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香順
(南京師范大學(xué) 新聞與傳播學(xué)院,江蘇 南京 210097)
中國文學(xué)中,以“豆蔻”比喻年輕女子是一個常見典故。然而,歷來對于“豆蔻”這一名物本身的內(nèi)涵、杜牧“豆蔻梢頭”喻意的探討卻并不充分。本文將略作鉤沉、發(fā)覆。
豆蔻分草豆蔻、白豆蔻、肉豆蔻等,其果實(shí)均可作藥材、香料?!侗静菥V目》卷十四對三者的本草、功能等已有區(qū)分,現(xiàn)代植物學(xué)、藥物學(xué)研究成果可資參考?!稄V群芳譜》卷九十五則輯錄了關(guān)于豆蔻的記載、詩文等,也頗有價值。中國古代所說的豆蔻主要是指草豆蔻。草豆蔻為姜科山姜屬(Alpinia)植物,多年生草本,株高可達(dá)3米,葉叢繁茂,葉片狹長,初春開花。主要產(chǎn)于廣東、廣西。
中唐之后,豆蔻花是南方的象征,在南方花木譜系中地位頗高。豆蔻花往往是兩花同蕊,可以用來擬托相思情愫。豆蔻花之花苞掩藏于綠葉之中,有“含胎花”之別名;杜牧《贈別》“豆蔻梢頭二月初”之句很有可能就有此喻意:以豆蔻花比喻所贈別的少女,以豆蔻葉比喻“卷上珠簾”的其他女子,葉不如花。
豆蔻又名“草果”,古人采其花、其果腌漬,可以佐酒。晉代嵇含《南方草木狀》中即有記載:“舊說紅豆蔲花,食之破氣消痰,進(jìn)酒增倍。泰康二年,交州貢一篚,上試之有驗(yàn),以賜近臣。”“交州”所轄范圍包括了今天的越南中北部與中國廣西,這也是豆蔻的主要產(chǎn)區(qū);紅豆蔻花有解酒的功能。南宋鄭樵《通志》卷七十六亦云:“豆蔲曰‘草果’,亦曰‘草豆蔲’,……南人亦采其花淹藏以當(dāng)果品?!标懹巍秾茟蛟仭?“淺傾西國蒲萄酒,小嚼南州豆蔻花”,嚼花小飲,充滿了文人雅趣。
豆蔻花是典型的南方花卉,《南方草木狀》所載植物為“南越”、“交趾”所產(chǎn),其中即有豆蔻花。左思《吳都賦》亦云:“草則藿蒳豆蔻,姜匯非一?!薄稄V群芳譜》卷九十五引《集仙傳》:“軒轅集,不知何許人。唐宣宗召見時,京師素?zé)o豆蔲、荔支花,上因語及,集袖中出之。二花各數(shù)百朵,皆連枝葉,鮮明芳潔,如新折者?!薄熬熕?zé)o”可以和宋代蘇籀《維摩詰》詩句印證:“京洛豈嘗開豆蔻?!遍L安、洛陽均非豆蔻花的產(chǎn)地。
中唐以后,南方花木開始大量出現(xiàn)于詩歌中,這與當(dāng)時文人官員的南遷以及南方文人的北上是同步的。豆蔻花姿綽約且往往綿延成片,成為南方的象征,如韓翃《送客游江南》:“春生豆蔻枝”、李涉《與梧州劉中丞》:“瘴山江上重相見,醉里同看豆蔻花”、皮日休《寄瓊州楊舍人》:“清齋凈溲桄榔面,遠(yuǎn)信閑封豆蔻花”、方干《蜀中》:“閑來卻伴巴兒醉,豆蔻花邊唱竹枝”、皇甫松《浪淘沙二首》其二:“蠻歌豆蔻北人愁。”上述詩句中的“梧州”、“瓊州”、“蜀中”都是廣義的南方,豆蔻花則是南方“土產(chǎn)”,給北方人“陌生化”的審美,又成為引發(fā)思鄉(xiāng)之愁的觸媒。
