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暉
“今年如果沒有人保這單,估計連盈虧點都達不到。”中金公司的內部人士如此感嘆道。
曾幾何時,中金的擔心是年底的獎金該如何分配。而今,伴隨著國際資本市場的低迷和國內資本市場的“偏心”,日益國企化的中金正在面臨一個“艱難時代”。
中金的離職潮正在從以前的高管向中層“蔓延”。
“中金越來越像一個大國企了,這里混日子很好啊。”一位已經離開中金的員工不無遺憾的說。
中金的離職潮正在從以前的高管向中層“蔓延”。很多中金的中層員工或是選擇離開中金,加盟買方,或是離職求學,抑或是創(chuàng)業(yè)、投身私募股權基金和天使基金等等,總之,離開中金。
此前,中金投資銀行部的元老級人物紛紛跳槽離職,先是1998年加入中金,曾參與一系列引人矚目的交易的資深銀行家貝多廣,跳槽去了摩根大通,擔任了摩根大通合資券商的負責人;另一個元老是丁瑋,這位中金投資銀行部的主管被新加坡投資集團淡馬錫(Temasek)任命為中國區(qū)總裁。更早之前,中金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加盟了高盛(Goldman Sachs),擔任高盛投行部門董事總經理。
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中金中層也選擇了離開。中國金融業(yè)的人才成本仍然很高,金融機構爭奪優(yōu)秀人才的競爭很激烈。在美國,經驗豐富的并購銀行家會有20多年從業(yè)經驗,而在中國即使只有5年從業(yè)經驗的“銀行家”也很受金融機構的青睞。而且,在中國經營的銀行越來越多,他們和私募基金一起爭奪最好的人才。面對人才的不斷流失,中金也只能發(fā)出“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感慨。
實際上,當初金融危機一發(fā)生,中金便認定是一個延攬海外優(yōu)秀金融人才回國報效的良機,一時間,中金派出多個“工作組”趕赴華爾街和倫敦,希望“撿到”物美價廉的精英,而今都砸在自己的手里了。
和上述畫面相映襯的則是,一群又一群的畢業(yè)自耶魯、普林斯頓、哈佛等名校的富有才華的學子,在中金被稱為“現(xiàn)象級”過客——畢業(yè)名校、實習出眾、無事可做、黯然離去。
這些人在實習期的表現(xiàn)一般都很好,有能力的做項目,有關系的帶來項目,留下這樣的人才自然不會引發(fā)爭議。只是趕上市況不好、人多項目少的時候,這些少年精英也就陷入了無事可做的窘境,一來二去的,不是公司趕你走,就是自己感覺了然無趣,準備離開了。
中金以前強調的“海外背景”現(xiàn)在倒成了“雞肋”。
人員流失,生意一定難做。
中金的生意不再好做了,復星醫(yī)藥(600196.SH)去年10月底在香港股市交易首日,盤中股價一度下跌12%。復星醫(yī)藥IPO每股定價11.80港元,與其A股當時20個交易日平均股價相比折讓9.9%。中國證監(jiān)會規(guī)定,中國內地公司在香港IPO定價的折讓上限為10%。操作此次IPO的是中金公司、德意志銀行、摩根大通、瑞銀、中國農業(yè)銀行和海通證券(600837.SH)。
香港原本是中金的重鎮(zhèn),但是2012年一切發(fā)生了改變。
Dealogic數(shù)據顯示,2012年,香港股市的IPO融資額僅為32億美元,而2011年全年達354億美元,2010年全年更是創(chuàng)紀錄達到了678億美元。按迄今的情況看,納斯達克、紐約證交所和上海證交所在全球排行榜上居前,香港則跌落至第7位。香港股市IPO的傳統(tǒng)來源——中國內地大型國有企業(yè),正漸漸“枯竭”,因為大多數(shù)企業(yè)已在過去十年間完成了上市工作,而幫助中國內地大型國企上市曾是中金的“拿手好戲”之一。
中金投行部門的利潤也今非昔比。中金是人保的聯(lián)席主承銷商之一,用中金自己人的話說:“這是賠本賺吆喝的買賣,誰都掙不到錢,能把路費、房費掙出來就阿彌陀佛了,但是還得做,不然今年的盈虧點就更達不到了?!?/p>
天下沒有好做的生意,或者說好做生意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國企IPO的資源日漸稀少,民企IPO的項目中金又不敢輕易接手。對于中金這樣所謂的規(guī)范化國際投行來說,較小的交易規(guī)模意味著同樣的人力成本付出、財務支出,卻只能獲得較少的傭金。與此同時,市況不好,交易搖擺不定,投資者信心日漸下滑也在侵蝕著中金的“老本”。
此外,投資者對規(guī)模較小的內地民營企業(yè)往往帶著懷疑眼光。這些企業(yè)大多經營時間不長,公司治理上或多或少都存有問題,已經賺不到錢的中金可不想再惹一身臊。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2012年上半年,亞洲投行手續(xù)費收入前十名的機構中,有四家是中資機構——中信證券、國信證券、中國銀行和廣發(fā)證券,中金公司只是默默的排在15位以內。
中金的尷尬正在于此,外部市場的萎靡給本已經不擅長國內市場的中金增加了“負擔”,在金融危機中,許多已在中國打下根基的華爾街銀行財力和聲譽雙雙受損,而中國本土競爭對手的快速成長,進一步削弱了他們的地位。中國本土企業(yè)愈發(fā)青睞本國銀行,即使是前往海外攻城掠地,進行融資和收購的時候,也開始喜歡與本土銀行合作。中金以前強調的“海外背景”現(xiàn)在倒成了“雞肋”。
中金也在努力改變著自己。
去年年中,中金子公司中國國際金融香港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表示,將與美國對沖基金巨頭Brevan Howard Capital Management聯(lián)合推出一只新基金,其投資對象為Brevan Howard管理的一系列基金。
公告未透露新基金的相關細節(jié),僅表示該基金將提供以宏觀交易策略為主的多資產類別投資機會,上述基金也將為離岸投資者提供離岸人民幣認購類別,以滿足廣大離岸投資者的投資需求。
新基金是中金香港資產管理公司管理的第二只合作對沖基金。首只合作對沖基金是2012年5月與Sloane Robinson合建的一只以多頭為主的股票基金。該對沖基金將專注于包括中國大陸、香港和臺灣在內的大中華地區(qū)的投資,公告沒有披露基金規(guī)模及推出時間。
只是,這種小打小鬧式的改造,能讓中金這個龐然大物再度起舞嗎?
香港股市IPO的傳統(tǒng)來源——中國內地大型國有企業(yè),正漸漸“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