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再復
編者按:從本期開始,本刊特邀著名散文詩作家、評論家陳志澤先生主持“佳作賞析”欄目,每期推出兩篇。旨在通過對佳作的欣賞評析,對散文詩創(chuàng)作和鑒賞拋磚引玉,搭建一個理論平臺,歡迎讀者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望不見山頂,只知道有山頂;然而,我還是要攀登。
望不見山頂,也不知道山頂上有什么。也許那里有翩翩的白鶴,有圣潔的雪蓮,有珊瑚枝似的奇麗的花叢,有鵝絨似的柔美的草甸。也許什么也沒有,只有山頂,只有光禿禿的山頂,或者只有焦土和死草,只有飄曳在山頂上的云霧,甚至只有埋藏在云霧中的前一代攀登者的尸骨,和陪伴著他們的寒冷而凄涼的風,(也許還有蜿蜒的蛇,噴著毒焰,饑餓的鬼,唱著攝魂的歌)。然而,我還是要攀登,還是要帶著少年時代那種自強不息的剛勇和青春的赤誠攀登。我的生命的歡樂,就在這日日夜夜的攀登旅程中。
(選自遼寧人民出版社劉再復著《讀海文存》)
[陳志澤 賞析]
以山的頂峰象征一種理想的境界,以攀登頂峰象征一種勇敢進取的精神,在散文詩作品中并不罕見,而劉再復先生的《山頂》卻以散文詩人的濃烈抒情與學者的深刻思想的高度統(tǒng)一,以獨特的構(gòu)思,寫出與同類題材的散文詩截然不同的立意。
作品首句就是“望不見山頂”,然而,“還是要攀登”,把讀者引入他設置的“矛盾”。第二段更進了一步,“望不見山頂”,并且“不知道山頂上有什么”,但山頂強烈的吸引力,令他向往,令他暢想,“也許”帶出了一連串別具象征意味的詩的意象。白鶴、雪蓮、花叢、草甸寄托著詩人的憧憬與希望。再一個“也許”,帶出的卻是“什么也沒有”,“只有焦土和死草、云霧,甚至只有埋藏在云霧中的前一代攀登者的尸骨,和陪伴著他們的寒冷而凄涼的風,(也許還有蜿蜒的蛇,噴著毒焰,饑餓的鬼,唱著攝魂的歌)?!痹娙说臅诚脒M入到更深、更高的嚴峻的層面,他不像許多作者那樣堅信成功,渴盼勝利,而是準備失敗,明知可能失敗還要攀登,這就獨特了?!扒耙淮实钦叩氖恰边@個最強烈、最具象征意的“前車之鑒”就擺在那里,提示他很可能要承受同樣的結(jié)局,在一般人看來,這是可怕的,但“我還是要攀登”,這就是作品的題旨之所在,也是全詩最為華彩,最寄托思想者深刻思想與哲理的之所在。詩人反復詠嘆還是意猶未盡,最后又補上一句,“要帶著少年時代那種自強不息的剛勇和青春的赤誠攀登。我的生命的歡樂,就在這日日夜夜的攀登旅程中”,讓這種奮斗精神更為豐滿,更富有浪漫色彩。這格言式的結(jié)句不啻于面對艱險義無返顧前進,哪怕是死亡也不退縮的鏗鏘誓言。
讀劉再復先生的《山頂》讓我想起他自己選擇與界定的必須回歸的六經(jīng)之一《山海經(jīng)》,女媧補天、精衛(wèi)填海、夸父追日等失敗的英雄既是世世代代炎黃子孫審智、審美的對象與榜樣,又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原動力,《山頂》表達的正是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偉大思想。
散文詩毫不隱晦的曉暢風格是要冒一定風險的,但詩人在痛快淋漓的藝術(shù)表現(xiàn)中,因了思想的深刻、詩情的煥發(fā)而深沉又激昂地創(chuàng)造出了非凡的思想與藝術(shù)的崇高境界,讓讀者禁不住擊節(jié)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