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立麗,唐曉霞(1.昆明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藥劑科,昆明 650101;.昆明醫(yī)學院海源學院,昆明 650031)
丙戊酸鈉(sodium valporate,VPA)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廣譜抗癲癇藥,適用于各型癲癇[1]。對全身性癲癇的失神發(fā)作、肌陣攣發(fā)作和強直-陣攣發(fā)作有效,對單純部分性發(fā)作和復雜性部分發(fā)作也有一定療效[2]。但其治療窗較窄,個體吸收代謝差異較大,臨床給藥劑量很難把握,因此需要進行血藥濃度監(jiān)測來保證其治療的安全和有效性,盡量減少不良反應的出現。本文通過對VPA血藥濃度與抗癲癇療效及不良反應的相關性進行回顧性分析,為臨床上合理用藥和制定個體化給藥方案提供參考依據。
114例患者均為2010—2012年我院兒科、神經內科、腫瘤科等的住院患者,均服用了VPA,并在我院進行了血藥濃度監(jiān)測。其中男性60例,女性54例,年齡為8個月~74歲,平均為(30.57±25.25)歲。所選病例診斷均為癲癇患者,且使用了VPA進行治療并進行了VPA血藥濃度監(jiān)測。排除使用VPA但診斷不明確病例、VPA不是用于治療癲癇的病例及癲癇患者VPA血藥濃度不是在本院檢測的病例。
顯效:發(fā)作完全控制或減少75﹪以上;有效:發(fā)作減少50% ~75%;療效不足或效差:發(fā)作減少25% ~50%;無效:發(fā)作減少 25%以下[3]。
本次研究對不良反應評價采用Karach和Lasagna方法,評判標準:(1)用藥與不良反應的出現有無合理的時間關系;(2)反應是否符合該藥已知的不良反應類型;(3)停藥或減量后,反應是否消失或減輕;(4)再次使用可疑藥品后是否再次出現同樣反應;(5)反應是否可用患者病情的進展、聯(lián)合用藥的作用及其他治療的影響來解釋。評價結果為肯定、很可能、可疑、條件的、可能??隙?用藥以來的時間順序是合理的,該反應與已知的藥品不良反應相符合,停藥后反應停止,重新開始用藥,反應再現。很可能:時間順序合理,該反應與已知的藥品不良反應相符合,停藥后反應停止,無法用患者疾病來合理地解釋??赡?時間順序合理,與已知的藥品不良反應符合,患者疾病或其他治療也可造成這樣的結果。條件的:時間順序合理,與已知的藥品不良反應不符合,不能合理地以患者疾病來解釋??梢?不符合上述各項標準。
通過Excel錄入數據,使用SPSS 17.0軟件進行分析,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VPA血藥濃度在50~100 μg/ml范圍為有效治療濃度范圍,<50 μg/ml為低于有效治療濃度,>100 μg/ml為中毒濃度[4]。114例研究樣本中以0~14歲年齡段患者居多,不同年齡組的VPA濃度大多數控制在50~100 μg/ml,監(jiān)測結果見表1。
表1 各年齡段VPA血藥濃度監(jiān)測結果Tab 1 Results on blood concentration monitoring of VPA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VPA血藥濃度在50~100 μg/ml之間的檢測樣本有72例,其中顯效和有效的有50例(占69.44%),療效不足或效差與無效的有22例(占30.56%);血藥濃度<50 μg/ml病例為35例,其中顯效和有效的有21例(占60.00%),療效不足或效差與無效的有14例(占40.00%);血藥濃度>100 μg/ml的都為顯效或有效,見表2。
表2 VPA血藥濃度與療效關系Tab 2 Relationship of blood concentration and efficacy of VPA
在本次研究中與VPA聯(lián)合使用、可能與其發(fā)生相互作用并影響其血藥濃度的藥品有拉莫三嗪、加巴噴丁、卡馬西平、托吡酯、苯巴比妥。VPA與其他藥物合用時血藥濃度監(jiān)測結果見表3。
表3 VPA與其他藥物合用時血藥濃度監(jiān)測結果Tab 3 Results on blood concentration monitoring of VPA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drugs
