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虹,高仲山,張淑華
(1.伊春林業(yè)科學院,黑龍江 伊春 153000;2.伊春烏馬河林業(yè)局,黑龍江 伊春 153000;3.伊春林業(yè)學校,黑龍江 伊春 153000)
黑木耳是著名的栽培食用菌之一。伊春是全國黑木耳主產(chǎn)區(qū)之一,黑木耳栽培方式以代料地擺的林間及全光栽培為主,其中全光栽培占30%~40%。所謂全光栽培,就是在沒有任何遮陰的農(nóng)地中進行黑木耳的栽培,其特點是光照充足,管理方便,但卻只利用土地的地上部分,對土壤肥力和上層空間沒有充分利用。糖槭是多年生落葉喬木,樹勢雄偉、典雅,喜涼爽、濕潤環(huán)境及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喜光,耐一定遮陰。秋季葉片色彩艷麗,樹冠濃密,適合在面積較大的庭園或開闊地域內(nèi)做觀賞樹種,要經(jīng)常通過覆蓋措施使根系保持涼爽和濕潤。
黑木耳套種糖槭栽培模式,是在農(nóng)地上種植糖槭,在樹下地面上擺放黑木耳,遵循黑木耳的生物學特性進行管理,在獲得黑木耳子實體的同時,促進糖槭生長的立體生產(chǎn)模式。此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地擺黑木耳場地的土壤肥力和上層空間,而且空氣新鮮,光照充足,溫度、濕度適宜,類似于黑木耳生長自然條件,產(chǎn)量、質(zhì)量都良好。黑木耳在林間生長,其子實體在生長過程中,不斷釋放二氧化碳,能增強樹木光合作用,而林木的光合作用,釋放出的氧氣,也不斷供給黑木耳子實體生長需要。這樣使黑木耳和糖槭生長互相促進,使土地、空間及水分得到充分利用,創(chuàng)造良好的經(jīng)濟效益,同時形成良好的生態(tài)條件,創(chuàng)造良性循環(huán)的生態(tài)平衡新模式。
目前,我國只是進行了多種菇耳交叉栽培法、耳棚內(nèi)栽培及林果蔗園法[1],利用黑木耳與糖槭套種還是首次,此方式將對本地區(qū)黑木耳栽培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筆者于2011年、2012年連續(xù)做了試驗,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黑木耳Lk916菌株來源于伊春原生態(tài)食用菌研究所。糖槭種子采自當?shù)靥情示G化樹。
白樺木屑、麥麩、豆餅、聚氯乙烯塑料菌袋 (17 cm×33 cm×0.05 mm)、鐮刀、磷酸二銨、剪枝剪;拌料機、裝袋機、常壓滅菌鍋、料袋周轉筐、無菌工作臺、培養(yǎng)室、噴灌設施、晾曬床架等常用設備。育苗土地667 m2。
1.3.1 黑木耳菌種制作
(1)母種
選用PDA培養(yǎng)基分裝于試管中,每管12 mL,塞上棉塞,121℃滅菌30 min,待壓力表示數(shù)降到0℃時,取出試管擺成斜面。無菌接入3 mm的菌塊,置于斜面中央。放入25℃恒溫箱中培養(yǎng)15 d~20 d。
(2)原種
培養(yǎng)料配方:木屑86.5%、麥麩10%、豆餅2%、石膏1%。
制作方法:先將麥麩、豆餅、石膏、白灰拌勻,再與木屑拌勻,加水,使含水率達到55%,拌料機拌料、裝袋機裝袋后,將袋口拉起,順一個方向擰,將棍插入。棍上蓋棉花,再蓋上紙蓋。將此料袋裝入周轉筐內(nèi),再將此筐裝入滅菌鍋中。采用常壓蒸汽滅菌,待鍋內(nèi)溫度達到100℃時,保持8 h。滅火后將周轉筐取出,搬至冷卻室。待袋內(nèi)料溫降至25℃以下時,無菌接入母種,每支接種4袋~6袋。置于22℃~25℃黑暗條件下培養(yǎng)。
(3)栽培種
在 (2)中,將培養(yǎng)料的濕度調(diào)整到60%~65%,不蓋棉花和紙蓋。其余同。重量1.15 kg·袋-1~1.2 kg·袋-1。無菌條件下將原種接入料袋,每個原種接40個~50個。置于25℃左右培養(yǎng)室培養(yǎng),50 d左右菌絲長滿培養(yǎng)料。
1.3.2 出耳試驗
采用套種糖槭、全光栽培2種方式。
(1)套種糖槭法
先將糖槭按照一定的株行距栽植,然后在其下擺放黑木耳栽培種。
糖槭栽培:2010年5月育苗,采用床式育苗法。2011年春季栽培。先整地,采用植苗造林方法。栽植深度、寬度大于苗木根冠和根長,每穴栽植1株。適時進行修枝,以創(chuàng)造黑木耳生長的適宜條件并促進林木更快生長。株行距為0.5 m、2.0 m。2012年春季施肥,方法是在2株樹間刨穴施入磷酸二銨,然后再覆土,用量為5 g·穴-1。管理同2011年。
黑木耳下地及出耳管理:先將糖槭行間廢棄物全部清除后,在其上鋪地擺黑木耳專用膜。將栽培種運到出耳場地2 d~3 d后開口、擺袋。具體方法:5月18日開口,開口呈“魚鱗”型,深0.5 cm~0.8 cm,每袋開口81個~90個。開口后置于床上,每平方米擺20袋~22袋,每日視天氣情況、原基(子實體)大小及林間濕度酌情澆水,避開高溫期,及時拔除木耳地雜草。待子實體長至八分成熟時采收,置于晾曬網(wǎng)上曬干。
