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文學文本翻譯的語言形式互文性新論

    2013-08-15 00:54:30范司永
    湖北文理學院學報 2013年6期
    關鍵詞:語詞互文互文性

    范司永

    (湖北文理學院 外國語學院,湖北 襄陽 441053)

    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論認為,一個文本斷片具有至少兩個聲音的交叉,或者經歷了無數聲音之交叉、無數文本介入之后而生成的結果。這表明,文本斷片的交叉介入在語義、語音和句法等層面呈現出互動關聯性。也即是說,文本的多元性質涉及到語音、語詞和語法的協同參與。一切語言活動的意指實踐,都必然是語言間的互動對話,正如同巴赫金所言的“多聲部”互動。若按巴特的解釋就更易理解,即無限的意義都是通過多種偶然性發(fā)生的,都與語音、語詞、句法等結構分析的層面緊密關聯。在文學文本翻譯活動中,語言形式方面的互文性特征,先見于由語音、語詞、語法諸因素構成的表層結構性相。這些因素既顯現出各自的互文性特點,又相互聯系、相互指涉,形成統一的語言形式的互文性表達。

    一、文學文本翻譯的語音互文:聽音顯意

    在不同的語言中,語音和語義之間往往顯現出一定的內在指涉、和諧統一關系,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構成形態(tài)。以漢語和英語而論,漢語是音、形、義相結合的平面表意型文字,英語則是音形結合卻與意義不夠密切的線形表音型文字,他們具有不同的音義和諧統一規(guī)律。在文學文本的英漢互譯過程中,為使原語文本與譯語文本在語音層再現語際互文,譯者通過在“語際互文網絡”中識別具有互文性指涉“音義”和諧統一的標識語,傳遞隱藏在互文標志下原語作者的隱含之意,實現語音層的互文轉換。

    1.英漢語語音聯動效應

    20 世紀初,語言學家佩爾斯就語言“象似性”進行了深入研究之后,發(fā)現任何語言符號的能指和所指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映照性”象似關系,即能指的語音與所指的語義具有一定的和諧統一性,突破了傳統的能指和所指之間隨意性、無規(guī)律性認知的局限。這表明,英語和漢語各自都存在音位的聯覺語音映照規(guī)律性特征。這恰好與蒲柏就詩詞的音韻映照某種風格的說法相吻合,“一位杰出的詩人會使聲音適應于他所描寫的事物,形成一種聲音的風格。……毫無疑問,這種音響效果具有了不起的力量,它能把形象銘刻在讀者的腦海里?!保?]也即能指詞的發(fā)音隱形地代表著所指的某種意義,經人們的反復使用就構成了音義相對穩(wěn)定的關聯,逐步形成了統一性的認識規(guī)律。這種語音和語義間的聯動即被稱為“語音聯動效應”。因而,弄清英漢語的語音聯動效應,有助于譯者成功地進行文學文本翻譯中英漢語語音的互文轉換。

    英語語音聯動效應即元音和輔音的發(fā)音繼而產生的語義聯想之體認。發(fā)元音時的口腔開合度、肌肉緊張度、舌位高低度、嘴唇圓扁度都會引致我們產生與之相對應的聯想,并形成規(guī)律性的統一認識。例如,元音的短促性及高音調性就會使人產生輕快、急促之聯覺互動,相反,元音的悠長性及低音調性往往給人帶來沉重、悠遠之聯覺體認。例如,表示“微小”之意的詞:little,minimum 含有音位/i/,人們就會有”小而輕”的感覺。又如:羅伯特·弗羅斯特的《雪夜森林之息》中的詩節(jié):“The woods are lovely,dark and deep,/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2]詩中的元音/a:/、/i:/、/ai/之發(fā)音顯得深沉、悠遠,似乎在暗示遙遠的森林潛藏著某種神秘之物,顯現出這首詩給人以深遠的意境及對深邃的主題意蘊的思考。

