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熙
(海南大學,海南海口 570228)
基于體裁教學法的英文學術寫作教學
王 熙
(海南大學,海南海口 570228)
文章簡單介紹體裁分析理論基礎,探索英語學術寫作課以EAP、ESP學派體裁分析理論為代表性理論和分析主體,以輸入和輸出假設理論為教學指導,將體裁教學法應用到英文學術寫作教學中,旨在有效提高學生建構學術論文語篇體裁的能力。
體裁分析;體裁教學法;學術寫作
學術寫作是學術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日益加速的經(jīng)濟、文化、教育和科學技術的全球化無疑更加凸顯英語學術寫作的重要性。因此,加強中國學生英文學術寫作能力,對于提高與國際學術同行的平等交流和對話、提高中國學術界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影響力都意義重大。
傳統(tǒng)英語專業(yè)寫作課教學方法更多強調(diào)從語言的形式入手,偏重于使用正確的語言結(jié)構及語法句子構建特定主題的語篇,致使學生普遍缺乏英語語篇意識,對學術語篇的體裁結(jié)構和認知模式缺乏了解。表現(xiàn)出學生行文布局過泛,語篇結(jié)構混亂,不善于運用細節(jié)擴充主題句;作文中充滿空話和套話,多主觀感受和論斷而少事實論據(jù),缺乏批判意識,文章缺乏有機聯(lián)系。體裁教學法應用于學術寫作是上世紀80年代末期出現(xiàn)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建立在語篇體裁分析的基礎上,圍繞語篇的圖式結(jié)構開展教學活動,通過體裁分析,引導學生掌握語篇謀篇布局的機制及其文體特征。
目前,體裁分析研究在我國也得到了愈來愈多的重視,包含理論評述(秦秀白1997,2000)及教學應用方面的討論(韓金龍2001;于暉2003)和小規(guī)模的實證性研究,如學術論文的摘要部分(鞠玉梅2004)。不少學者都已意識到當前英語強調(diào)了解特定體裁的社會功能、交際目的及其認知模式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創(chuàng)作符合特定體裁慣例語篇的關鍵。但是,我國高校學術論文寫作課程是否采用了這一方法,有多少學生是通過這類課程獲得能夠用英語寫作論文的能力,還未見相關文獻報道。本文介紹體裁分析理論基礎,探索英語專業(yè)學術寫作課以EAP、ESP學派體裁分析理論為代表性理論和分析主體,以輸入和輸出假設理論為教學指導,將體裁教學法應用到英文學術寫作教學中,從而有效提高學生建構學術論文語篇體裁的能力。
二十世紀80年代末,隨著語篇研究的不斷深入和語料庫語言學的興起,對學術語篇的語言研究迅速展開,在短短十余年的時間內(nèi),形成了以 Swales為代表的“體裁分析法”,以 Biber為代表的學術語篇的“多維分析法”,以 Bazerman為代表的美國“新修辭學”以及以 Halliday的“系統(tǒng)功能語法”為出發(fā)點的四個語篇研究流派。 整合各流派的理論構架和研究方法,無論從宏觀和微觀、共時和歷時、共性和個性、文本和過程等層面,體裁分析法作為一個基本的宏觀理論構架和研究視角,充分融合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多維分析法和美國新修辭學派的優(yōu)勢,對學術語篇進行較為全面的探討,進一步揭示學術語篇的語言特征和語用手段(姜亞軍,趙剛2006)。與其他三種描述性分析方法相比,體裁分析法最為顯著的特點就在于它的解釋性。它能夠把篇章的語言表達形式與其交際目的及使用的社會場合結(jié)合起來,通過對其深層交際目的的揭示來描述與解釋某一特定體裁的結(jié)構和語言特征,超越了對語篇語言特征的簡單描述,力求解釋語篇建構的理據(jù),探討語篇結(jié)構背后的社會文化因素和心理認知因素。
國外關于將體裁分析理論應用于寫作教學的實踐涌現(xiàn)出三個流派(Hyon 1996):(1)新修辭學派的“體裁教學法”:在北美從事修辭、作文研究和職業(yè)寫作教學的一批學者從體裁形成的社會情景角度出發(fā),重點分析語篇所能實施的社會行為和目的,幫助大學生和從事某一職業(yè)的新人了解特定體裁的社會功能及其使用場合;(2)澳大利亞學派的“體裁教學法”:在中、小學推行的一種寫作教學法,如圍繞報告、闡釋、討論和說明等交際事件開展教學活動,以幫助學生掌握教學計劃要求的各類體裁的寫作能力。(3)ESP和EAP領域的“體裁教學法”:從事ESP和EAP教學與研究的人以Swales的CARS模式的語步(move)和步驟(step)作為語篇分析的出發(fā)點引導學生掌握語篇謀篇布局的機制及其文體特征,主要有IMRD語篇分析模式和引言部分的CARS分析模式。
在ESP、EAP領域中,主要以Swales和Bhatia為代表。美國語言學家Swales(1990)第一次提出的“語步理論”為學術語篇研究奠定了基礎。Bhatia(1993)應用Swales理論的專著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也很快出版。Swales(2004)又出版了新作 Research Genres:Explorations and Applications。該理論特點是應用“語步”理論對學術語篇進行宏觀的研究,探討其中的信息流動方式,提出了語篇的 IMRD(Introduction,Method,Results and Discussion/Conclusion)模式和論文引言部分的CARS——Create a Research Space分析模式(表1,Swales,1990:141),建立以語步(move)和步驟(step)為出發(fā)點的語類結(jié)構分析模式。
表1 Swales CARS Model for Article Introductions