記錄原基形成時間、采收時間、產(chǎn)量。秋季調(diào)查糖槭高、地莖及胸徑生長量。2012年除開口日期為5月22日外,其余均同2011年。
(2)全光栽培
在農(nóng)田地栽培。先平整土地,再做床。床間留寬0.5 m步道,床寬1 m、高20 cm,長不限,與套種模式方向相同。床面噴除草劑、殺蟲劑,撒白灰,然后在其上鋪地擺黑木耳專用膜。方法同 (1),但澆水管理時注意澆水時間及次數(shù),一定避開高溫期,及時采收。
(3)未套種黑木耳糖槭栽培
2010年5月育苗,采用床式育苗法。2011年春季植苗造林當年撫育3次,刀撫。刀撫是除草、割灌。株行距為0.5 m、2.0 m。2012年施肥,方法是在兩株樹間施用磷酸二銨,用量為5 g·穴-1。撫育3次,刀撫。自然降水。
2.1 不同栽培方式對黑木耳原基形成、子實體形成及產(chǎn)量的影響
不同栽培方式對黑木耳原基形成、子實體形成及產(chǎn)量的影響見表1。
表1 不同栽培方式黑木耳原基形成、采收時間、產(chǎn)量
從表1得知,不同栽培方式,相同下地時間對原基的形成有影響。套種模式比全光模式早3 d~4 d。2011年套種模式比全光栽培早3 d,2012年早4 d。原因是由于樹木的適當遮陰及根系涵養(yǎng)水源,為黑木耳原基形成創(chuàng)造了合適的溫度、濕度條件,加之樹木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故使原基形成時間比全光栽培條件下提前。
從表1得知,不同栽培方式、相同下地時間對采收時間有影響。黑木耳套種模式采收時間比全光模式早,提前4 d~5 d。2011年套種模式比全光栽培早4 d,2012年早5 d。原因同2.1。
從表1得知,不同處理方式、相同下地時間子實體產(chǎn)量、顏色、厚度差異不顯著,證明套種栽培模式對黑木耳產(chǎn)量、顏色、厚度無影響。黑木耳產(chǎn)量 (干)均為0.05 kg·袋-1,干品顏色均為腹黑背灰,厚度為0.38 mm~0.4 mm。
栽培模式對糖槭生長量的影響見表2。
表2 不同處理糖槭高生長量的影響
由表2可知,套種模式與未套種模式相比糖槭高生長差異顯著。2011年套種糖槭高生長157.5 cm,未套種高生長84.6 cm,2種模式高生長之比為186%,2012年套種糖槭高生長125 cm,未套種高生長102.6 cm,2種模式高生長之比為121.8%。
栽培模式對糖槭地莖、胸徑生長量的影響見表3。
表3 不同處理對糖槭地莖、胸徑生長量的影響
由表2知,黑木耳套種的糖槭,地莖、胸徑生長均高于未套種的糖槭,差異顯著。2011年套種糖槭地莖生長1.18 cm,未套種地莖生長0.82 cm,2種模式地莖生長之比為143.9%,前種模式比后種模式高43.9%;2012年套種糖槭地莖生長1.92 cm,未套種地莖生長1.03 cm,2種模式地莖生長之比為186.4%,前種模式比后種模式高86.4%;2012年套種糖槭胸徑生長1.90 cm,未套種胸徑生長0.51 cm,2種模式胸徑生長之比為372.6%,前種模式比后種模式高272.6%。
由此可得出,黑木耳套種糖槭模式,糖槭無論高生長量還是地莖、胸徑生長量均高于未套種模式。原因在于黑木耳生長發(fā)育過程中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供給樹木光合作用,同時又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和良好的衛(wèi)生環(huán)境,使之制造出更多有機物,從而使樹木生長量高于未套種模式。
通過2年的套種栽培試驗證明,采用地擺黑木耳套種糖槭模式可行。此模式不但對黑木耳的原基形成、子實體生長發(fā)育有促進作用,而且質(zhì)量、產(chǎn)量均優(yōu)良,糖槭的高、地莖及胸徑生長顯著提高。應用中應特別注意黑木耳栽培袋的開口方式及澆水量的掌握,遵循黑木耳生長發(fā)育的規(guī)律進行科學管理,實現(xiàn)黑木耳的豐產(chǎn)豐收;對于糖槭的栽培,應控制其株距、行距及施肥時間,為黑木耳生長創(chuàng)造適宜的環(huán)境條件,達到黑木耳和糖槭雙贏的目的。另外,此種模式的樹種還可有多種,但要結合樹木生物學特性認真選擇。此模式數(shù)據(jù)是伊春林區(qū)的栽培結果,各地應用時應視當?shù)貙嶋H條件選擇黑木耳菌株及樹種,加強管理,以實現(xiàn)此模式栽培黑木耳。
[1]黃年來,林志彬,陳國良.中國食藥用真菌學 (中篇) [M].北京:社會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718-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