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瑞瑞
(周口師范學院,河南 周口,466000)
“Humor”這個詞源于拉丁文的“(h)umour”,意為“液體”?,F(xiàn)在我們所說的“幽默”一詞是林語堂將英語單詞音譯而來的。幽默指那些荒謬的、荒唐的、不協(xié)調(diào)的事物,而在表現(xiàn)方式上又具有含蓄性或令人回味深長的特征。波切普佐夫(1981)把幽默分為情境幽默(situational humor)和言語幽默(verbal humor)兩大類。所謂言語幽默是指需要借助語言工具來建構和表達的幽默,如笑話、譏諷等;而非言語幽默是不需要語言的媒介就可以傳遞滑稽信息的幽默,如漫畫、滑稽造型、啞劇表演等等(董,2009)。一直以來,國內(nèi)外的很多學者從很多角度對幽默進行了研究。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語言學才在眾多幽默研究中占據(jù)重要位置(Attardo,1997)。本文將從社會語言學的言語行為理論的角度,從言內(nèi)行為和言外之意這兩個層面來分析趙本山小品的言語幽默。
言語行為理論最初是由英國哲學家奧斯汀提出,隨后由美國哲學家塞爾對其觀點和理論加以修正和發(fā)展。傳統(tǒng)的語言觀認為,語言和行為是兩碼事,或者說語言是一種思維工具,僅僅用來表達思想以及抽象的意義;奧斯汀則認為人說出話語不僅是提供描述事實和狀態(tài)的信息,而且還在完成某些其他的行為。也即是,語言使用既是一個組詞造句過程,也是一種做事行為,即“言可行事”或“說話即做事”(馬,2006)。
奧斯?。?962)把言語行為分成三個層面。(1)言內(nèi)行為(locutionary)指說話本身所構成的行為,但不能構成語言交際。這個層面主要研究的是說話者所說語句的字面含義。(2)言外之意(illocutionary)指通過說話這一動作所實施的一種行為。語句在表達出字面含義的同時,也完成了各種行為,譬如承諾、期待、贊同、致謝、道歉、反對、放棄、拒絕、發(fā)誓、命名、判處,等等(馬,2006)。也就是說,說話者在說話的同時,也是在完成某些其他的行為。(3)言后之意(perlocutionary)指說話者在說完話后對聽話者所產(chǎn)生的影響。也即是,說話帶來的后果,譬如讓聽話者高興或生氣,或讓聽話人去做某事。例如,“I promise to buy a gift for mymom.”這句話的字面意義就是由言內(nèi)行為來完成的,而說話者在說這句話的同時,也做了另外一件事,即“承諾去做某事”,這就是言外之意?!笆孤犜捳唛_心”是說這句話產(chǎn)生的后果,即言后之意。
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的最大意義在于它把語言的意義和語境緊密結合在了一起。下面將從言內(nèi)行為和言外之意這兩個層面來分析趙本山小品的言語幽默。
言內(nèi)行為本身研究的是具有意義的語言單位或概念,即一般所說的字面含義(馬,2006)。言內(nèi)行為本身產(chǎn)生幽默指的是有些幽默是由于說話者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制造的,例如,“××說她睡著啦!”很顯然,某人睡著了是絕對不可能告訴別人她睡著了,這種幽默效果是在行為者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說出來的。趙本山的小品中也不乏這類幽默的存在。例1:蘇 杰:喂,我是二貴,師妹呀?你找?guī)煾怠?/p>
趙本山:我不在。
蘇 杰:師傅說了他不在,你不讓他走,是吧,好的我把他留住。師傅,三紅電話。
趙本山:拉倒,拉倒,別演戲了,誰不讓我走啊,球傳的挺快呀,一下子就傳到三紅那兒去了,你開飯店都誤會了,你應該上球隊,一腳把我傳到老三那兒去了。
《老拜年》
在這段對話中,蘇杰的一句“師傅說他不在”,是典型的由言內(nèi)行為產(chǎn)生的幽默。不在的人怎么能說話,這很明顯是謊話。本欲利用說謊來擺脫不愉快的局面,結果謊話不僅沒說成反倒把自己的不情愿的情緒給表現(xiàn)了出來,也正是因為此,才讓人發(fā)笑。
例2:趙本山:這就是鐵嶺最貴的飯店,蘇格蘭調(diào)情。
毛 毛:你念反了,蘇格蘭情調(diào),這家老貴了。
《不差錢》
小品中,趙本山利用招牌上字的詞語搭配的順序不明確,故意將其念反,利用這種言語本身的字面意義來制造幽默效果,既不牽強又不造作,出奇制勝的讓人由衷地歡笑。
類似的由于言內(nèi)行為本身所產(chǎn)生的幽默的例子還有很多,例如:“一身的藝術細菌”,“溜光大道”等都是演員故意將其用錯地方,利用言語本身所表達的意義與現(xiàn)實世界大家普遍的認知相矛盾產(chǎn)生的幽默效果。
要理解會話幽默,僅僅知道其字面意思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結合具體的語境,了解說話人的真正用意,也即是,言外之意。下面將從言外之意的正確理解、不當理解和言外之意的不確定等幾個方面來對趙本山小品中的幽默予以分析。
1.言外之意的不正確理解
在生活中,由于種種原因,聽話者有時可能會對說話者的說話內(nèi)容產(chǎn)生誤解或不正確的理解,而正是這種不正確的理解,有時可以制造幽默。趙氏幽默中也不乏這樣的例子。
例:趙本山:你咳嗽它也是五六萬,你不用擱那——特別是養(yǎng)甲魚,一本萬利。我告訴你,我給你拿兩條。這玩意兒看好水,掌握好—飼料,我完全自己配制食料!吃啥玩意兒愛長。
范 偉:喝酒!
