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丁之方
在這個電子計時技術無處不在的時代,人們完全可以買一款有著古典風味的指針式電子表滿足日常實用與裝飾所需,一旦歐美人士再也不喜歡奢華的機械表,那么眾多的瑞士制表廠也確實只有依靠中國這樣的大市場了
年終,又是一大批瑞士制表業(yè)“大佬”密集訪問中國,介紹明年日內瓦與巴塞爾新品的高潮期。
記得10多年前,每當瑞士鐘表雙展之前,來自中國的相關人士(包括香港與臺灣等地),總得向歐洲的同行們預先打聽一些內幕消息,好在飛赴瑞士后重點關注。如今情況大異,有時候德國同行與中國業(yè)內人士聊天,也會問起最新的動向,因為從那些“大佬”嘴里透露出來的消息,比從廠方其他工作人員那里的更有價值。這就牽出一個本人一直關注的問題——既然各家廠商如此重視中國市場,高端鐘表是否已經成為了一個中國生意而非國際化的生意?
請教來自日內瓦的康斯登公司老板Peter Stas,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其市場依照順序來排列,依次為美國、德國、中國(指大中華區(qū)域),而且一般來說其產品多為本地人而非游客購買,因此在中國市場更快地發(fā)展是其來中國市場巡視的目的。然而,對于不少業(yè)內鼎鼎大名的品牌而言,中國市場不僅名列前茅,甚至在世界各地游客聚集的大都市如紐約、倫敦等,來自中國的買家也占據了重要的位置,無論就數量或者金額來衡量都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因此如果沒有中國買家的擁戴,它們確實有可能生意難繼。
換一個角度來看,對于我個人而言,另有一個經驗——就是在網絡上看到的大買家或許有一個標準的歐洲式名字,但往往有一個中國式的姓,不過深究下去,這些為國際表迷矚目的圈內“意見領袖”來自中國大陸的極少,常見的是新加坡、馬來西亞人或者是居住在歐美的中國人。如果將網上的買家擴大到古董表,包括古董鐘、帶有記時功能的音樂盒與玩偶、各種工具性的記時儀表等,那么來自歐美包括南美、澳洲的西方人士眾多,日本藏家就較少發(fā)聲音,來自華語圈的人士雖然有了明顯的增加,但依然比較少有。依此推斷,即便中國買家占據了數量甚至質量上的優(yōu)勢,但在業(yè)內并沒有擁有較強的話語權。
回看鐘表業(yè)的發(fā)展歷史,從最早的以巴黎為核心的歐洲時尚圈,到中國、印度、土耳其的王公富豪,然后是美國的工商業(yè)巨頭,乃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阿拉伯、日本以及中國表迷們,鐘表的大買家不斷變換,但這一產業(yè)一直保持著國際性的色彩,從來沒有因為某一地區(qū)的購買力超強而為一地的人們所獨霸。不過,今天的形勢有點特殊,便宜而且功能更加強大的電子計時技術無處不在,人們完全可以買一款有著古典風味的指針式電子表滿足日常實用與裝飾所需,一旦歐美人士再也不喜歡奢華的機械表,那么眾多的瑞士制表廠也確實只有依靠中國這樣的大市場了。
關于鐘表是否正在逐漸地向著一項中國生意演進,其實還要觀察同樣曾經是鐘表大市場的印度,如果印度買家在幾年后如同今天的中國買家一樣,那么整個產業(yè)的發(fā)展與循環(huán)會十分正常。與瑞士來的人士談及此事,他們也十分期待印度市場的發(fā)展,只是到目前為止其所得的只有失望而非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