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琦 萬志勇
欄目責編:曾 鳴
新時期,我國誕生了一批頗具影響力的紅色題材影視作品,這些影視作品一改以往平白直露的敘事風格,從人物、情節(jié)到敘述話語都進行了精心組織和巧妙布局,使其呈現(xiàn)出獨具魅力的敘事風格,深受廣大觀眾喜愛。
談及“圓形人物”,福斯特在其著作《小說面面觀》中將人物分為兩種類型,即扁平人物和圓形人物。“扁平人物被賦予單一的或很少的特性,他們的行為有高度可預見性……圓形人物則相反,具有多樣化的特性,其中一些互相沖突甚至對立;他們的行為不可預見——他們可以改變,他們能夠使我們驚訝……圓形人物之難以言喻性,源于諸特性之間的巨大的跨度、多樣性甚至矛盾性?!庇纱丝梢?,圓形人物的身上被賦予了復雜多樣的人物特性,它們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鮮活、真實、完整。
新時期紅色題材影視作品敘事十分注重對人物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立體塑造,無論對正面人物還是反面人物。以電視劇《潛伏》為例,受眾眼中的主人公余則成既有理性冷靜、溫和謙遜的一面,又有偶爾脾氣爆發(fā)、耐心盡失的一面;翠平既有大大咧咧、毛手毛腳的一面,亦有粗中有細、機智聰敏的一面;反面人物李涯既有奸猾狡詐、手段陰險的一面,也有兢兢業(yè)業(yè)、克己奉公的一面。再如電視劇《亮劍》的主人公李云龍性格中既有剛烈豪爽、大智大勇、舍家為國、忠肝義膽的一面,又有來自鄉(xiāng)土民間的貪財好酒、任性固執(zhí)、霸道蠻橫、我行我素、口無遮攔等草莽習氣。可以說,從電視劇《激情燃燒的歲月》中的石光榮,到《歷史的天空》中的姜大牙,再到《亮劍》中的李云龍、《狼毒花》中的常發(fā),《潛伏》中的余則成、翠平、李涯、吳敬中等,這些成功塑造的典型人物一改以往單一扁平的人物特性,搖身一變成為富有人性化的“另類英雄”。“過去的戰(zhàn)爭劇常常是只有戰(zhàn)爭沒有人,英雄人物被空洞化、理想化,如今英雄們終于‘落地’了。”上海大學影視學院教授石川把這種英雄主義的蛻變稱為“否定之否定”,既是對原有英雄主義的一種顛覆,同時也是一種繼承,顛覆了英雄的完美,繼承了英雄的錚錚鐵骨,把英雄和普通人融合在一起。這些人物的成功塑造,刷新了受眾對紅色影視作品中原有人物形象的刻板印象,令這些人物瞬時生動鮮活了起來,大大拉近了人物與受眾的心理距離。由此可見,新時期紅色題材影視作品敘事已經(jīng)逐漸摸索出從扁平人物到圓形人物、更符合受眾審美期待視野的人物塑造法。
由上可知,紅色題材影視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并不是單一和靜態(tài)的,而是隨著一幀幀畫面的逐步展開、情節(jié)的不斷演進,發(fā)生著令人驚奇的動態(tài)演變。正如西摩·查特曼在《故事與話語》一書中所說,“我主張——雖不是第一個但是很堅決地主張——把人物概念看作特性的聚合;‘特性’是在‘相對穩(wěn)定而持久的個人品性’這一意義上的,承認它既可以展開,即在故事過程中早晚會浮現(xiàn)出來,又可以消失或者被其他特性所取代?!笆录鳛槭噶?,‘水平地’從早前向后來行進。特性則擴展到遍及由事件所標出的時間跨度內。它們對于事件鏈條來說是一個參量。”
