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園
腦梗死后不同類型失語與局部腦血流的相關研究
苑園
目的 單光子發(fā)射型計算機體層攝影術(SPECT)腦血流顯像可間接反應大腦的動能活動,對研究失語的中樞定位及鑒別診斷有意義, 并可能幫助判斷預后及指導治療。本研究探討卒中后不同類型的失語與局部腦血流(rCBF)之間的關系。方法 對51例經CT或MRI確診的左側半球單一病灶的腦梗死患者行SPECT檢查, 觀察局部腦血流(rCBF)改變的部位、范圍及程度, 并按北京大學高素榮漢語成套檢測法(ABC)進行失語檢測, 記錄失語評分, 并進行分類, 分析局部腦血流與失語類型及語言功能評分的關系。結果 51例患者均有左側大腦皮質灌注不足的表現, 不同的語言功能障礙與相應區(qū)域的腦血流低灌注有關, 與顳葉的關系尤為密切;失語嚴重程度與受累及的低灌注區(qū)范圍及低灌注的程度關系密切。 結論 以ABC所得的失語評分作為失語患者評價失語程度的標準, 進行不同語言功能和局部腦血流的比較, 語言功能各個項目的分值與不同區(qū)域的腦血流成正相關。
腦梗死;失語;單光子發(fā)射型計算機體層攝影術;局部腦血流
目前, 多數學者認為失語的發(fā)病機制可能為病變本身直接破壞語言功能區(qū)或是由于遠隔效應, 即病變間接影響語言功能區(qū), 或由于兩者同時作用引起。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采用SPECT局部腦血流顯像方法, 觀察有失語表現的腦梗死患者的腦損傷部位, 分析腦梗死后失語與rCBF之間的關系, 從而探討失語癥可能的發(fā)生和恢復機制。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一院神經內科住院的腦梗死患者, 共51例, 其中男性28例, 女性23例, 年齡49~74歲, 平均年齡(62±12)歲;經過CT或MRI證實的左半球單一病灶的腦梗死患者;均為右利手;通過漢語失語檢查法(ABC)測定評分并分類。
1.2 檢查方法
1.2.1 失語癥的檢查 所有患者均經北京大學高素榮編寫的漢語成套檢測法(ABC)進行檢查, 其中包括談話, 理解, 復述, 命名以及閱讀、書寫、計算等, 記錄各項評分, 然后進行失語檢查總結, 明確失語診斷及失語類型。
1.2.2 SPECT檢查 SPECT 斷層顯像應用美國GE公司Starcam 3200iXR/T型SPECT儀, 結合ROI技術, 測定原發(fā)病灶, 額葉, 顳葉, 頂葉Broca區(qū), Wernicke區(qū)與對側半球相應部位的放射性計數比值, 以比值<0.9或>1.1作為異常。
1.3 分組 根據失語評分情況將入組患者分為兩組, 即失語組和非失語組, 同時記錄兩組患者的基本情況, 臨床癥狀、體征、影像學檢查結果(病灶部位)以及語言功能各項評分值。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 l7.0軟件。計量資料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用直線相關判定各指標間的相關性, 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失語組28例, 其中Broca失語12例, Wernicke失語9例, 完全性失語5例, 傳導性失語2例, CT或MRI檢查均為左半球單一梗死病灶, 其中顳葉梗死10例, 額葉梗死9例, 額顳葉梗死4例, 額顳頂梗死5例。28例失語患者中SPECT顯像各腦葉缺血數量, 額葉缺血有22例, 顳葉缺血有20例, 頂葉缺血有14例, 累及范圍明顯大于CT或MRI顯示的范圍。
非失語組失語檢查正常, CT或MRI檢查均為左半球單一梗死病灶, 其中顳葉梗死3例, 額葉梗死2例, 額顳葉梗死3例, 額顳頂梗死1例, 基底節(jié)梗死9例, 頂枕梗死5例。23例無失語患者中SPECT顯像各腦葉缺血數量, 額葉缺血有11例, 顳葉缺血有9例, 頂葉缺血有5例。