趙本山:喝酒不行,喝酒它上頭。你給它喝酒,它酒糟都不吃!
范 偉:我說咱爺倆喝酒!
趙本山:啊……咱倆啊,我尋思你給王八灌酒呢!哎,喝!
《拜年》
在這段節(jié)選的對話中,“喝酒”的言外之意是范偉要趙本山不要說此事,范偉想讓趙停住,而沉浸于自己話題當中的趙本山卻未意識到這一點,并將“喝酒”誤解為“喂魚喝酒”。由于沒有正確理解說話者的意思,而造成了后面的令人發(fā)笑的解釋。由此,我們看出,這種對言語行為的不正確理解所產(chǎn)生的幽默效果大多數(shù)是由于聽話者對說話者所要表達意思的曲解造成的。
2.言外之意的正確理解
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幽默的產(chǎn)生是由于言外之意的不正確理解所產(chǎn)生,可是有時,言外之意的正確理解也能產(chǎn)生幽默,這在趙氏幽默中就有很好的體現(xiàn)。例如:在小品《賣車》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范 偉:沒問題,沒問題,沒問題,大哥,我——這就三百多塊錢了。
高秀敏:那就拿著,不少啦!?
趙本山:恩?帶表了?帶什么表了!?
范 偉:哎呀,那個,那個?
高秀敏:你又賴我!去年你就賴我,我沒說要表!?
趙本山:我跟你說你咋這樣呢??
高秀敏:我沒說要表!?
范 偉:大哥,大哥,大哥,?你來大哥,我跟你說噢,想我這種智商的人,以后基本就看不懂手表了,你拿著噢,你拿著。
《賣車》
在經(jīng)過趙本上的一番忽悠之后,范偉要買趙本山的車,可身上帶的錢不夠,為了多騙一點錢,趙本山借高秀敏之口,利用間接言語行為,表達出了他的真正意圖,即用手表抵押,而范偉也真正理解了趙本山的言外之意,固執(zhí)的要將手表送到騙子趙本山之手中。范偉的愚蠢讓大家忍俊不禁,幽默也因?qū)Ψ剿磉_的言外之意的正確理解而產(chǎn)生。利用類似的手法來制造幽默,在其小品《賣拐》中也可找到。
3.言外之意的不確定
在交流中,可能會有某種原因,聽話者不能很好的理解說話者的言外之意,致使聽話者反應不確定引起幽默的產(chǎn)生,這種技巧在趙氏小品的幽默中也有了很好的體現(xiàn)。例如,在小品《不差錢》中有這么一段對話:
趙本山:澳洲龍蝦
小沈陽:沒有那么大的
趙本山:有多大的?
小沈陽:只有一斤的
趙本山:一斤多的有嗎?
小沈陽:有還是沒有???
趙本山:有沒有你還不知道啊,這你開的店,這不差錢(這是趙本山給小沈陽暗示)。
小沈陽:哦,那沒有。
此處,由于小沈陽不是很確定趙本山所要表達的言外之意到底是要還是不要,引出了令人發(fā)笑的疑問“有還是沒有啊”,作為服務員自己商店有什么自己應該很清楚,而此時拿了別人小費的小沈陽卻做不了主,還要去咨詢顧客,令人發(fā)笑。
在日常交往中,僅僅理解說話者的字面意思,即言內(nèi)行為,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要能結合具體的語境,去理解說話者的真正意圖,即言外之意,否則交際將很難進行下去。幽默往往是由于言語本身所表達的意思,或是由于某種原因造成了聽話者對說話者的反應而產(chǎn)生的。趙氏小品的幽默就是借助了在特定的語境下,通過對言內(nèi)行為本身的表意以及對言外之意的正確理解、曲解和不確定等技巧來制造幽默。理解他的這些技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欣賞趙氏小品的幽默,同時也有助于我們利用這些技巧去制造幽默。
[1]Attardo,Salvatore.The semantic foundations ofcognitive theories ofhumor[J].Humo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Humor Research,1997,10(4):395.
[2]Austin,J.L.(2001).HowtoDoThings With Word.Clarendon Press
[3]Pocheptsov,G.G.Language and Humor[M].Kiev:Vysca Publishers,Head PublishingHouse,1981.
[4]董莉.會話幽默及合作原則[J].學理論,2009,(4):146-147.
[5]馬海良.言語行為理論[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6,(12):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