體裁分析的語篇形式主要包括科研論文、碩/博士畢業(yè)論文、國際會議報告和研究項目申請書,以及此類語篇的組成元素(如學術論文中的文獻綜述,方法,結(jié)果和結(jié)論等部分)。Swales和Bhatia在ESP和EAP領域中闡明了某些學術性語篇和職業(yè)性語篇的特性,一直被視為這個學派體裁分析的理論性權威。它強調(diào)同一體裁含有一系列相關的交際目的,體現(xiàn)出相似的語篇結(jié)構和語言特征,而且具有專門用途的某一類語篇通常也具有典型的語言特征。
ESP、EAP流派對體裁分析的研究及教學影響很大,十分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體裁意識并提出了許多體裁教學法課堂活動和練習形式。在Swales的指導下,美國密執(zhí)安大學Hyon(1996)進行了一項基于體裁分析的教學實驗,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筆者在新西蘭留學時對該教法深有體會。該方法更好地引導學生對特定體裁的語篇結(jié)構及語言特征進行分析,并將其運用于閱讀理解和寫作教學活動中。在國外,體裁分析方法用于ELT、EST、EFL、EAP和ESP等領域的寫作教學獲得認可并得到廣泛應用。
英語專業(yè)學術寫作的目標應定位為課程論文,學年論文和畢業(yè)論文(或?qū)W位論文)等研究性論文寫作。學術寫作是教育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應重視其課程建設。教學大綱、教材以及教學實踐等環(huán)節(jié)都應建立在以英文寫作研究性論文這一學習目標基礎上。
根據(jù)外語習得理論,以輸入、輸出假設理論為指導,教學設計按照輸入,互動和輸出的訓練過程,課程分三部分內(nèi)容:第一階段,利用真實學術體裁文本幫助學生理解體裁概念、教會他們基本的體裁分析方法(如語步的識別方法、語步中語言特點的分析方法等)、引導學生認識文本中不同修辭手段,如:作者在創(chuàng)建研究內(nèi)容的過程中從批判性思維的角度,如何通過選擇合適的轉(zhuǎn)述動詞或轉(zhuǎn)述句充分體現(xiàn)對已有研究成果的評價度。第二階段,以IMRD語篇分析模式,對學術論文語篇進行宏觀結(jié)構分析,以使學生了解學術論文的體裁結(jié)構和認知模式。第三階段,依據(jù)CARS模式的“語步”理論,對學術論文引言部分的語篇體裁和語言特征作細微分析。為強調(diào)語言的準確性,語言技能訓練的課堂活動必不可少,如常用句子模式,動詞名詞化以及標記詞等。
教材遵循真實性原則,由發(fā)表于國外語言學領域知名英文期刊上的研究學術論文組成。一是由授課教師提供,至少20篇;二是由學生提供,第二階段以后要求每位同學交三篇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的英文文獻。用于課后分析和交換閱讀。所有文章篇幅不少于5000字。教材的真實性有助于加強學生與目的語之間以及學生與目標學術社團之間的互動,推動他們獲得目標學術社團的成員身份,提高英語學習的成效。其次,使用由老師選擇的與本專業(yè)領域相關的較高水平已發(fā)表論文作為基本教學材料,不但消除了專業(yè)隔閡對語言學習造成的障礙,加強了學習者在詞匯、句法、篇章等層面與語言學習材料之間的互動,還可以在這一過程中獲得自己所在領域相關文獻的語類意識,幫助學生營造一個更真實的社團語境,推動學生專業(yè)語言表達。此外,練習的設計也都基于真實的教學材料,以增強教學效果。
基于體裁教學法的英文學術寫作的教學設計主要包括三個步驟:
1 )可理解性語言輸入。結(jié)合實例分析體裁的圖式結(jié)構,引導學生對具體領域的科研論文進行分析,使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領域的論文體裁特征;對給定語篇進行模仿分析,讓學生接受盡可能多的可理解性體裁語篇語料。
2 )交互式輸入。將語篇的圖式結(jié)構打亂,讓學生通過討論進行語篇復原;讓學生自己找一些屬于同一體裁的語篇進行分析和評述;分析某一體裁的語言及其風格。這一過程不是簡單的模仿、學習和使用,而是對所學知識的認知和建構,還包括對互動過程、互動內(nèi)容、互動意圖甚至對互動對象使用的互動方法的評價。
3 )語言輸出。輸出是驗證對“輸入”的理解,被理解才能內(nèi)化。輸出使學生控制和內(nèi)化所學知識,即通過寫作使學生更深切的體會到某一體裁的結(jié)構特征和語言風格。
國外語言教學實驗結(jié)果表明,體裁教學法用于寫作教學,尤其學術寫作,是卓有成效的。我們應自覺運用體裁分析方法 ,使學生了解特定體裁的社會功能、交際目的,了解其體裁結(jié)構和認知模式,從而有效提高學生建構學術論文語篇體裁的能力。
Bhatia,V.K.(1993).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M].London:Longman.
Hyon,S.(1996).Genre in Three Traditions:Implications for ESL[J].TESOL Quarterly 30(4).
Swales,J.(1990).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wales,J.(2004).Research Genres:Explorations and Applications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韓金龍(2001).英語寫作教學:過程體裁教學法[J].外語界(4)。
姜亞軍,趙剛(2006).學術語篇的語言學研究:流派分野和方法整合[J].外語研究(6)。
鞠玉梅(2004).體裁分析與英漢學術論文摘要語篇[J].外語教學(2)。
秦秀白(2000).體裁教學法述評[J].外語教學與研究(1)。
秦秀白(1997).“體裁分析”概說[J].外國語(6)。
于暉(2003).語篇體裁、語篇類型與外語教學[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5)。
2013-01-25
海南省高等學??茖W研究項目(Hjsk2012-25);海南大學2011年度教育教學研究資助項目(hdjy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