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玲
(云南省玉溪市通海縣人民醫(yī)院 云南 玉溪 652700)
本文通過對用阿托伐他汀進行治療的實驗組與未運用阿托伐他汀進行治療的對照組的臨床資料相比較分析,根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探討阿托伐他汀對動脈硬化性腦梗死患者血液流變學和血脂水平的影響。具體情況,現(xiàn)敘述如下。
1.1 一般資料:此次參與調查的160例動脈硬化性腦梗死患者均為發(fā)病初期即在我院進行治療的患者。根據(jù)是否應用阿托伐他汀進行治療分為兩組,即運用阿托伐他汀進行治療的動脈硬化性腦梗死患者108例為實驗組,未運用阿托伐他汀進行治療的動脈硬化性腦梗死患者52例為對照組。實驗組的108例運用阿托伐他汀進行治療的動脈硬化性腦梗死患者,男59人,女49人,年齡跨度36~75歲,平均(54.9±9.2)歲。對照組的52例動脈硬化性腦梗死患者,男32人,女20人,年齡跨度35~74歲,平均(55.3±10.2)歲。而且患者其他的一般資料比較,相互之間的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對實驗結果沒有影響。
1.2 方法:利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將我院于2011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160例動脈硬化性腦梗死患者,根據(jù)是否應用阿托伐他汀進行治療分為兩組。對用阿托伐他汀進行治療的實驗組與未運用阿托伐他汀進行治療的對照組的臨床資料相比較分析,根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探討阿托伐他汀對動脈硬化性腦梗死患者血液流變學和血脂水平的影響。
1.4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對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差異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運用阿托伐他汀進行治療的動脈硬化性腦梗死的實驗組的療效突出,血脂水平恢復的較快,顯著好轉(p<0.05)。對血液流變參數(shù)也能得到顯著改善(p<0.05)。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他汀類藥物是一種臨床經(jīng)典降脂藥物,廣泛的應用于血脂的調節(jié)[1]。阿托伐他汀是一種合成的選擇性競爭性3-羥基-3-甲基戊二酰輔酶A(HMG-CoA)還原酶抑制劑[2],可以調節(jié)體內血脂水平,降低血液中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相應的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使血脂恢復平衡。而且還可以減輕因血脂沉積而形成的局部炎癥,防止血脂大量沉積而形成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3]。而且可以使改變血液流變學指數(shù),使血液從高聚集、高粘滯的狀態(tài),調整到趨于正常的水平。而動脈硬化性腦梗死的病發(fā)是由于血脂水平過高,沉積在腦部血管內壁破損處而造成腦部動脈粥樣硬化、血栓等阻塞腦部血管致腦部組織缺血、缺氧而壞死。因此運用阿托伐他汀來治療動脈硬化性腦梗死,具有極大的優(yōu)勢[4]。正如本次實驗數(shù)據(jù)顯示在治療動脈硬化性腦梗死患者的過程中,運用阿托伐他汀進行治療,可顯著提高治療效果(p<0.05)。值得臨床大力推廣運用。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經(jīng)治療30、60、90d后血脂水平變化情況(±s)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經(jīng)治療30、60、90d后血脂水平變化情況(±s)
組別 血清膽固醇(TC)(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C)(mmol/L)高密度脂蛋白(HDL-C)(mmol/L)甘油三酯(TG)(mmol/L)實驗組 治療前4.13±0.42 3.12±0.75 0.82±0.34 5.68±0.46治療30d 3.96±0.24 2.95±0.18 1.14±0.87 5.35±0.09治療60d 3.55±0.15 2.75±0.63 1.27±0.46 3.42±1.42治療90d 3.09±0.49 2.44±0.93 1.43±0.56 2.39±1.35對照組 治療前 4.15±0.56 3.15±0.92 0.85±0.36 5.62±0.45治療30d 4.02±0.62 3.19±0.26 0.95±0.54 5.07±0.67治療60d 3.90±0.41 3.29±0.43 1.09±0.55 4.90±1.2治療90d 3.87±0.17 3.29±0.69 1.12±0.65 4.04±0.2
[1] 徐素琴,王麗.阿托伐他汀對動脈硬化性腦梗死患者血液流變學和血脂的影響[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2,33(3):291-292
[2] 林永忠,孫長凱,肖昭揚,宋桂榮,尹琳,包禮平.不同療程阿托伐他汀對腦梗死患者血脂和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20):30-31
[3] 楊環(huán)玲.阿托伐他汀對血脂水平、血管內皮功能及腦鈉肽水平的影響研究[J].實用預防醫(yī)學,2011,18(2):322-323
[4] 施志云.他汀類藥物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2010,19(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