五代時期,西蜀乃至南方地域文化在“花間詞”中得到了豐富的展現(xiàn)。李珣《南鄉(xiāng)子》17首、歐陽炯《南鄉(xiāng)子》8首皆為風(fēng)俗詞,其中均出現(xiàn)了豆蔻花,李珣《南鄉(xiāng)子》:“曲岸小橋山月過,煙深鎖,豆蔻花垂千萬朵”、歐陽炯《南鄉(xiāng)子》:“藤杖枝頭蘆酒滴,鋪葵席,豆蔻花間趖晚日。”再如毛文錫《中興樂》:“豆蔻花繁煙艷深,丁香軟結(jié)同心。翠鬟女,相與,共淘金。”豆蔻為穗狀花序,開時密集,所以有“花垂千萬朵”、“花繁”之狀。
豆蔻花在“群芳譜”中雖然地位平平,但是在南方花木譜系中卻絕非凡品。五代陶谷《清異錄》卷上引《花經(jīng)》“四品六命”:“菊、杏、辛夷、豆蔻、后庭、忘憂、櫻桃、林禽、梅”,豆蔻居然與傳統(tǒng)名花菊、梅平起平坐?!痘ń?jīng)》有明顯的南方“本位”視角?!痘ń?jīng)》作者為張翊,據(jù)《清異錄》記載:“張翊者,世本長安,因亂南來,先主擢置上列,特拜西平昌令,卒。翊好學(xué)多思致,嘗戲造《花經(jīng)》,以九品九命升降次第之,時服其允當(dāng)?!薄胺湓十?dāng)”的應(yīng)該是南方人,北方人未必會“茍同”。
南宋范成大對豆蔻花也是情有獨(dú)鐘,《紅豆蔻花》:“綠葉焦心展,紅苞竹籜披。貫珠垂寶珞,剪彩倒鸞枝。且入花欄品,休論藥裹宜。南方草木狀,為爾首題詩?!边@首詩描寫了紅豆蔻花的花葉、形狀,這與他的《桂海虞衡志》中的記載可以互相印證。范成大著眼的是其“花”品,而非“藥”性;在林林總總的南方草木中,他“首題”的即是紅豆蔻花?!端膸烊珪す鸷S莺庵尽诽嵋嘣?“成大《石湖詩集》,凡經(jīng)歷之地,山川風(fēng)土,多記以詩。其中第十四卷,自注皆桂林作,詠花惟有紅豆蔲一首。”豆蔻花在范成大心目中的地位于此可見。
在中國文學(xué)中,植物的并蒂、連理等畸生、特生情形常用來比喻男女之間的恩愛。豆蔻花往往是兩朵同蕊并開,也有這樣的喻指功能。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描述了豆蔻花相并的生長特點(diǎn):“紅豆蔻花,叢生,葉痩,如碧蘆,春末發(fā)。初開花,抽一桿,有大籜包之;籜解花現(xiàn),有一穗十蕊,淡紅鮮妍,如桃杏花色。蕊重則下垂如葡萄,又如火齊瓔珞及剪彩鸞枝之狀。此花無實(shí),不與草豆蔻同種,每蕊心有兩瓣相并,詞人托興如比目連理云?!?/p>
梁簡文帝《和蕭侍中子顯春別四首》其一:“別觀葡萄帶實(shí)垂,江南豆蔻生連枝。無情無意猶如此,有心有恨徒別離”,“連枝”即豆蔻并連,用來比喻兄弟之義。唐代韓偓《六言三首》其一:“華山梧桐相覆,蠻江豆蔻連生”則明確用“豆蔻連生”來比喻男女之情?!叭A山梧桐”之句用《孔雀東南飛》結(jié)尾之典:“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蔽嗤椤半p樹”,比喻夫妻恩愛,筆者有專文論述?!靶U江”則泛指南方蠻夷之水,如陳陶《番禹道中作》:“蠻江渡山急”、許棠《寄黔南李尚書》:“郡響蠻江漲?!蹦戏綖槎罐⒌闹饕a(chǎn)地?!叭A山梧桐”用的是故典;“蠻江豆蔻”則是韓偓“自我作古”,這一典故在后代被襲用,如張良臣《西江月》:“蠻江豆蔻影連梢”;吳文英《瑞龍吟》:“吳宮嬌月嬈花,醉題恨倚,蠻江豆蔻?!?/p>
