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崔說事》采訪了一批作家,很有意思。其中一位非常年輕的作家叫阿乙,他給自己做好了人生規(guī)劃:攢夠兩年花的錢,然后接下來的兩年什么事都不干,把已經(jīng)想好的18個選題,“估計能寫出三四個”,這就是他的生活。
我(崔永元)在微博上關注了另一個作家,叫阿來,就是寫《塵埃落定》的那位。他雖然跟我們生活在一個時代,但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他的微博上全是花花草草,他似乎對世界上的所有花草都感興趣。不管走到哪里,他都會把不知名的花草拍下來,然后找人弄個明白,再將其發(fā)到微博上。這就是他的幸福。
我見過很多大師,也都非常有趣。比如電影《雨人》的編劇巴瑞·莫羅,他憑借這個片子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編劇獎。有一次,我們安排他住在北京昆侖飯店,他閑不住就跑出來拍片子。在街上看到一輛勞斯萊斯,他剛順手把它拍下來,鏡頭突然就轉(zhuǎn)了,因為他發(fā)現(xiàn)旁邊有個車夫正費勁地蹬著三輪車,車上裝著很多貨,其中有一箱掉在地上,旁邊的人都在摁喇叭,但卻沒有一個人下去幫他撿起來。后來,我問巴瑞什么是電影,他說這就是電影。電影大多都是在講一些普通人的故事,他們有理想、有追求,卻實現(xiàn)不了——追求一次,沒能實現(xiàn);再追求,又沒實現(xiàn),玩命追求,還是實現(xiàn)不了……直到最后,快沒希望的時候才實現(xiàn)了。
巴瑞·莫羅的《雨人》,講了一個自閉癥患者的真人真事。他見到的那個自閉癥患者,比電影里達斯汀-霍夫曼(美國著名演員、“雨人”飾演者)呈現(xiàn)出來的人物還要奇怪。
有一次,巴瑞在圖書館里看書,正好坐在“雨人”的前排。他聽到后面“刷刷”地不停翻書,就回頭去看,心想這人真沒教養(yǎng)。沒想到,“雨人”禮貌地沖他點頭示意,然后接著看書。
巴瑞有些好奇,問道:“先生,你在干什么?”
“雨人”說:“在看書?!?/p>
巴瑞說:“你看書的速度有這么快嗎?”
“雨人”指著旁邊一堆書,說:“是啊,今天下午我看了這么多書,有很高一摞了?!?/p>
巴瑞突然覺得這個人太討厭了,不光制造噪音打擾別人,還說這種不著邊際的話。他想考考
“雨人”,就隨手抽出一本書,翻開一頁,念了其中的一句,結(jié)果“雨人”竟然把后面的內(nèi)容全都背了下來。
后來,兩人成了好朋友,巴瑞也了解了“雨人”的讀書習慣:他是八秒鐘看一頁書,而且一輩子都忘不了;他最討厭的就是圖書管理員說快下班了,這個時候,無奈的他只能用兩只眼睛同時看兩頁書。
據(jù)巴瑞說,“雨人”的計算能力也很驚人——去拉斯維加斯玩輪盤賭,不管轉(zhuǎn)多少圈,停下來時肯定是他押的地方——這是他算出來的。后來,賭場就不允許他玩了,只要他一去,賭場就找?guī)讉€人陪著他,需要多少錢就直接送給他。
1989年,《雨人》這部電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編劇獎,巴瑞覺得這獎應該屬于“雨人”,就把獎杯送給了他。
半年后,巴瑞去看望“雨人”時,竟吃驚地發(fā)現(xiàn)奧斯卡小金人的獎杯上已經(jīng)沒有了金色。原來,“雨人”并沒有像許多人那樣把獎杯珍藏起來,而是見孩子們喜歡就讓他們拿著玩,和他們一起享受游戲的樂趣,時間一長,小金人就褪了色。變成白色的小金人,這在奧斯卡獎的歷史上當屬唯一的。
一個人的追求不同,得到的幸福感也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成功帶來的幸福感大多稍縱即逝,幸福其實源自內(nèi)心的追求。
(摘自《廣州日報》)
中外文摘2013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