    英語輔音聯覺效應主要從鼻音、爆破音等得以體現。例如,鼻音/m/、/n/音調較低令人產生低沉之感覺。如mow,mew,murmur 等都是擬聲詞,含有模糊不清之意。又如,爆破音/p/,/b/,/t/,/d/及舌邊音/l/具有發(fā)音輕、短、脆之特征,猶如小河、溪流等潺潺的流水之聲,給人以輕松順暢的感覺,繼而聯想起涓涓細流之音響效果。“I chatter over stony ways,/In little sharps and trebles,/I bubble into eddying bays,/I babble on the pebbles.”[2]在這首《溪流》詩中,丁尼生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一連串爆破音和滑音,惟妙惟肖地仿擬了溪流潺潺的美妙之聲,給人塑造了盡情享受自然的意境。再如,摩擦音/s/,/∫/等預示著靜寂或自然之聲,如rustle 形容風之“颯颯聲”,hiss 指蛇的“嘶嘶聲”。這充分表明,英語語詞的音與相對應漢語語詞的義之間存在著潛在的聯覺效應性。

    與英語相比,漢語語音的長音、短音、清音、濁音聯覺效應更加簡潔明了。漢字是音、形、義三位的統一體,而且音、義具有一定的和諧統一性。漢語的長音寬緩意味著遼遠閑靜,短音急促暗示著煩雜躁動,清音純快體現出愉悅清逸,濁音厚重顯現出粗略慢亂。漢語的字義與語音音響存在著微妙的聯覺互動關系。聲韻不只是聲響,而是“意義之聲”。即每個語詞的語義都有一個特定的語音形象相對應,構成“音義”的和諧統一。例如:唐代詩人崔灝的《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這首詩中的“樓”、“悠”、“洲”、“愁”等韻語語音悠長,詩人身居異地、送別朋友之后頓覺“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之感傷,借此抒發(fā)了自己思鄉(xiāng)懷古之愁情。這表明漢語的音與義同源產生了強烈的聯覺效應,有助于讀者抓住語詞的意義蘊含。

    2.英漢語語音聯覺互文轉換

    在文學文本翻譯中,為使原語文本的音美效果在譯語文本中得到充分傳達和呈現,譯者從原語文本中的聯覺語音象征的音位切入,在譯語文本中傳譯具有等同效應的音位,即實現英漢之間的語音互文轉換。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詩節(jié):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嘈嘈、切切”為擬聲詞,“嘈嘈”顯化了樂聲猶如一陣急雨,銳不可擋;“切切”傳神地模仿了小弦輕而細的聲音,有如人之輕聲細語。詩人通過“嘈嘈與切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營造了強烈的反差氛圍,形象地描繪出琵琶女演技精湛、感人深刻,悅耳動聽,余韻繞梁。

    翻譯家丹尼爾·崗特將這一詩節(jié)譯為:The great strings with a crash resound,As when the rain-storm strikes the ground;The small strings whisper manifold,Like secret confidences told;And then the vibrant chords out-fling;A mingled crash and whispering,Like shower of pearls,some large some small,That on a jade dish pattering fall。

    許淵沖譯為:The thick strings loudly thrummed like the pattering rain;The fine strings softly tinkled in a murmuring strain.When mingling loud and soft notes were together played,That was like large and small pearls dropping on plate of jade.[3]

    崗特譯文的雙元音/ei,au,ai/發(fā)音響亮,尤其是“crash”展現了大弦高亢的聲調。許譯文的鼻音/m/傳達出渾厚、低沉之聲。兩位翻譯家在翻譯中對音位聯覺象征經過適度處理,原詩文本的聯覺語音象征在譯語互文本中得到了充分的再現。英漢語語音的聯覺語音象征構成了互文,繼而為英漢語諧音仿擬構成語音互文奠定了基礎,同時為處理文學文本翻譯的英漢語語音互文豐富了研究的手段,為強化英漢語語音互文之修辭效果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3.英漢語諧音互文仿擬之表征