2.4.1 VPA血藥濃度水平與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本次研究對使用VPA的癲癇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進行評價,評價采用Karach和Lasagna方法中的評判標準。與使用VPA相關的不良反應包括血液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皮膚系統(tǒng)的以及肝腎功能的不良反應,在不同血藥濃度范圍內都出現了不良反應,見表4。
表4 VPA血藥濃度水平與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Tab 4 Association of blood concentration of VPA with occurrence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2.4.2 VPA不良反應在各系統(tǒng)的具體表現:(1)肝腎功能的不良影響:出現肝功能異常者共4例,主要表現為谷丙氨酸轉氨酶(ALT)和天門冬氨酸轉氨酶(AST)升高,3例是輕微的血清轉氨酶升高(<80 μ/L),1例出現肝損害(ALT和AST>80 μ/L)。2例腎功能異常,主要表現為腎功能指標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持續(xù)降低。通過Karach和Lasagna方法評價結果為對肝腎功能的不良影響均為可疑情況。(2)血液系統(tǒng)的不良反應:研究結果顯示,出現了4例血液系統(tǒng)的不良反應,表現為白細胞計數減少,尤以中性粒細胞降低較為明顯,血液系統(tǒng)的不良反應評價結果為可疑。(3)其他系統(tǒng)的不良反應:神經系統(tǒng)的不良反應有5例,表現為嗜睡、頭痛、頭暈、眼脹、眼痛或記憶力差,不良反應評價結果均為可能;對消化系統(tǒng)的損害為惡心、嘔吐3例,評價結果均為可能;皮膚的不適表現為皮膚瘙癢及皰疹,共3例,評價結果均為可疑。
血藥濃度是調整抗癲癇藥給藥劑量、提高療效的重要依據[2]。本次研究提示VPA血藥濃度在50~100 μg/ml時抗癲癇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血藥濃度<50 μg/ml的患者組,在>100 μg/ml較高血藥濃度范圍時患者的抗癲癇效應均較好。但是由于癲癇的發(fā)作類型、嚴重程度及原發(fā)或伴發(fā)疾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VPA的有效血藥濃度也存在著較大的個體差異[5],即有的患者VPA血清藥濃度低于有效濃度也可獲得滿意的療效,通過血藥濃度監(jiān)測并結合臨床效果制定個體化的給藥方案是必要的。對于低于有效血藥濃度癥狀就得不到較好控制的患者,應適當、逐步加量至正常血藥濃度。在高血藥濃度下,雖然患者的癥狀控制較好,但高血藥濃度下患者的不良反應風險也在增加,所以不主張單純增加患者的使用劑量達到較高的血藥濃度值。
在正常血藥濃度內逐漸加量癥狀仍得不到控制者可考慮聯(lián)合用藥。藥物聯(lián)合應用是影響抗癲癇藥血藥濃度的重要原因之一[6]。在臨床上治療癲癇多主張單一用藥,但對難以控制的患者需要聯(lián)合用藥。本次研究中出現了丙戊酸鈉合用拉莫三嗪、加巴噴丁、卡馬西平、托吡酯、苯巴比妥的情況。據有關文獻報道抗癲癇藥之間存在明顯相互作用,會引起血藥濃度和療效的變化??R西平是肝藥酶誘導劑,可使用合用藥物的代謝加快,故與VPA合用可以使后者血漿半衰期縮短,血藥濃度下降,療效減弱。其他抗癲癇藥如苯巴比妥等這些藥物都是肝藥酶誘導劑,聯(lián)合應用可以加速VPA的代謝[2]。因此VPA合并其他抗癲癇藥使用時,會引起VPA血藥濃度波動,進而影響VPA抗癲癇療效,因此臨床上應嚴密監(jiān)測其血藥濃度,結合臨床癥狀及時采取調整給藥劑量等措施。
本次研究發(fā)現在不同血藥濃度范圍內都出現了不良反應,隨著血藥濃度的增加,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有增多的趨勢,因此尤其要關注藥物過量引起的不良反應。但需要強調的是,在本研究中VPA血藥濃度>100 μg/ml的病例數較少,可能并不能真正說明此范圍內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曾艷等[7]對70例 VPA血藥濃度在90~160 μg/ml范圍的患者分析認為,高血藥濃度的患者未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或肝功能、血常規(guī)指標的嚴重異常,VPA血清濃度>100 μg/ml是否應定為危急值還值得商榷,但仍然認為需要應嚴密監(jiān)測患者肝功能、血常規(guī)等指標。
