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拉俊,同培茹,沈文寧,雷阿利
(西安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陜西西安 710048)
電鍍鋅具有內(nèi)應力低、延展性好、沉積速率快、表面光亮、硬度比純鋅高、均勻性好及價格低廉等特點,被廣泛應用于功能性鍍層[1]。盡管電鍍鋅已有上百年的歷史,電鍍工藝也比較成熟,但使用不同添加劑的電鍍層質(zhì)量有較大的差別,特別是鍍層有孔隙、表面容易發(fā)黃、鍍層表面平整性差[2],限制了電鍍鋅的應用。本文通過合成主光亮劑、添加表面改性劑及輔助助劑等組成復合添加劑,提高了鍍鋅過程電流效率,鍍層耐蝕性好,孔隙率少,并提高了某公司電鍍鋅產(chǎn)品外觀的光澤度38.56%。
實驗儀器有智能直流電源、Ver 4.2corrTest電化學工作系統(tǒng)、XMTH型固化烤爐、X-Rite型分光密度計、分析天平、硬質(zhì)鋼刀片。
本實驗的試樣選用Q235鋼板,尺寸為25mm×100mm×5mm。工藝流程:打磨→水洗→化學除油→水洗→除銹→水洗→活化→水洗→鍍鋅→水洗→出光→水洗→鈍化→水洗→吹干。
氯化物鍍鋅液配方及工藝條件為:
ZnCl280g/L
KCl 200g/L
主光亮劑 10~15mL/L
載體光亮劑 10~15mL/L
輔助光亮劑 20~40g/L
硼酸 30g/L
θ 15~30℃
Jκ1.0 ~1.5A/dm2
pH 5.2 ~5.6
實驗參考上述鍍鋅溶液配方,改變主光亮劑用量,將載體光亮劑改為表面改性劑,輔助光亮劑改為輔助助劑。與原工藝形成對比樣,對比樣是以相同電鍍工藝和材料來制備?;罨簽?%的HNO3溶液;出光液為2.5%的HNO3溶液;鈍化液為10 g/L酪酐和1g/L BaCO3組成,其中活化液、出光液、鈍化液均與原工藝相同,本實驗Jκ為1.5A/dm2。
由文獻[3]可知,單一的光亮劑很難達到滿意的標準,合成光亮劑具有功能的多樣性[3]。鍍鋅光亮劑包括主光亮劑、表面改性劑及輔助助劑。主光亮劑一般具有憎溶作用,通過增加陰極極化來達到光亮效果;表面改性劑采用OP乳化劑和焦磷酸鉀,增大陰極極化達到光亮效果;輔助助劑借助表面吸附提高光澤度,本研究選用三乙醇胺為輔助助劑。
主光亮劑分子結構含有苯基和C=O鍵,有助于光亮劑的吸咐,增加陰極極化;—CH=CH—鍵可降低Zn2+的還原速度,從而達到光亮和細化晶粒的作用。主光亮劑的選擇,采用六次甲基四胺、硫脲和環(huán)氧氯丙烷為1#添加劑;咪唑啉、硫脲和環(huán)氧氯丙烷為2#添加劑;三乙醇胺、硫脲和環(huán)氧氯丙烷為3#添加劑;四乙烯五胺、硫脲和環(huán)氧氯丙烷為4#添加劑。
1)1#添加劑制備。稱取3g六次甲基四胺、3g硫脲,溶解于100mL蒸餾水中,攪拌并加熱至90℃,然后滴加2.5 mL環(huán)氧氯丙烷,繼續(xù)加熱至100℃,30min,靜置自然冷卻至常溫。
2)2#添加劑制備。稱取3g咪唑啉、3g硫脲,溶解于100mL蒸餾水中,攪拌并加熱至90℃,然后滴加2.5 mL環(huán)氧氯丙烷,繼續(xù)加熱至100℃,30min,靜置自然冷卻至常溫。
3)3#添加劑制備。稱取 3g硫脲,溶解于100mL蒸餾水中,攪拌并加熱至55℃時滴加3mL三乙醇胺,接著加熱至90℃并攪拌在15min左右滴加2.5mL環(huán)氧氯丙烷,繼續(xù)加熱至100℃,30min,靜置自然冷卻至常溫。
4)4#添加劑制備。稱取 3g硫脲,溶解于100mL蒸餾水中,攪拌并加熱至55℃時加3mL四乙烯五胺,接著加熱至90℃并攪拌在15min左右滴加2.5mL環(huán)氧氯丙烷,繼續(xù)加熱至100℃,30min,靜置自然冷卻至常溫。