    中國學者陳望道在《修辭學發(fā)凡》中最早對仿擬進行了研究,將其描述為:“為了滑稽嘲弄而故意仿擬特種既成形式的,名叫仿擬格。仿擬有兩種:第一是擬句,全擬既成的句法;第二是仿調,只擬既成的腔調?!保?]隨著對仿擬格的深入研究,徐國珍對仿擬進行了新的描述:“‘仿擬’是一種‘仿’照某現成的語言形式‘擬’創(chuàng)出一個臨時性的新說法的修辭方法?!保?]既成的語言形式稱作“本體”,而擬出的“新說法”叫做“仿體”。[5]在西方,英語的仿擬為“parody”,①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Revised Edition),parody means“The imitative use of the words,style,attitude,tone and ideas of an author in such a way as to make them ridiculous.This is usually achieved by exaggerating certain traits,using more or less the same technique as the cartoon caricature.In fact,a kind of satirical mimicry.”1986:235-236.法國文論家薩莫瓦約在《小羅伯特辭典》、《19 世紀大拉羅斯辭典》中將”parody”描述為對嚴肅作品的滑稽模仿。引申義:可笑的偽造;英國《新編科林斯英語辭典》將其釋義為仿造某個著名作者風格而進行的寫作、戲劇或音樂,或者以一種幽默或夸張的方式來表現一個熟悉的情境或人物;美國《美國傳統辭典》將其定義為:為取得喜劇或嘲諷效果,而模仿某一作家或作品的獨特風格的文學或藝術作品,即滑稽模仿。

    兩相對比,漢語的“仿擬”與英語的“parody”基本對應。在漢語修辭學中,仿擬不外乎指陳望道先生所指的“擬句和仿調”,徐國珍《仿擬面面觀》書中的“本體”與“仿體”,劉英凱的《英漢語音修辭》“九大類、十七小類”等。中國語言學界公認地將仿擬分為“仿詞、仿語、仿句和仿篇或仿調”四類。簡言之,仿擬主要即如徐國珍先生所描述的“本體”與“仿體”兩大構件。巧合的是,“本體與仿體”與西方的“零度和偏離”理論倡導的“零度與偏離”或“互文性”理論提出的“底文與超文”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即為文學文本翻譯的語音互文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理論說服力。

    在文學文本翻譯中,英漢語的諧音仿詞即偏離或超文的具體表現。諧音仿詞即從既有詞加以推演而造出一個與原詞意義相關的新詞,實現表達上的新鮮感。仿詞的英語是“Nonce Word”,意為:a word invented and used for a particular purpose,expressly;once used for a specific occasion。Nonce Word 與漢語的仿詞相對應。諧音仿詞的運用可增強語言表達的修辭特色。例如:

    《博愛讓她“好孕”降臨》《(深圳晚報》2004 年9 月14 日)

    《百萬“負翁”的生活》(《法律與生活》2004 年第5 期)

    十一月,廣州還是秋高氣爽的季節(jié),北國名城哈爾濱已“草木皆冰”。[6]

    例文中仿體的“好孕”與本體的“好運”是典型的同音異義?!昂迷小笨此聘嬖V不孕婦女懷了孕的事實,實質是雙關”好運”以達到巧妙的修辭效應;百萬“負翁”仿擬了百萬“富翁”,“負”與“富”同音異義,凸顯負債,幽默風趣;“草木皆冰”仿擬“草木皆兵”,“冰”與“兵”依然同音異義,描繪了天氣極冷的畫面。英語中諧音仿詞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

    Have a nice trip,buy- buy! 祝君旅途愉快,再見/快買些禮品!

    Catch the Rain-cheetahs and cheat the rain.有了Rain-cheetah 牌雨衣,你可與雨嬉戲。[7]

    機場免稅店廣告語“buy- buy”是對本體“bye- bye”的諧音仿造,構思巧妙,風趣幽默。rain-cheetah 與rain-cheater 讀音相同,此詞借助windcheater 的防風意義,展開rain-cheetah(rain-cheater)防雨的聯想。cheat the rain 借助rain-cheater 同cheat the rain 順序上相反的”回環(huán)”效應,消費者便從音響和語義方面對該產品產生了深刻的印象,推銷商實現了促銷的目的。例文中的仿體“好孕”、百萬“負翁”、buy- buy 等詞具有“偏離”的“超文”性、臨時性,而與之對應的本體“好運”、百萬“富翁”、bye-bye 等具有“零度”的“底文”性、穩(wěn)定性。這些“零度”的“底文”本體詞,與“偏離”的“超文”仿體詞間的“互文性聯系”顯然是通過語音得以顯現,由此產生陌生新奇的修辭效果。

    二、文學文本翻譯的語詞互文:文化會意

    在文學文本翻譯中,原語文本的語詞在譯語文本中能夠得到準確地轉換,關系著兩種語言文化的成功交流,現代語言互文性視角為此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徑。