顯然,電視劇《潛伏》中的人物特性就是多“參量”的聚合體。如主要人物余則成,一開始表現(xiàn)出沉穩(wěn)、溫和、機智等正面特性。然而,隨著情節(jié)的逐步推進,組織上安排的女搭檔翠平“攪亂”了他原本“有條不紊”的生活狀態(tài)。學識修養(yǎng)、工作經(jīng)歷以及脾氣性格上的巨大反差都“迫使”其“暴露”出較為負面的人物特性,如缺乏耐心、不善溝通等。然而,隨著與翠平的朝夕相處,兩人的關系由最初的相互“對峙”逐步發(fā)展到彼此“妥協(xié)”再至和諧“共處”,余則成又開始表現(xiàn)出其“包容”“豁達”“幽默”等人物特性;為完成“潛伏”任務,余則成果斷地清除掉身邊的障礙,消滅了不少敵對人員,顯示出“果決干脆”的性格特性;隨著故事的步步推進,余則成因一時心軟未將女特務“徐寶鳳”徹底清除,致使留下禍患,險些全盤皆輸。這又暴露出其“心重手不狠”“猶豫不決”的人物特性,與前面構成了對立沖突的人物特性。
在影視劇敘事中,決定一個人物的特性還需關注人物特性的靜態(tài)陳述在整個敘述中的相對位置, 它對人物特性的最終塑造也至關重要。傳播學上有一種傳播技巧名曰“新奇法”,即在出現(xiàn)兩個以上的傳播者或闡釋兩種不同的觀點時,后出場的傳播者和后闡釋的觀點在特定的情境中(如前后觀點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時距)將獲得較大的影響效應。如《潛伏》中余則成的人物特性參量出現(xiàn)次序是:沉穩(wěn)、溫和、機智——缺乏耐心、自負自大、不善溝通——包容、豁達、幽默等;又如電影《風聲》中女主角顧曉夢的人物特性參量出現(xiàn)的次序是:風情萬種、妖嬈不羈、奢靡腐化——賣友自保、“無情無義”——舍生取義、大義凜然、無懼無畏??傊?,像《潛伏》中先由正面特性到負面特性,最后再轉至正面特性,或如《風聲》中先由一連串的負面特性的疊加鋪墊,最后結局再凸顯出極富正面色彩的人物特性,這種“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人物特性次序安排,既給人物塑造增添了相互對立沖突的藝術張力,使人物形象真實飽滿,又用最后的正面特性“覆蓋”和“顛覆”了前面的負面特性,最終帶給受眾極大的心靈震撼和深刻印象。
人物的性格塑造離不開空間元素。“沒有地點,人物僅僅是抽象概念。”龍迪勇認為,空間與人物性格及其所導致的行動之間確實有著千絲萬縷的內在關聯(lián)。如果作家不是有意識地利用“地點”“場所”或“環(huán)境”這樣的空間性元素,而僅僅單純或機械地用展示行動、展示外貌、“專名的暗示與粘結”這三種主要方法來塑造人物的話,那么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人物形象難免會因抽象和朦朧而不易為受眾所把握?;谶@種認識,在傳統(tǒng)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之外,敘事作品塑造人物性格、刻畫人物形象的又一種方法——空間表征法可望給敘事學的人物研究開辟一條新路??臻g表征法既可以出色地表征“扁平人物”,也可以很好地表征“圓形人物”;而通過書寫“空間中的空間”,空間表征法不僅可以出色地表征一個群體的“共性”或“集體性格”,而且可以很好地表征單個人物的“個性”或“獨特性”。
影片有別于小說,就在于它能夠展現(xiàn)行動,而不必完全依靠述說?!半娪皵⑹碌幕締卧嬅?,就是一種完美的空間能指,以至于電影與很多其他敘事載體相反,始終同時表現(xiàn)引發(fā)敘事的行動和與其相配合的背景。影片能指的圖像特點甚至可以賦予空間某種優(yōu)先于時間的形式。正因為畫格與畫格的連接,電影中的時間性確實必須建立在空間上,由此置入敘事之內。”由此可知,在影視作品敘事中,空間元素的確是繞不開的“必然的在場”。