韓偓《無題》:“手持雙豆蔻,的的為東鄰”、許及之《豆蔻花》:“二月坼芳苞,凡心比并交”、洪適《豆蔻花》:“相思意安在?試去想花梢?!币簿远罐⒊呻p、連枝來傳情達(dá)意。
豆蔻的相思功能與丁香相似。丁香花苞緊閉時,形狀有如人心,“丁香結(jié)”比喻愁心郁結(jié);豆蔻花苞則緊實(shí),內(nèi)蘊(yùn)雙花。豆蔻、丁香常常聯(lián)用,如無名氏《眼兒媚》:“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頭”;李呂《鷓鴣天》:“一從恨滿丁香結(jié),幾度春深豆蔻梢。”
豆蔻花的兩花同蕊也用來比喻“雙生子”。楊維楨《洗兒》:“從今不帶宜男草,豆蔻含胎恐太并。”“洗兒”為舊時風(fēng)俗,嬰兒出生三日后洗身。楊維楨這兩句自得且自矜。宜男草,萱草的別名,古人認(rèn)為佩戴此草可以生男,《太平御覽》卷九九六引杜光庭《錄異記》:“婦人帶宜男草,生兒?!睏罹S楨自詡“有兒萬事足”,所以從此無須再戴宜男草;而且一個兒子便足矣,所以如豆蔻花之包孕“雙胞胎”反嫌多事。
“豆蔻”聲名播揚(yáng)頗得力于杜牧之“豆蔻詞工”。杜牧《贈別》:“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fēng)十里揚(yáng)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以二月嬌艷的“豆蔻”比喻青春少女前此未見,新穎而貼切。當(dāng)然這個比喻之形成只能建立在中唐之后豆蔻花這一“喻體”漸為人知的基礎(chǔ)之上。南宋鄭樵《通志》卷七十六:“豆蔲……花作穗可愛,故杜牧云‘豆蔲梢頭二月春?!薄岸罐⑸翌^”為后代詩文所摭拾,形容春天消息,如謝逸《蝶戀花》:“豆蔻梢頭春色淺”、張孝忠《鷓鴣天》:“豆蔻梢頭春意濃”、仲并《大圣樂令·玉團(tuán)兒》:“豆蔻梢頭春正早。”“豆蔻梢頭”也用來形容女子年華,如侯置《西江月》:“豆蔻梢頭年紀(jì),芙蓉水上精神?!?/p>
然而,豆蔻與少女這一指稱——表現(xiàn)關(guān)系除了花色與容顏之視覺相似外,尚有“隱情”,這與豆蔻花之花型以及綻放特點(diǎn)有關(guān)。豆蔻之花苞被嫩葉所包裹,恰如竹筍之被筍籜所包裹;葉子漸漸松展,花苞漸漸顯露;前面所引的范成大《紅豆蔻花》、《桂海虞衡志》均已提及。豆蔻葉大而花小,如洪適《豆蔻花》所云:“冶葉擁香苞,盈盈二月交?!背蹰_的豆蔻花緊致、小巧,掩映于綠葉之間。豆蔻花恰如小小的“胚胎”托身于綠葉叢中,所以豆蔻花又名“含胎花”,如南宋舒岳祥《詠豆蔻花》:“春晚愁偏重,垂頭向下生?!糯p魚意,含胎少婦情?!鳖}下小注:“即詞人所謂‘豆蔻梢頭’者也。一名‘魚袋牡丹’,以其葉相類也;亦名‘含胎菊’?!薄棒~袋”是唐、宋時官員佩戴的證明身份之物,飾以金銀,內(nèi)裝魚符,出入宮庭時須經(jīng)檢查;所謂的“雙魚”就是指豆蔻花一苞兩花的特點(diǎn)。