    1.文學文本翻譯中語詞互文性之表征

    美國哲學家約翰·西爾勒曾說過這樣的話,一個人只有具備了幾何用語,他才能形成三角形的經驗。這即是說,只有語詞才能幫助人們形成他們所命名物體的經驗?;蛘哒f,“只有語詞的理據,即事物和現象獲得名稱的依據,才能說明詞義與事物或現象的命名之間的關系?!保?]詞的理據主要有擬聲、語義、邏輯理據等,但就文學文本中詞語翻譯而言,語詞的互文性與該語言的文化歷史密不可分。究其因,大量英語詞匯蘊含了豐富的文化意蘊。例如Odyssey,Faustian,Frankenstein 等詞蘊含著深厚的歐美文化歷史背景?!稌r代》周刊曾把尼克松訪華表述“Nixons’Odyssey to China”。Odyssey 是古希臘的一部英雄史詩,敘述了Odysseus 在特洛伊城陷落后經歷的漫長而曲折的旅程,雖然道路曲折,但前途依然光明。中美于1972 年經過破冰之旅終于恢復了正常的外交關系。

    在文學文本翻譯中,大部分語詞的互文意義蘊涵了深厚的歷史信息,如果僅從語言表面著手,那么很難捉摸到這些特征,譯者往往依據語義溯源去網絡詞語在深層的社會歷史文化中的互文意蘊。例如,馮奇和萬華先生就“Culture Shock”究竟是翻譯為“文化碰撞”還是“文化休克”的討論導引我們找到了它真正的互文關系。美國著名文化人類學家凱爾佛洛·奧博格于1958 年首次提出了“文化休克”之概念,他說:“我愿意就‘culture shock’做點兒評論,這是一種不同程度地影響著我們大多數人的疾病。我們或許將此稱之為突發(fā)性地從國外傳播進的職業(yè)病?!保?]這即是說,“Culture Shock”與醫(yī)學術語“shock”有著互文淵源關聯。奧博格對這一頑疾進行了詳細的描述。Culture Shock 有自己的癥狀和治愈方法,其癥狀包括過于潔癖即對任何新奇的東西都會產生骯臟的感覺,因感到無助繼而產生一種強烈的回避心理,導致高度關注皮膚的微痛和侵入,最終導致想立刻回到家里,呆在熟悉的環(huán)境里,或看望親戚,但只和懂自己的人交流。所以,如果把“Culture Shock”翻譯成“文化震驚”或“文化沖擊”就欠妥,這樣做忽視了它與醫(yī)學術語的互文淵源。這表明,詞語的互文性越強,翻譯起來就越難;盡管如此,如果譯者理清了詞語的互文性關系,那么文學文本的語詞翻譯將不再困擾著譯者。語詞互文性的表征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詞語的互文指涉與民族文化、知識結構相關。巴特認為,“當文化含義和知識結構一并作為互文參照時,互文性將成為更大的挑戰(zhàn)。”[10]這即是說,語詞的含義或意蘊與該民族的歷史文化知識相關聯,或者說,語詞是文化知識的最直接表征,折射出該民族文化的悠久歷史。擁有悠久歷史的漢語文化中,大量的詞語在進化中浸染了獨特的文化意蘊,呈現出濃烈情感色彩的互文性表征。例如“憑欄、倚欄”表面意指“靠著窗戶或欄桿”,而實質上意味著強烈的情感等待著宣泄,或兒女情長,或孤憤難平等豐富的互文含義。如果簡單地將“憑欄、倚欄”譯為lean on railings,lean on rails,loll against the pillars,就很難再現強烈情感等待著宣泄之情景。語言學家兼翻譯家哈提姆和梅森也舉過類似的例子:

    沒錯:這就是里根的外交政策。在影片《華盛頓》里,對理查德·康頓關于“滿洲候選人”①滿洲候選人是指經過某種組織或某外國洗腦后一味服從其命令的人。這一術語源自美國作家理查德康登所作的同名小說The Manchurian Candidate。的解釋版本里,扮演喬·麥克阿瑟這一角色笨拙的傻瓜對此卻迷惑不解。其原因是這樣,有一天,他得說在美國國務院有50 個共黨分子,可在第二天,他的經理人叫他改說為75 個共黨分子。他擔心這會弄成笑話。早餐時,他那野心勃勃的妻子說“你這笨人,難道你沒意識到嗎? 人們并沒有問美國國務院里還有沒有更多的共黨分子,他們要問的是到底有多少共黨分子。”此時此刻,其丈夫呆滯的眼光緊盯著那瓶海因茨調味番茄醬。接著場景切到另一幕,他慎重地宣布”霧谷”暗藏著57 個敵人……(好幾段之后) 為方便起見,里根主義的主要元素可在運尸袋上編號如下:(1) 反共產主義顛覆將不再……(2) 與現有的政府結盟將持續(xù)……(3) 新聞輿論,公眾輿論以及其他各種輿論……(4) 恐怖主義將成關鍵詞。雖然并非每個人即刻都能感受到”紅軍”的威脅,但是將來有一天每個公民都會坐上飛機。因此,現有充足的理由認為,將”恐怖主義”當作心理作祟的緣故,這是非常慎重的。(別忘了,恐怖主義有57 個變種) (《新政治活動家》) 。[11]

    表面看來,譯者從上例的“50、75、57、57”數字很難看出它們的互文關系,那么“57 enemies,57 varieties”就很難在譯文本中得到準確地再現。盡管如此,如果譯者具備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在翻譯前可找到三種與之相對應的文內互文性線索:(1)麥卡錫主義:偏執(zhí)狂、專案化的決策等等;(2)海因茨57 變種:種類、不可測性等等;(3)里根主義:偏執(zhí)狂,隨意確定敵對目標。這表明,語詞的互文指涉無不與原語的文化背景知識緊密相連繼而構成文內或文外互文性關系,如果離開了原語文本的知識系統、社會文化結構,那么原語詞的互文性就很難在譯入語文本中得到精準的再現。

    其次,語詞本身具有多層互文特性。在文學文本翻譯中,語詞本身在音位、形態(tài)、句法、文本、話語和語類等層面都可能存在著互文性關系。為清楚地闡明他們之間的關系,哈提姆將以上所列之情形歸納為兩大層面:“語言描述層即音位、詞素、句法和語義等要素和語言表達層,即詞、短語、句子、文本、話語和語類等構件?!保?1]122-124例如,哈提姆引用英國《衛(wèi)報》刊登的一篇社論Vaanunu Vanishes 為佐證。該社論旨在譴責以色列特工,光天化日之下在倫敦大街上公然劫持了Mr.Vaanunu 的“搶劫行為”。而標題Vaanunu Vanishes 在音位形態(tài)上呈現出“va,va”的重復繼而意外地構成了頭韻,表面上顯得十分滑稽,而實質上即作者旨在用押頭韻表達特殊的社會文化意義。這表明,新聞報道語域的社論看似表面的搞笑、滑稽演變?yōu)樾侣剤蟮缹嵸|性冷嘲熱諷之利器。

    最后,語詞因語用歷史演變具有多重互文特性。在進行原語文本翻譯成譯語文本的轉換中,原語和譯語的語詞構成了互文關系。例如,源自陶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名句中的“東籬”一詞,蔣驍華認為該詞在演變過程中具有了以下多種含義:“(1)東面的籬笆或泛指籬笆;(2)菊花;(3)種了菊花的一片地;(4)花園;(5)隱居處;(6)隱居生活;(7)作為隱居田園詩人的陶潛;(8)脫俗的精神?!保?2]翻譯“東籬”時,譯者只有考察具體的使用語境,理清該詞的多重互文關聯,才能正確地將該詞互文性地翻譯出來,倘若只將“東籬”簡單地譯成the eastern hedge 或chrysanthemums in bloom 則是不妥的。再如英語的Communication 一詞在演變中形成了如下多種意義:交通、溝通等十幾種不同意義。在互文翻譯時,譯者審慎地關注其互文傳譯。例如,在翻譯Speaking into the Air:History of the Idea of Communication 時,何道寬先生說,“Communication 的翻譯實在是難。因為作者彼德斯用哲學、社會、文化和技術編結成了一張飛毯,讓我們在這上下幾千年的時空里飛揚,又使我們四處碰壁”。[13]這就表明,communication 在“飛毯”上演變著,經過數千年的互文時空,歷經從古代到現代人們的闡釋、交流和對話,不斷地獲得了新生、被賦予了新義。在文學文本翻譯中,譯者考慮到了它的多重互文關系。如果譯者斷章取義,那么就會造成“誤譯、誤植”等不應該的后果。在文學文本翻譯時,如果要想避免這類失誤,那么譯者可以從英漢句法的互文對比,進而修正、限定語詞在譯文本中的語義。

