后的快速增長期 (2008~2012年),2008年金融危機使得世界經濟再次陷入困境,國際需求萎靡,增長效應又下降為負值。
(2)國內宏觀因素。引力效應反映的是中國大米進口引力的變化而引起的大米進口的變化,與一國國內宏觀因素密切相關。初步增長期 (1992~1995年)進口引力效應為44.96%,持續(xù)下降期 (1996~2002年)進口引力效應大幅度下降為-74.48%。一方面是由于世界主要大米生產和消費地區(qū)是在亞洲,而中國的大米進口來源地也是亞洲地區(qū),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對中國大米進口產生了負面影響;另一方面是由于初步增長期 (1992~1995年)中國大米消費量大于產量,存在消費缺口,導致大米進口引力上升,到持續(xù)下降期 (1996~2002年)中國大米消費量低于產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國大米進口量。
與持續(xù)下降期 (1996~2002年)相比,入世后的緩慢增長期 (2003~2007年)大米進口引力效應開始反彈,首先是中國加入WTO后,對大米施行關稅配額管理(配額內只征收1%的低關稅),取消了進口數量分配措施,提高了國內市場開放程度。其次,中國大米出口價表現為穩(wěn)中有升,而世界進口價格由于產量的增加表現為震蕩下行,削弱了中國大米的競爭優(yōu)勢,使大米進口引力上升。
在金融危機后的快速增長期 (2008~2012年),進口引力的迅速增長使中國大米進口創(chuàng)歷史新高。首先,隨著金融危機的到來和全球大米產量的增長 (由2008年糧食危機導致),國際米價迅速下降,而中國勞動力、肥料等成本和農民收入增長使得大米生產成本上升,為保護農民利益,中國大米收購價格不斷提高;其次,人民幣的持續(xù)升值,使得中國國內大米價格遠遠高于進口價格。這些原因共同增強了中國大米進口引力。
根據實證分析,進口引力效應是中國大米進口的決定性因素,對中國大米進口波動所產生影響最大。與此同時,世界大米貿易的總體供求水平以及市場分布變化對中國大米進口波動也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隨著人口剛性增長以及城鎮(zhèn)化和工業(yè)化水平的推進,中國大米需求呈穩(wěn)步上升態(tài)勢,而受資源約束,水稻種植面積很難大幅增長;在國外,南亞、東南亞等地區(qū)的大米主產國在提高單產、擴大種植面積上仍有較大余地,另外2008年國際糧食危機以來,大米主產國加強了對大米生產的政策扶持,未來國際大米市場整體供大于求,國際大米價格小幅下降可能性較大,而中國國內農業(yè)成本上升與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國內大米價格穩(wěn)中有升,未來國內外大米差價呈擴大趨勢。⑩馬建蕾,徐銳釗,韓一軍:2012年中國大米貿易特點及原因分析,世界農業(yè),2013(6):5-6。針對這一情況,為實現 “堅持立足于基本靠國內保障糧食供給”的主張,中國須采取主要針對性措施如下:
第一,擴大對稻谷投入、科研、加工、銷售各個環(huán)節(jié)補貼規(guī)模,鼓勵水稻規(guī)?;?、集約化經營,切實提高水稻綜合生產能力。
第二,完善大米市場機制,科學、準確、及時地發(fā)布有關信息,加強對國際大米供需和市場走勢的跟蹤和分析,密切關注大米進口對國內相關產業(yè)的影響。
第三,有效利用現有政策空間,切實加強對大米進口的有效調控。當國內外大米價差較大時,可借鑒日本進口招標和同時買賣招標的管理模式,防止大米進口對國內糧食安全造成沖擊。武文:中國大米供求失衡原因與對策,經濟分析,2006(4):3-4。馬建蕾,徐銳釗,韓一軍:2012年中國大米貿易特點及原因分析,世界農業(yè),201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