事實上,新時期紅色題材影視作品敘事十分善于巧妙運用空間這一要素來塑造人物的特性。如《潛伏》中,余則成和翠平的居住空間——“他們住的房子在舊英租界的愛丁堡道,是原比商儀品公司高級職員的公寓,樓上有一間大臥房和衛(wèi)生間,樓下只有一間客廳兼書房的大房間,另外就是廚房兼餐廳了。”這棟房子看似平凡無奇,然而,在改編的電視劇中,這一居住空間成為了劇中主要人物日?;顒拥闹匾獔鲇?,片中清晰具體地展現(xiàn)了與這個空間有關的細節(jié),如客廳里的窗戶上有兩層窗簾,最里面的一層白色紗簾是“永遠不能打開的”,外面一層百葉窗則“白天可以打開,晚上則必須拉上”,因為樓下每天都有特務在晝夜不停地監(jiān)視他們的一舉一動;客廳里進門處,余則成特意放置了一塊紅色門毯,他叮囑翠平每次出門都必須在門毯上細密地撒上一層香灰,這樣一旦有特務潛入,便可依據(jù)腳印的大小、紋樣排查出潛入者。這一細節(jié)在后續(xù)情節(jié)發(fā)展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推動了整個劇情的發(fā)展。凡此種種,不勝枚舉。從這個居住空間的格局和布置,觀眾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余則成和翠平身處的那個時時提心吊膽、處處危機四伏的潛伏大環(huán)境,以及由此推斷出余則成心思縝密、處變不驚的人物特性。
又如電視劇《激情燃燒的歲月》中,習慣了在戰(zhàn)場上沖鋒陷陣的石光榮很不適應和平時代的安逸生活。退休后,他竟在家中專門騰出一間大房間作為“作戰(zhàn)指揮室”,墻上掛著地圖,屋子中間擺著模擬作戰(zhàn)地形圖。這一獨特的居住空間,實際上是他回憶的最佳場域,充分展現(xiàn)了其性格中的“倔強執(zhí)拗”和“懷舊重情”等特性及其產(chǎn)生的原因。此外,農(nóng)民出身的石光榮,骨子里有著揮之不去的鄉(xiāng)土情結。他將家門口的小院子改成了“蔬菜種植基地”,甚至還嘗試種植“大棚蔬菜”,雖然常被兒女妻小抱怨味道難聞,但他依然樂此不疲。這種空間描寫極大地凸顯出石光榮性格中的懷舊和思鄉(xiāng)情懷,他時刻向往回歸故里,重新過上田園牧歌式的簡單生活??傊?jīng)由這些具體的空間,觀眾對石光榮的人物特性有了更全面深刻的把握。
綜合上述,新時期紅色題材影視作品敘事中非常善于運用動態(tài)開放的人物塑造法,即隨著情節(jié)的逐次推進,同一個人物的多種特性變量開始不斷聚合、疊加,必須巧妙安排好不同的特性變量在敘述中的位置和順序,同時注意發(fā)揮空間要素在人物塑造中的重要作用。唯有如此,方能塑造出一個個立體飽滿、真實自然、生動鮮活的圓形人物。(基金項目:江西省社科院2012年院級課題“當代紅色題材影視作品傳播與敘事研究”)。
1.[挪威]雅各布·盧特著,徐強譯,申丹校:《小說與電影中的敘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龍迪勇:《敘事作品中的空間書寫與人物塑造》,《江海學刊》,2011(1)。
3.[美] 西摩·查特曼,徐強譯:《故事與話語》,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4.邵培仁:《傳播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讓-伊夫·塔迪埃,桂裕芳、王 森譯:《普魯斯特和小說——論<追憶逝水年華>中的形式與技巧》,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年版。
6.胡 曉:《“毛病”英雄成新偶像》,《華西都市報》,2007年7月3日。
7.[加] 安德烈·戈德羅,[法] 弗朗索瓦·若斯特著:《什么是電影敘事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
8.龍 一:《潛伏》,《人民文學》,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