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森琴 葛 林
(福建省武夷山市立醫(yī)院藥劑科,福建 武夷山 354300)
近年來由于飲食結構的改變,酒精的濫用和依賴,使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其預防與治療已成為中、西醫(yī)臨床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葛根散出自《儒門事親》,主治飲酒過度,酒毒內(nèi)蘊者。本研究擬通過觀察葛根湯對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大鼠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總膽紅素(TBiL)以及肝組織病理改變的影響,為臨床應用提供實驗依據(jù)。
1.1 材料
1.1.1 實驗動物 Wistar種雄性大鼠100只,體質量180~220 g,購自福建醫(yī)科大學動物實驗中心,動物合格證號:SCX(閩)20042002。
1.1.2 藥物 葛根散(由甘草、干葛根花、葛根、砂仁、貫眾各等份組成)組方藥材均購自福建省武夷山市立醫(yī)院中藥房,按原方比例常規(guī)制備水煎劑,調整生藥濃度為2.5 g/mL備用;聯(lián)苯雙酯滴丸(德州德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3403)。
1.1.3 儀器與試劑 Beckman-CX5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美國貝克曼庫爾特有限公司);AB135-S型電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儀器(上海)有限公司];TG16-WS臺式高速離心機(湘儀離心機儀器有限公司)。ALT測定試劑盒、AST測定試劑盒、TBiL測定試劑盒均購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1.2 實驗方法
1.2.1 動物分組 將100只Wistar雄性大鼠隨機分為6組,正常對照組20只,模型對照組、聯(lián)苯雙酯滴丸組及葛根散高、中、低劑量組,各16只。
1.2.2 建立模型 正常對照組正常飼養(yǎng),自由飲水。其余80只給予79.5%玉米粉、20%豬油、0.5%膽固醇制成的混合飼料[1],另外予30%乙醇做飲料[2]。飼養(yǎng)1個月后,正常對照組與模型對照組各隨機取10只大鼠,測定大鼠血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含量,并取肝組織做病理檢查,確定已形成酒精性脂肪肝模型。
1.2.3 給藥方法 以成人常規(guī)用量折算,葛根散高、中、低劑量組分別以24.84、12.42、6.21 g/kg灌胃給藥,聯(lián)苯雙酯滴丸組以3.6 mg/kg灌胃給藥,正常對照組與模型對照組以0.9%氯化鈉注射液10 mL/kg灌胃給藥。均每日1次,連續(xù)灌胃30 d。
1.2.4 觀察指標及方法 全部大鼠末次給藥后均禁食12 h,眶靜脈取血,以2 500 r/min離心15 min,取血清,測定血清ALT、AST及TBiL水平變化,并觀察各組大鼠肝組織的病理變化,包括脂肪變性、顆粒變性及纖維組織增生。ALT、AST及TBiL的測定均嚴格按照說明書操作說明執(zhí)行。肝組織病理等級評分如下:切片中無明顯相應病理改變,為“-”;切片中偶見相應病理變化,病變散在分布或單個發(fā)生,病變范圍占全視野的1/4以下,為“+”;相應病理改變明顯,呈片狀或集群分布,病變范圍占全視野的1/4~1/2,為“++”;相應病變程度嚴重,病變呈大片狀分布,占據(jù)全小葉或全視野的1/2以上,為“+++”。
2.1 各組大鼠血清ALT、AST及TBiL的水平比較 見表1。
表1 各組大鼠血清ALT、AST及TBiL的水平比較