表面改性劑以表面活性劑為主,本文采用焦磷酸鉀與OP乳化劑合成。其制備過程為,稱取一定量的焦磷酸鉀溶解于蒸餾水中,充分溶解后,加熱至90℃后滴加OP乳化劑,然后加熱至100℃反應30min,靜置自然冷卻至常溫。
式中:△m為試樣的增加質(zhì)量,g;I為電鍍所用的電流,A;t為電鍍所用的時間,h(本實驗電鍍t=1/6h);KZn=1.220 4g/(A·h)。
1)電化學測試。采用三電極體系,試樣為工作電極,鉑片為輔助電極,飽和甘汞電極(SCE)為參比電極,測試 A為1cm2,浸泡介質(zhì)為5%NaCl溶液。極化曲線由Ver 4.2corrTest電化學工作系統(tǒng)測得,掃描速度0.2mV/s,掃描范圍±200mV。交流阻抗譜測試由M273系統(tǒng)完成,所用正弦波激勵信號幅值為 5mV,頻率為 0.00001 ~0.01Hz,測試電位為工作電極的開路電位。
2)陰極電流效率。陰極電流效率檢測在電鍍回路中串聯(lián)一高精度的電流表,由電流大小和時間計算出消耗的電量和金屬沉積的量,電流效率ηk計算公式為:
3)孔隙率。鍍層孔隙率采用貼濾紙方法檢測。將浸有顯色溶液的濾紙平鋪在鍍層上,鍍層上的微孔與濾紙上的化學藥品反應,顯示有顏色的點,通過點數(shù)計算鍍層孔隙率。檢測溶液配制,將20g明膠用500mL蒸餾水浸泡,加熱至呈膠體溶液為止;再稱取10g鐵氰化鉀和15g氯化鈉溶于200mL蒸餾水中充分溶解。將上述兩溶液加水至1L[4]。
4)光澤度測試。光澤度使用美能達光澤計(日本生產(chǎn))測定[5],其測量范圍為0.1 ~100,分辨率為0.1光澤單位。測試選取高、中、低電流密度區(qū)中心的3個點測定,然后取平均值。
5)結合力[6]。結合力測試采用了兩種方法,一種是劃格試驗,用刃口為300°的硬質(zhì)鋼刀片在鍍層表面上劃若干條相距2mm的平行線,刻痕深至基體,觀察鍍層是否翹起或剝離。另一種為熱震試驗,將試樣置于190~210℃烤爐中,l h后取出迅速放入水中驟冷,觀察鍍層是否鼓泡或脫落。
1)鍍層電化學測試。首先研究了主光亮劑對鍍層性能的影響,極化曲線如圖1所示,其擬合數(shù)據(jù)見表1。由表1腐蝕速度可以得到,1#、2#、3#和4#添加劑耐蝕性比對比樣好。1#、2#添加劑使電位正移,3#、4#添加劑使電位負移,其中1#添加劑制備的鍍鋅層耐蝕性為對比樣的2.6倍。
圖1 鍍層極化曲線
表1 鍍層極化曲線數(shù)據(jù)
2)電流效率、鍍層孔隙率和耐蝕性測試。對加入1#、2#、3#和4#添加劑的鍍液的電流效率、鍍層孔隙率及鍍層耐蝕性的測試結果見表2。由表2可見,加入了1#、2#添加劑后的電流效率比對比樣的電流效率有明顯提高,1#添加劑具有較高的電流效率。3#、4#添加劑加入后電流效率降低。2#添加劑制備的鍍層孔隙率較多,而1#、3#和4#添加劑與對比樣的孔隙率基本相當。鍍層耐蝕性的檢測方法,將試樣放入5%NaCl溶液中觀察鍍層表面出現(xiàn)白銹的時間評價鍍層的耐蝕性。試驗θ為30℃,將試樣用環(huán)氧樹脂密封,留出1 cm2的面積,用酒精清洗后稱量,然后將試樣垂直浸入5%NaCl溶液,在試驗過程中每隔0.5 h觀察一次,記錄鍍鋅層表面白銹出現(xiàn)的時間。由表2可見,1#添加劑制備的鍍層出現(xiàn)白銹的時間最長。
表2 添加劑性能對比
3)鍍層結合強度檢測。用劃痕法和熱震法檢測了試樣的結合強度,劃痕法未檢測到鍍層的翹起和剝離,熱震法也未檢測到鍍層有起泡、脫皮現(xiàn)象,說明幾種不同的添加劑制備的鍍鋅層結合強度可達到標準的要求。
