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銘(四川省廣元市元壩區(qū)人民醫(yī)院,四川 廣元 628021)
上消化道出血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消化內科疾病,主要包括非靜脈曲張性和靜脈曲張性兩種。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發(fā)病原因在于食管賁門黏膜撕裂綜合征、胃癌、胃黏膜非甾體類藥物相關性病變、胃黏膜應激性損害或消化性潰瘍等。以往的臨床研究和試驗結果表明,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接受抑酸治療,具有較為理想的效果,同時,持續(xù)靜脈泵入大劑量的質子泵抑制劑也具有較好的止血和抑酸效果。此次臨床研究對不同劑量奧美拉唑對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了分析,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此次醫(yī)學試驗以1995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就診的200例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為觀察對象,男130例,女70例,年齡30~60歲,平均(45.5±12.5)歲。所有患者依據(jù)其臨床癥狀和既往病史均確診為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所有患者依據(jù)隨機分組法分為常規(guī)劑量組和大劑量組,每組100例,且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兩組患者均接受對癥支持治療和補充血容量治療,常規(guī)劑量組患者行40 mg奧美拉唑治療,每12小時靜脈推注1次;大劑量組患者行首劑80 mg奧美拉唑靜脈推注治療,并以8 mg/h的速度微泵維持,連續(xù)用藥72 h。
1.3 觀察指標:對比分析兩組患者臨床治療過程中尿量、大便、脈搏和血壓情況。對于出現(xiàn)下述情況的患者,需及時行輸血治療:①紅細胞比容小于20%或血紅蛋白小于7 g;②收縮壓小于90 mm Hg(1 mm Hg=0.1333 kPa);③體位變化時發(fā)生心率加快、血壓降低或暈厥癥狀。
1.4 療效評定標準:患者均行胃管插管治療,停止出血后持續(xù)48 h留管,并對其止血效果進行觀察分析。顯效:患者24內未再次出血,止血效果良好;有效:患者24~72 h內未再次出血,止血效果良好;無效:患者治療72 h后仍有出血癥狀,需要改行其他方法治療??傆行?(顯效+有效)/病例總數(shù)×100%。
1.5 統(tǒng)計學處理:使用SPSS 17.0對各項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各項參數(shù)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大劑量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5%,常規(guī)劑量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0%,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分析[例(%)]
2.2 臨床指標:兩組患者便血、黑便、嘔血、紅細胞比容、血紅蛋白、休克指數(shù)、脈搏和收縮壓等臨床指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72 h后臨床指標對比分析
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消化系統(tǒng)疾病[1]。醫(yī)學研究結果表明,大劑量奧美拉唑持續(xù)靜脈推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癥狀,治療效果較為理想,該藥物能夠對患者壁細胞中的質子泵-ATP、-K+和H+起到選擇性抑制作用,進而徹底阻斷酸分泌過程,使患者胃內pH值保持較高水平,對胃酸分泌起到抑制作用,保證血凝塊的穩(wěn)定,使黏膜中纖維蛋白溶解性逐漸降低,最終獲得較為滿意的止血效果[2]。
綜上所述,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接受大劑量奧美拉唑治療,具有較為滿意的臨床治療效果,且能夠顯著縮短患者的住院治療時間,降低出血復發(fā)率,降低輸血量,雖然大劑量奧美拉唑治療的藥物成本較高,但因治療時間短,因而能夠顯著減少患者的住院費用,因而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1] 王宇琦.間斷使用大劑量奧美拉唑治療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療效觀察[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0,12(31):16.
[2] 紀秋花.大劑量奧美拉唑治療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大出血臨床研究[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2,14(1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