    三、文學文本翻譯的語法互文:句法限意

    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論認為,一個文本斷片具有至少兩個聲音的交叉,或者經歷了無數聲音之交叉、無數文本介入之后而生成的結果。這表明,文本斷片的交叉介入在語義、語音和句法等層面互動關聯著。也即是說,文本的多元性質涉及到語音、語義和語法的協同參與。一切語言活動的意指實踐,都必然是語言間的互動對話,有如巴赫金所言的“多聲部”互動。如果我們按照巴特的解釋即更易理解,即無限的意義都是通過多種偶然性發(fā)生的,都與語音、語義、句法等結構分析的層面緊密關聯。換句話說,文本無限的意義與偶然性相關,但這種偶然性意義的確定必須經過文本結構層面的句法分析,也即句法限意。在文學文本翻譯中,或許我們可以從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對翻譯的描述得到更多的啟示。尤金·奈達說“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14]這表明,翻譯在轉換原文信息時,首先考慮意義,即中國傳統譯論的“信”。奈達旨在說明,語義不應僅限于詞匯本身的含義,還應該包括如語法、修辭乃至原文中蘊含的邏輯意義的各個層面,但原文本結構的句法制約著原語文本可能指涉的各種語義。

    在文本翻譯過程中,語音、詞匯的結構分析是翻譯的第一步,如果僅僅止步于理解原文本句子詞匯的所指意義,翻譯就無法進行下去,除此之外,還應該包括對詞匯諸如詞類、名詞的格和數、動詞的時體等語法范疇的分析。因為詞匯的語法意義豐富,外在表現形式多樣。而且,句子的結構形式復雜多變直接會影響句子的意義。在文本翻譯過程中,只有對句子的語法形式進行深入的分析,才能限定繼而把握其所表達的真實意義。索緒爾的結構主義語法有助于對譯者原文信息進行結構性分析,有助于譯者對原文意義準確、全面地理解。

    盡管如此,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的深層結構和表層結構理論則更適用于英漢互文翻譯中對句子的結構形式所表達的意義進行闡述和分析。喬姆斯基認為“每個句子都有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前者決定句子的形式,后者決定句子的意義,即句子就是由深層結構向表層結構的轉換而生成的”。[15]換句話說,意義就是用一定的語言結構形式進行表達。但就翻譯而言,則呈現出與原來的過程反向的從表層結構向深層結構的轉換過程,即譯者通過對句子表層語法結構的深入分析,從而達到對深層結構所表達的意義的理解。這就是說,“如果我們把原文復雜的表層語法結構轉換為深層結構,即可順利、準確地理解原文。翻譯時,譯者還需要通過上下文語境確定其深層結構,然后再進行跨語轉換。倘若僅僅停留在句子表層結構上,那么就不能正確地理解原文本,從而導致曲譯?!保?6]事實證明,直接從原文語言的表層結構到達譯文語言的表層結構是不科學的,其正確的邏輯線性順序應為:原文語言表層結構→原文語言深層結構→譯文語言深層結構→譯文語言表層結構。

    在英漢文學文本翻譯時,譯者只有理清英漢語間的句法層面的互文差異,才能準確地再現原語文本與譯語文本的句法意義。英漢語屬于不同的語系,其句法互文差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就語言形態(tài)學而言,漢語是分析型為主的分析型語言,即指漢語語言中的語法關系主要不是通過詞本身的形態(tài)變化來表達,而是通過虛詞、詞序等手段來表示,漢語一般不是依靠字面及字數的改變,而是靠詞序的調整表達出多個意思;英語則是由綜合型向分析型發(fā)展的綜合型語言,即英語語言往往通過詞本身的格、數、時等形態(tài)來表達語法意義。

