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宏華
急性心肌梗死為比較常見的一種急、危、重病,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是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可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F(xiàn)階段對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主要是以患者的典型臨床表現(xiàn)以及具有典型特征的心電圖改變、實驗室檢查等為依據(jù),近幾年的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該類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并不具有典型性,也未發(fā)現(xiàn)顯著的心電圖改變,因此實驗室檢查對于診斷而言具有重要意義[1]。本次研究中出于對CK和CK-MB在急性心肌梗死診斷中的臨床意義進行評價分析的目的,對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健康體檢者展開了生化檢測,并對檢測結果進行了對比分析,現(xiàn)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資料來源于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臨床患者和同期健康體檢者,分別抽取56例和60例作為研究對象,急性心肌梗死者中有男32例,女24例,年齡41~79歲,平均(61.3±14.6)歲;健康組中有男35例,女25例,年齡40~78歲,平均(60.8±13.4)歲。以上統(tǒng)計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診斷標準。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對以上統(tǒng)計研究對象展開CK和CK-MB水平檢測,并對比分析兩組研究對象的檢測結果。
1.2.2 檢測方法 抽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fā)病后24 h內(nèi)靜脈血,健康體檢者抽取晨起空腹靜脈血,將所得血液標本進行離心處理后分離血清,而后采取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展開CK和CK-MB水平的檢測。檢測結果陽性標準為:CK-MB以大于6.6 μg/L者視為陽性,CK 以大于 178.8 μg/L者視為陽性。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研究中相關數(shù)據(jù)資料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CK與CK-MB檢測結果均采取均數(shù)加減標準差(±s)進行表示,分別展開t檢驗和χ2檢驗,在P<0.05時,視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研究對象CK、CK-MB檢測結果比較 經(jīng)統(tǒng)計得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CK與CK-MB水平均較健康組高(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研究對象CK、CK-MB檢測結果比較(±s)
表1 兩組研究對象CK、CK-MB檢測結果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CK(μg/L) CK-MB(μg/L)急性心肌梗死組<0.05 <0.05 56 342.5±11.2 24.3±3.7健康組 60 176.5±10.4 4.3±1.1 P -
2.2 兩組研究對象的CK與CK-MB診斷敏感性 經(jīng)統(tǒng)計,急性心肌梗死者 CK檢測結果陽性者45例,陽性率為80.36%;CK-MB檢測結果陽性者44例,陽性率為78.57%。與健康組比較兩個檢測指標的陽性率發(fā)生顯著提高(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研究對象的CK與CK-MB診斷敏感性[n(%)]
急性心肌梗死屬于急性的心肌缺血性壞死,絕大多數(shù)情況患者發(fā)病于冠狀動脈病變的基礎上,出現(xiàn)冠狀動脈供血急劇減少或中斷,從而導致心肌嚴重且持久地出現(xiàn)急性缺血。曾有相關實驗室研究證實,在出現(xiàn)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血清中的 cTnI、MB 和 CK-MB、CK 等水平會發(fā)生顯著升高[2]。這是由于,在發(fā)生急性心肌梗死后,會使cTnI快速釋放到血液當中,研究發(fā)現(xiàn),既便是發(fā)生輕微的心肌損傷,血清中的cTnI含量依舊會發(fā)生顯著升高。近幾年有文獻報道,對患者血清中CK與CK-MB水平進行檢測對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本次研究中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同期健康體檢者展開了CK與CK-MB水平檢測,結果發(fā)現(xiàn),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CK與CK-MB水平均較健康組發(fā)生顯著升高,且CK與CKMB檢測結果的陽性率也明顯高于健康組,這一結果表明,可以將CK與CK-MB作為針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重要觀察指標。
已有研究表明,CK及其同工酶CK-MB為心肌梗死時在血清中較早出現(xiàn)的兩種酶,其在心肌中的含量相對較高,尤其是CK-MB。在發(fā)生心肌缺損后,CK水平的升高無顯著的特異性,這是由于CK在骨骼肌以及胃腸道均具有較高的含量,單純對患者CK含量進行測定無法做出準確的診斷,需要同一些其他更有特異性的指標聯(lián)合檢測。研究表明,CK-MB診斷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較理想,在心肌損傷發(fā)生4~8 h內(nèi)便可在患者血清內(nèi)檢測出較高水平,而后同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相結合,可作出準確的診斷結果[3]。
綜上所述,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展開CK與CK-MB水平檢測,并結合患者臨床表現(xiàn),可作出準確的診斷結果,CK-MB的診斷敏感性和特異性較高,特別是針對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其臨床價值更為顯著,能夠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jù),值得臨床對其給予關注。
[1] 王妍.肌鈣蛋白T和CK-MB定量檢測對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價值.當代醫(yī)學,2009,15(9):71 -72.
[2] 顧炳權,劉樹林,楊欣國,等.血清cTnI和CK-MB聯(lián)合檢測對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價值.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2000,21(8):208-209.
[3] 徐印才,李莉.CK及CK-MB對兒童心肌炎的診斷價值.泰山醫(yī)學院學報,2009,20(4):346 -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