表1 為不同類型失語的SPECT比較, 可見14例Wernicke失語者和7例Broca失語者Wernicke區(qū)的rCBF比值分別為(0.53±0.11)和(0.76±0.12), 兩組同區(qū)比較, t=2.52, P<0.05;但是這兩種失語在Broca區(qū)rCBF比值同區(qū)比較, t=1.99, P>0.05;混合性失語, 顳葉、頂葉均缺血較重。
表2為失語評分與不同部位腦血流量(rCBF)的相關性。不同部位腦血流(rCBF)與語言功能的缺失有關, 自發(fā)談話評分值與Broca區(qū)腦血流成正相關(P<0.05), 與其他部位rCBF無相關;理解力評分值與顳葉和Wernicke區(qū)rCBF成正相關(P<0.05), 與其他部位無相關性, 復述及命名的評分值均與顳葉rCBF成正相關。顳葉腦血流與理解、復述、命名三種語言功能均相關;Wernicke區(qū)的腦血流與理解成正相關;語言功能受損的程度與局部腦血流降低的程度成正相關。
表1 不同類型失語的SPECT比較( x-±s)
表2 失語評分與不同部位腦血流量(rCBF)的相關分析
言語障礙包括失語癥、構音障礙和言語失用[1]。目前,多數學者認為語言功能區(qū)是客觀存在的。大腦皮質的兩個主要區(qū)Broca區(qū)和Wernicke區(qū)是語言形成的基礎。語言信息首先被傳遞到Wernicke區(qū), 經過處理, 信息被傳遞到Broca區(qū),最后轉換成語言活動。Kreisler等的研究表明, 在卒中急性階段, 病灶部位是決定失語癥類型的主要因素, 而且影像學檢查支持經典的解剖定位。在李紅玲等[2]研究的病例中, 左側半球病變發(fā)生失語的占58.14%, 右側半球病變占11.62%,后者可能為小部分左利手者的語言中樞在右側大腦半球。任艷等[3]報告11例腦梗死患者在發(fā)病24 h內行SPECT和CT檢查, 前者陽性率高于后者, 很多試驗表明rCBF SPECT可以比其他影像學檢查更早地探查急性中風, 了解失語的原因。作者應用SPECT斷層顯像除發(fā)現CT和磁共振所示的51個病灶處rCBF降低外, 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皮質區(qū)域的低灌注損害。結合rCBF的半定量分析, 失語組各個部位的局部腦血流下降均明顯低于非失語組, 認為失語與病灶本身有關, 與局部腦血流關系更為密切。不同類型的失語與不同部位血流灌注不足有關, 9例感覺性失語和12例運動性失語比較感覺性失語Wernicke區(qū)血流下降明顯, 而運動性失語Broca區(qū)與Wernicke區(qū)比較血流下降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以ABC所得的失語評分作為失語患者評價失語程度的標準, 進行不同語言功能和局部腦血流的比較, 語言功能各個項目的分值與不同區(qū)域的腦血流成正相關, 如聽理解評分值與顳葉和Wernicke區(qū)rCBF成正相關, 與Broca區(qū)、額葉均無相關性,且失語程度與血流下降的程度成正相關, 也就是說該區(qū)域腦血流灌注越少, 理解能力損害越嚴重, 失語程度同時與腦血流降低累及的范圍有關。從本研究可以看出, 左側顳葉與語言功能關系最為密切, 同時左顳葉低灌注的嚴重程度和失語的嚴重程度關系最密切, 對失語的預報價值高于其它區(qū)域。
[1] 南登昆.康復醫(yī)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1:74.
[2] 李紅玲,劉亞玲,任力,等.腦卒中患者言語功能障礙的發(fā)生及影響因素.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 2003,18(8):473-475.
[3] 任艷,聶迎雪,梁亦鄧,等.腦梗塞患者SPECT腦血流灌注顯像的表現.中華核醫(yī)學雜志, 1995,15:134.
110013 沈陽市紅十字會醫(yī)院神經內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