    其次,從句子結構、句法功能考察。漢語句子結構多為后重心,往往在最后點出中心信息;句法功能呈內隱的表現形式,注重意合,句子在結構方面看上去松散,沒有英語句子那么嚴謹。英語句子結構多為前重心,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句法功能呈外顯的表現形式,強調形合,句子的結構看起來較為嚴謹。例如,五四新文學時期,譯語文本帶有明顯的歐化語言風格,原因在于當時現代漢語自身發(fā)展的不成熟性,就只能直接采用或是摹仿外來語來表達。

    再次,思維習慣導致句法結構上的差異。西方人理性思維發(fā)達,具有嚴密的邏輯性與科學性;而中國人直覺思維發(fā)達,具有較強的情感性和直觀性,正如19 世紀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所指出那樣:“東方人見到了統一忽視了區(qū)別,西方人見到了區(qū)別遺忘了統一?!保?7]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文學文本互文翻譯中,英漢語之間在語言形式層面的互文轉換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就語音而言,英漢語通過語音聯動效應實現互文轉換繼而表征聽音顯意性;就語詞而言,英漢語語詞互文轉換表征出語詞的文化會意性;就語法而言,英漢語通過文本語詞結構分析之互文轉換呈現出句法限意性。因而,在掌握英漢語文學文本翻譯的語言形式互文性規(guī)律之后,為探討文學文本翻譯的語言意義互文性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種對文學文本翻譯的語言學互文性規(guī)律之解讀,既顯現出重要的文本翻譯互文性理論建設之價值,又富有指導文本翻譯實踐的積極意義。

    [1]秦秀白.文體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148-149.

    [2]李玉華.論英語語音象征[J].聊城大學學報,2006(2):69-73.

    [3]許淵沖.中詩英韻探勝[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243-244.

    [4]陳望道.修辭學發(fā)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108-109.

    [5]徐國珍.仿擬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6-10.

    [6]武俊輝.互文性視野中詩歌翻譯的音美再現[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8(7):113-116.

    [7]田晨旭,田 青.英漢諧音仿詞及其修辭特色[J].商丘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3):87-91.

    [8]陸國強.現代英語詞匯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3:62-63.

    [9]馮 奇,萬 華.也談Culture Shock——與鄧海先生商榷[J].中國翻譯,2003(4):81-87.

    [10]HATIM,MASON.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24-127.

    [11]HATIM.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Translation Theory and Contrastive Text Linguistic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6-9.

    [12]蔣驍華.互文性與文學翻譯[J].中國翻譯,1998(2):4-8.

    [13]陳永國.理論的逃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41-46.

    [14]NIDA E A.Language Structure and Translation:Essays[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136-138.

    [15]CHOMSKY N.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M]Dordrecht:Foris,1981:243-246.

    [16]范司永.文本翻譯中文化誤讀的緣由探析[J].時代文學,2010(6):36-38.

    [17]陳安定.英漢比較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89-90.

    猜你喜歡
    語詞互文互文性
    你是那樣美 唐心語詞
    歌海(2021年3期)2021-07-25 02:30:48
    互文變奏的和弦:論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紅樓夢》與《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讀
    《老子》“自”類語詞哲學范疇釋要
    哲學評論(2018年2期)2019-01-08 02:12:02
    “浪子回頭”中的倫理敘事——《基列家書》與《家園》的互文性解讀
    從文化理據看英漢語詞翻譯
    “谷歌退出中國”美方新聞報道的互文性分析
    圖像志的延伸:互文語境中的敘事性
    略論饒宗頤古代“語— 圖” 互文關系研究
    互文考論
    當代修辭學(2011年3期)2011-01-23 06:40:12
    聊城市| 衡水市| 栾川县| 天祝| 湘乡市| 兴隆县| 公主岭市| 克东县| 岑溪市| 仁寿县| 大竹县| 竹北市| 抚顺县| 平度市| 四会市| 新疆| 常州市| 璧山县| 防城港市| 边坝县| 洛扎县| 阿巴嘎旗| 伊宁县| 江城| 保山市| 子长县| 泸水县| 常德市| 莫力| 册亨县| 蓝山县| 石首市| 巴塘县| 弋阳县| 出国| 博爱县| 青州市| 巴楚县| 启东市| 武宣县| 黑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