本次研究發(fā)現使用VPA相關的不良反應可發(fā)生在血液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皮膚系統(tǒng)等。VPA多發(fā)生肝損害[8],但肝功能異常多表現為不伴臨床癥狀的血清轉氨酶增高,且僅有少數患者復查肝功能,肝功能異常者給予保肝藥或減藥、停藥后轉氨酶可逐漸恢復正常。有文獻報道肝功能受損多較輕微且并未出現特異性的肝衰竭[9]。此次調查顯示患者血清轉氨酶高于正常值的有3例,出現肝損害為1例。血清轉氨酶高于正常值的患者并未停藥,經一段時間后自行恢復正常,肝損害的患者則給予停藥及對癥處理后好轉。對于使用VPA治療癲癇的患者仍不能忽視肝功能的檢查。對腎功能的影響一般表現為SCR、BUN持續(xù)降低,無明顯的臨床癥狀,但也有一定的發(fā)生率,因此臨床醫(yī)生及藥師應注意監(jiān)護。
本次研究也觀察到VPA可引起血液系統(tǒng)的不良反應,出現了白細胞計數減少、尤其是中性粒細胞的減少較為明顯。有研究表明VPA可直接抑制骨髓造血系統(tǒng),除引起白細胞計數低下外,還可引起紅細胞和血小板計數低下[9]。另有文獻報道合并用藥會加重對血液系統(tǒng)的損害[10]。
已報道的VPA常見不良反應還有消化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過敏性皮疹等。在本次研究中,出現了3例消化系統(tǒng)不良反應,表現為惡心嘔吐;出現神經系統(tǒng)不良反應的有5例:1例表現為記憶力差,1例表現為嗜睡,3例表現為頭痛、眼脹、眼痛功能障礙;出現皮膚系統(tǒng)不良反應的有2例,1例表示為皮膚皰疹,2例表示為皮膚瘙癢。
在此次研究中,各個濃度范圍內都出現了一定的不良反應,因此臨床醫(yī)務人員在使用VPA時一方面應進行血藥濃度監(jiān)測,另一方面也要關注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尤其需要重點關注中毒范圍內患者。雖然研究中出現在中毒范圍發(fā)生不良反應的患者比例偏高,但是本次研究VPA血藥濃度在中毒濃度(>100 μg/ml)的總例數少。同時,受基因遺傳或外界環(huán)境等因素影響,不同患者代謝藥物的能力不一樣,患者個體差異較大[11]。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將對此現象與不良反應的關聯(lián)性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1]謝娟,賴萍,歐陽蒼鴻,等.162例丙戊酸鈉血藥濃度監(jiān)測與不良反應分析[J].貴州醫(yī)藥,2010,34(12):1075-1077.
[2]曹豐,陳燕敏.丙戊酸鈉血藥濃度監(jiān)測及意義[J].中國藥物應用與監(jiān)測,2005,2(6):23-25.
[3]尹玉琴,荊海霞,趙益斌.546例丙戊酸鈉血藥濃度監(jiān)測結果分析[J].中國藥業(yè),2010,19(5):9-11.
[4]汪永忠,李穎,夏倫祝.202例丙戊酸血藥濃度監(jiān)測結果分析[J].中國藥事,2011,25(1):91-92.
[5]茹建華.我院173次血清丙戊酸鈉監(jiān)測結果的回顧分析[J].安徽醫(yī)藥,2005,9(9):704.
[6]尹玉琴,張樸芬,鄧琴,等.3種抗癲癇藥物的血藥濃度監(jiān)測結果分析[J].中國藥業(yè),2007,16(3):53-55.
[7]曾艷,劉立麗,閆素英.丙戊酸鈉血清濃度接近或超過治療濃度范圍上限患者的肝功能、血常規(guī)結果分析[J].中國藥物應用與監(jiān)測,2013,10(2):66-70.
[8]楊寶峰.藥理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37.
[9]劉立民,孫亞欣,何曉靜,等.丙戊酸鈉所致71例兒童不良反應情況分析[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11,31(6):526-528.
[10]喻東山,李廣錄,汪春運.丙戊酸鈉的不良反應研究新進展[J].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雜志,2005,32(4):319-321.
[11]鄒明,馬虹英,龔志成.633例長期服用丙戊酸類藥物癲癇患者的一般不良反應統(tǒng)計與分析[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11,31(3):256-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