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賢
(瀘州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心內科 四川 瀘州 646000)
冠心病是一種危險性高、發(fā)病率高的心血管疾病,是導致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由于冠心病通常不能在短時間內治愈,所以可使患者出現(xiàn)嚴重的心理負擔。研究發(fā)現(xiàn),在冠心病患者中焦慮抑郁癥患病率高達40%~70%,此外,冠心病患者的預后與其情緒焦慮、抑郁關系密切[1]。認知行為干預(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則側重改變患者的錯誤認知并進行放松訓練,主張矯正病態(tài)行為首先要校正病態(tài)觀點,對于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效果顯著。本研究從護理的角度出發(fā),對冠心病人在心血管內科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加上認知行為干預,并觀察對其焦慮抑郁情緒發(fā)生的影響,為預防冠心病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的發(fā)生,促進冠心病患者預后提供科學依據(jù)。
1.1 研究對象:研究對象來自于我院心血管內科2011年0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00例。其納入標準是:①參照1999年國際心臟病學會和WHO制定的冠心病診斷標準確診的冠心病患者;②無精神疾病、無意識障礙、無認知障礙;③無焦慮和抑郁情緒;④無嚴重腦血管合并癥;⑤無其他系統(tǒng)嚴重疾病;⑥小學及以上文化程度;⑦志愿參加本項研究。將符合上述標準的10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每組50例。兩組在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職業(yè)、住院經(jīng)濟來源、居住地區(qū)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對照組急性心肌梗死11例,心絞痛24例,心律失常8例,缺血性心肌病7例。干預組急性心肌梗死10例,心絞痛25例,心律失常7例,缺血性心肌病8例,兩組入院時心功能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干預方法:對照組進行心血管內科常規(guī)護理,干預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加認知行為干預。認知行為干預主要包括:①合理情緒療法。找出導致患者產(chǎn)生負性情緒的不合理信念,通過與患者不合理信念辯論,幫助他們學會用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減少或消除不良情緒。②放松訓練。采用口頭指導的方法,讓患者按研究者的指導語進行緩慢的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盡量消除患者心理上的焦慮抑郁和緊張。認知行為干預的實施以一對一的交流方式,從患者入院時開始,到出院時結束,每三天一次,每次15~30分鐘,平均每位患者進行四次。
1.3 評估方法:采用William W.K.Zung所制定的Zung氏焦慮自評量表(SAS)以及Zung氏抑郁自評量表(SDS)對患者的焦慮抑郁狀況進行評價[2],焦慮抑郁程度分級:SAS或SDS評分<50為正常;<50-59為輕度;<60-69為中度;≥70為重度。
1.4 統(tǒng)計學分析:對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16.0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兩組構成比比較采用χ2檢驗,對兩組均數(shù)間比較采用t檢驗,當P<0.05時認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焦慮情緒比較
2.1.1 兩組患者SAS評分比較:干預組患者SAS評分為20.50±1.75,對照組SAS評分為9.34±4.44,兩組SAS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7.10,P<0.001)。
2.1.1 兩組患者焦慮程度比較:兩組患者焦慮程度構成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9.36,P=0.025),干預組患者的焦慮程度較對照組低(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焦慮程度比較(n,%)
2.2 兩組患者抑郁情緒比較
2.2.1 兩組患者SDS量表評分比較:干預組患者SDS評分為22.17±5.40,對照組SDS評分為39.82±3.62,兩組SDS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0.84,P<0.001)。
2.2.2 兩組患者抑郁程度比較:兩組患者抑郁程度構成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9.23,P=0.026),干預組患者的抑郁程度較對對照組低(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抑郁程度比較(n,%)
冠心病具有發(fā)病率高、病程長、并發(fā)癥多以及較高的猝死率等特點,所以冠心病患者罹患此病后常因對該病認識不足、畏懼長時間的治療而導致其生活質量的降低、對治療費用感到擔心、擔心沒有人長時間陪護等等而容易出現(xiàn)焦慮、抑郁的情緒。據(jù)統(tǒng)計,80%以上的冠心病患者均會出現(xiàn)焦慮的情緒,58%以上的冠心病患者會出現(xiàn)抑郁的情緒[2-3]。而抑郁、焦慮情緒又是導致冠心病病情加重的重要危險因素。研究發(fā)現(xiàn):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可引起體內交感神經(jīng)活動增強,導致兒茶酚胺的過量分泌、脂類代謝的紊亂、促凝血物質和有強烈縮血管作用的血管緊張素II的釋放、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等。如此負性情緒就促發(fā)或加重了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4-6];住院的冠心病患者如果有抑郁情緒的發(fā)生不僅不利于藥物治療的療效,同時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康復效果[7]。因此,對此病患者進行心理護理的臨床意義與對其進行藥物治療同等重要。在本研究發(fā)現(xiàn)實施認知行為干預的冠心病患者的SAS和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焦慮、抑郁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對于冠心病患者的治療不僅要對患者進行生理方面的護理,而且需要對其進行認知行為干預,認知行為干預作為一特殊的護理手段,其可明顯降低患者的不良情緒,從而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預后。
[1]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272
[2]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235-238
[3]孫治霞,周云潔,黃家芹等.冠心病住院病人抑郁狀態(tài)臨床調查及其情志護理研究[J].吉林中醫(yī)藥,2011,31(3):217-218
[4]蔡雪芳.系統(tǒng)護理對冠心病患者焦慮和抑郁情緒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9):12-13
[5]喬軍,麻玉秀.綜合性心理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及療效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13):8-9
[6]Soares-Filho GL,F(xiàn)reire RC,Biancha K,et al.Use of the 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in a cardiac emergency room-chest pain unit[J].Clinics,2009,64(3):209-214
[7]胡文亞.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焦慮抑郁狀態(tài)及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2,33(3):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