組 別nALT(U/L)AST(U/L)TBiL(μmol/L)正常對照組10136.55±18.89167.27±51.850.649 8±0.159 4模型對照組6181.20±23.80*254.11±77.42*1.352 6±0.489 7*葛根散高劑量組16145.62±11.81△167.15±52.97△0.806 1±0.178 7△葛根散中劑量組16158.15±14.02△#182.03±63.10△#0.992 4±0.354 4△#葛根散低劑量組16169.52±32.44△#190.54±14.22△#1.129 8±0.409 2△#聯(lián)苯雙酯滴丸組16143.44±17.67△160.22±55.45△0.721 3±0.167 4△
與正常對照組比較,*P<0.05;與模型對照組比較,△P<0.05;與葛根散高劑量組比較,#P<0.05
由表1可見,與正常對照組比較,模型對照組大鼠血清ALT、AST及TBiL水平均顯著升高(P<0.05);與模型對照組比較,葛根散高、中、低劑量組及聯(lián)苯雙酯滴丸組血清ALT、AST及TBiL水平均有明顯降低(P<0.05),且葛根散高劑量組降低水平與聯(lián)苯雙酯滴丸組相當(P>0.05),并優(yōu)于葛根散中、低劑量組(P<0.05)。
2.2 各組大鼠治療后的肝組織病理檢測結果 見表2。
表2 各組大鼠治療后的肝組織病理檢測結果 例
由表2可見,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大鼠主要肝組織病理變化為脂肪變性與顆粒變性,纖維組織增生不明顯。病理報告顯示,正常對照組肝組織較多散在的點狀壞死性炎癥,部分肝細胞輕度濁腫;模型對照組肝組織較多大小不等散在炎性灶(以慢性炎細胞為主),大部分肝細胞重度水樣變性,部分肝細胞輕重度脂肪變性,肝細胞壞死。經(jīng)葛根散高、中、低劑量及聯(lián)苯雙脂滴丸治療后與模型對照組比較,病理改變均有所改善,且葛根散作用強度高劑量組>中劑量組>低劑量組,隨用藥劑量的增加炎性灶、壞死灶、變性的肝細胞明顯減少。
酒精性脂肪肝是指因攝入酒精所引起的肝細胞內(nèi)脂質蓄積超過肝濕質量5%的肝損害性疾病,是臨床最常見、最早期的酒精性肝病之一,其治療上目前尚缺乏特效藥?,F(xiàn)代研究表明,酒精性脂肪肝的肝損傷機制主要為乙醇代謝產(chǎn)物乙醛對肝臟的直接毒性作用,可以造成肝細胞變性壞死,以及乙醇對肝臟線粒體的毒性作用與乙醇誘導肝臟損傷的自由基作用機制[3]。
酒精性脂肪肝屬中醫(yī)學酒傷、脅痛、脅脹、積聚等范疇。中醫(yī)學對其病因病機早有論述,認為酒為一種特殊的濕熱毒邪,可直傷肝胃,大量飲酒,濕熱蘊蒸,致肝木失疏,肝氣郁滯,肝胃不和,日久血脈瘀阻,痰濁內(nèi)生,停于脅下,而成本病。病機屬實熱,以酒毒傷肝、熱蘊肝郁、血瘀痰滯為主,或誤治失治,繼續(xù)飲酒,病情由淺入深,由實轉虛,虛實夾雜,形成氣陰兩虛,瘀血積累[4]。葛根散方中葛根清涼下火,開胃消食,利尿解酒有特效,《千金要方》記載以鮮葛根搗汁給治醉不醒者,宋代《本草衍義》以葛根取粉治酒醉者,曰“病酒及渴者,得之甚良”;干葛根花解酒醒脾;飲酒過度者易傷脾胃,出現(xiàn)納差、嘔吐等癥,故配入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砂仁芳香化濕,行氣健脾;貫眾可解一切諸熱毒或中食毒、酒毒、藥毒等(《普濟方》)。
本實驗結果表明,葛根散可顯著降低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大鼠血清ALT、AST及TBiL水平,其藥物療效作用強度具有一定的劑量依賴關系,且對大鼠肝組織病理改變有一定改善作用。綜上所述,葛根散對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大鼠肝損傷有保護作用。
[1] 李儀奎.中藥藥理實驗方法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1:468.
[2] 徐叔云.藥理實驗方法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2:868.
[3] 鄧源,班春林,武曉瓊.乙醇誘導肝損傷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J].華北國防醫(yī)藥,2005,17(4):24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