通過單因素實驗分析發(fā)現(xiàn),僅添加主光亮劑制備的鍍鋅層耐蝕性、孔隙率以及陰極電流效率并未得到明顯提高,說明僅通過添加主光亮劑難以提高鍍鋅層光亮度。因此對主光亮劑、表面改性劑和輔助助劑進行了正交試驗,試圖找出最佳的配比。
根據(jù)單因素實驗和文獻資料確定各添加劑的用量范圍。采用L9(33)正交試驗方案[7],見表3。
表3 正交試驗因素水平表
3.2.1 正交試驗結果分析
以光澤度、電流效率、孔隙率作為正交試驗的考察指標。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正交試驗結果
正交試驗的極差分析結果見表5、表6和表7。各組分對鍍層的電流效率、光澤度和孔隙率的影響各有不同。對電流效率影響由大到小順序為主光亮劑>輔助助劑>表面改性劑;對光澤度影響順序為輔助助劑>表面改性劑>主光亮劑;對孔隙率影響大小順序為輔助助劑>表面改性劑>主光亮劑。因此,輔助助劑對鍍鋅層性能影響較大。3.2.2 添加劑的影響
表5 陰極電流效率極差分析
表6 光澤度極差分析
表7 孔隙率極差分析
1)主光亮劑的影響。主光亮劑對鍍液電流效率及鍍層光澤度和孔隙率的影響如圖2所示。由圖2可以看出,主光亮劑對電鍍效率、鍍層光澤度的影響較大,當ρ(主光亮劑)為12.5mL/L時,陰極電流效率最大,鍍層光澤度最高。
圖2 主光亮劑對鍍液的影響
2)表面改性劑的影響。表面改性劑對鍍液電流效率及鍍層光澤度和孔隙率的影響如圖3所示。由圖3可以看出,當ρ(表面改性劑)為12.5mL/L時,陰極電流效率較大,光澤度最好。
3)輔助助劑的影響。輔助助劑對鍍液電流效率及鍍層光澤度和孔隙率的影響如圖4所示。由圖4可以看出,當ρ(輔助助劑)為40mL/L時,陰極電流效率達到最大、光澤度最高、孔隙率小。
圖3 表面改性劑對鍍液的影響
圖4 輔助助劑對鍍液的影響
考慮到各添加劑的復配作用及單因素的影響,由于輔助助劑極差較大,結合圖4分析,輔助助劑選40mL/L時,綜合效果較好。優(yōu)選的最佳電鍍鋅添加劑組合為12.5mL/L主光亮劑、12.5mL/L表面改性劑和40mL/L輔助助劑。
對優(yōu)選最佳添加劑組成進行試驗。結果表明,陰極電流效率為82.6%,孔隙率為4個/cm2,鍍層光澤度為7.69,試樣表面光亮、致密、平滑。與對比樣相比,光亮度提高了38.56%,孔隙率降低了42%。
以某公司現(xiàn)有的鍍鋅液為基礎,進行改進鍍液的主光亮劑、載體光亮劑、輔助光亮劑的研究。優(yōu)選出的最佳添加劑組合為:12.5mL/L主光亮劑、12.5mL/L表面改性劑和40mL/L輔助助劑。鍍層光亮度指標大幅提高。
[1]張體群,陸萍,周寧雅,等.光亮添加劑在硫酸鹽電鍍鋅鋼絲生產(chǎn)中的應用[J].金屬制品,2011,37(1):45-48.
[2]熊剛,蔡群英,胡遐林,等.新型氯化鉀鍍鋅光亮劑的研制[J].材料保護,2001,34(12):30-31.
[3]尚書定,尹家剛.N-1AB型鉀鹽鍍鋅光亮劑的研制及應用[J].表面技術,1995,24(3):22-23,39.
[4]韓超,王利民,張春梅,等.正交試驗法優(yōu)選電鍍鎳復合添加劑[J].電鍍與涂飾,2010,29(12):6-10.
[5]李寧,武剛,黎德育,等.采用明度法確定高速電鍍鋅工藝參數(shù)[J].材料科學與工程,2001,9(4):420-423.
[6]張琪,曾振歐,徐金來,等.低錫銅-錫合金無氰電鍍工藝[J].電鍍與涂飾,2011,30(9):1-4.
[7]付川,祁俊生.正交試驗優(yōu)化電鍍Zn-Ni-P合金工藝[J].表面技術,2003,32(6):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