南宋姚寬開始深究杜牧詩句涵義,《西溪叢語》卷上:“杜牧之詩云……不解‘豆蔲’之義。閱《本草》,豆蔲花作穗,嫩葉卷之而生,初如芙蓉穗頭,深紅色,葉漸展、花漸出,而色微淡。亦有黃白色,似山姜花,花生葉間,南人取其未大者謂之‘含胎花’,言尚小于妊身也?!鼻宕T集梧《樊川詩集注》“贈別”一詩引用了這一條材料。明代鎦績《霏雪錄》卷上與《西溪叢語》記載相似:“詩人多用‘豆蔻梢頭’事,蓋比少女也?!侗静荨?‘豆蔻未開者謂之含胎花,言少而娠也?!?/p>
不過,《西溪叢語》、《霏雪錄》都語焉未詳,而且極易滋生疑竇、誤解,尤其是《霏雪錄》引用《本草》過于簡略。所謂“含胎花”,豆蔻花本身為“胎”,而包裹豆蔻花的層層葉子方為“含胎”者;以“含胎花”比喻少女,少女本身為“胎”,而并非“含胎”者。如果用“含胎”亦即懷孕比喻少女確實(shí)不倫不類,明代楊慎《升庵集》卷六十:“杜牧之詩:‘婷婷嫋嫋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瘎⒚衔?注:即鎦績)謂:‘《本草》云:荳蔲未開者謂之含胎花,言少而娠也?!渌侗静荨肥茄浴俣铩?,非也。且牧之詩本詠娼女,言其美而且少,未經(jīng)事人,如豆蔻花之未開耳。此為風(fēng)情言,非為求嗣言也。若娼而娠,人方厭之,以為‘綠葉成陰’矣,何事入詠乎?”
楊慎說詩有點(diǎn)膠柱鼓瑟,不過也情有可原;“含胎花”之名美則美矣,卻有欠分明。清代吳景旭則詳引《南方草木狀》、《本草》,仔細(xì)描述豆蔻花的綻放特點(diǎn),為劉孟熙、楊慎充當(dāng)“裁判”,《歷代詩話》卷五十二:“嵇含《南方草木狀》云:‘豆蔻花,其苗如蘆,其葉似姜,其花作穗,嫩葉卷之而生?;ㄎ⒓t,穗頭深色,葉漸舒,花漸出?!侗静荨芬嘣?‘豆蔻花作穗,嫩葉卷之而生,初如芙蓉,穗頭深紅色,葉漸展,花漸出,而色微淡,亦有黃白色,似山姜花?;ㄉ~間,南人取其未大開者,謂之含胎花,言尚小如姙身也?!粍t《本草》亦狀其花之吐而尚含蘊(yùn)于葉間,有如人之娠耳。孟熙正引此意,非直謂少女之娠也。升庵誤會‘少而娠’之語,添出求嗣一案可笑?!?/p>
正是因?yàn)槎罐⒂小昂セā敝拍恋摹岸罐⑸翌^”可能另有深意:以“花”喻少女,即“十三余”者;以“葉”喻其他女子,即“卷上珠簾”者。紅花掩映于綠葉之中,尚未盛放;但綠葉終為紅花之陪襯,即“總不如”也。豆蔻花兩花同蕊,也寄寓了少女的情思。
[1]俞香順.雙桐意象考論[J].北京林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哲社版),2011(01).
[2]楊維楨.盤洲文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舒岳祥.閬風(fēng)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姚寬撰.孔凡禮點(diǎn)校.西溪叢語[M].北京:中華書局,1997.
[5]杜牧撰.馮集梧集注.樊川詩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