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 琳
(大連市第十六中學,遼寧 大連116001)
傳統(tǒng)的初中日語教學一般采取間接教學法,間接教學法的優(yōu)勢在于教學中充分利用文法,利用學生的理解力;重視培養(yǎng)閱讀、翻譯能力;重視語法、強調知識的傳授以及語言知識的確定性。但也有一定不足:強調死記硬背,缺少了趣味性和吸引力;教學方式單一,課堂教學氣氛沉悶,不易引起學生的興趣。
與間接法相對的日語教學法是直接法。其主要特點是教學語言為日語,主要用動作和圖畫等直觀手段解釋詞義和句子。直接法由于受媒介語干擾較少,學生較容易接受日語的形式和發(fā)音。學生通過圖畫、實物等體驗感受和推測語義,日語的語感較強。但是直接法教學也有一些不足,如抽象意義的詞語解釋不清,語法講解落不到實處,單純的模仿和使用易造成理解不充分。
鑒于單純使用間接法或直接法并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筆者嘗試采用兩者相結合的教學法。在日語學習的基礎階段,對于簡單明了的單詞和句型以直接法為主,利用一些直觀的圖片、視頻、肢體語言、夸張的表情及語氣,幫助學生記憶單詞和培養(yǎng)語感。對于有了一定日語基礎的高年級學生,在教學抽象的單詞以及有一定難度的語法句型時,在直接法的基礎上輔助間接法。對重難點進行一定的提示,作適當?shù)木毩?,最后讓學生用母語去確定所學知識的正確性。
多數(shù)日語教師習慣于間接教學法,所以直接法與間接法相結合的實施難度在于對直接法教學的認識與組織。筆者分析教學過程將多闡述直接法,以彌補目前單純式的間接教學法的不足。
利用直接法和間接法教學,課前準備很關鍵。課前準備主要包括教具的準備和直接法間接法比例的分配。教具主要是直接法所使用的視聽材料,包括照片、圖畫、實物投影儀、幻燈片、廣播、唱片、CD、電視、錄像、電影、多媒體等。
低年級學生的日語課堂強調背誦、模仿和反復操練,注重精講多練,直接法可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所以以直接法講授為主;在歸納和反思的階段輔以間接法,讓學生用母語去解釋,進一步消化和理解,消除他們的不確定感。高年級日語課程更強調對文章結構、內容的理解以及思維方式的培養(yǎng),注重分析討論,間接法能發(fā)揮其優(yōu)勢。這就需要教師根據(jù)教學內容的需要合理地分配和調整直接法與間接法的比例。
課前準備分為三個階段,即分析教材、形成例句和準備素材。
1.分析教材。在實際授課中,授課的內容是由教科書決定的,但是教師要把握好要點,也就是課本中出現(xiàn)的重點詞匯和句型,句型的意義、用法和范圍。哪些詞匯和句子不需要母語解釋,可以用直接法去講解的;哪些詞匯和語法是需要用漢語去解釋的,解釋到什么程度,在什么時候解釋,這都需要教師心中有數(shù)。
2.形成例句。教材提供的例句由于篇幅的關系,數(shù)量有限,教師還應該準備一些例句。教材外的例句應盡量選擇切合實際場景且使用頻率較高的句子。
3.準備素材。素材是指為導入詞匯、句型以及練習會話所設定的場景而選用的詞匯和句型等。
1.利用實物、圖片、多媒體教具等直接導入。根據(jù)教學內容的不同,直接法教學導入階段的方法也不一樣。比如在教授[りんご蘋果,なし梨,ラーメン拉面]等生活化的和語詞匯時,就可以用實物或者圖片來導入。
2.漢語詞匯的直接導入。日語發(fā)音和漢語發(fā)音的差異對日語教學有很大影響,因為日語漢字與中國漢字的形相同,學生容易把它作為漢語來理解,不重視朗讀,所以不容易記憶。直接法用日語教學日語,可以讓學生感到是在學習日語,而非漢語。
3.句型的導入。教句型也可利用中、日兩國的漢字。比如 :「~ができる」這個句型的意思是“可能”。先在黑板上寫下「可能を表す」,然后再給出例句讓學生推測,可以作簡單的解釋。最后再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用漢語解釋一下這個句型的意思,這樣就克服直接法對所學知識不確定性的弊端。
1.機械性模仿。要求學生進行語言觀察,讓學生先聽清、聽準、聽熟。機械性模仿的形式是集體模仿和個別模仿。集體模仿有利于提高模仿練習的密度和廣度。個別模仿可以按照座位的順序,學生一個接一個地模仿,提高速度。
2.意義性模仿。這個階段是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替代和交換模仿,其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材料的意義、用法。在創(chuàng)造語境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輔助漢語,不一定非要用日語去解釋,這樣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時間浪費,也使學生充分理解會話背景。作為這一層面上的模仿,單詞教學要安排學生把新詞放入詞組和句子中去練習,表達一定的意義;句型教學要安排學生對句型中的關鍵詞進行替換練習或對句子進行問答、復述、句型轉換等。
3.創(chuàng)造性模仿。創(chuàng)造性模仿是在意義性模仿的基礎上加入了理解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模仿。它要求學生在新的語境中,對所學的語言材料進行選擇,組合成符合新情景的新內容,在新情景中自由發(fā)揮和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會話練習階段分為兩個部分,首先是教師和學生的會話練習,其次是學生和學生之間的會話練習。
1.教師和學生的會話。教師設定新的情景,使用提示的句型進行練習。練習時,既可以每幾個人變換一次場景,也可以一個人變換一次場景,適當穿插全體一起說。
2.學生和學生的會話練習。在一個句型的指導完成后,讓學生之間使用該句型進行練習。練習時,教師可以設定學生練習的場景,讓學生們認識場景,進行練習;也可以不設定場景,讓學生之間自由進行會話練習。
這一階段是直接法和間接法結合的關鍵,時間不用很長,但要起到點睛的作用。這一階段是讓學生自我總結這節(jié)課學了什么,還有什么問題。用漢語進行說明和確定所學的日語知識,以保證學生日語知識的準確性。
筆者雖然在五個階段中一再突出直接教學法,但并不是要把直接教學法作為主導的教學法,而是意在從意識和操作層面上糾正教師間接教學法的單純運用。對于國內多數(shù)日語教師來說,間接法教學已經(jīng)得心應手,這無疑也成為兩種教學法相結合的最大障礙。要想真正實現(xiàn)兩種教學法的相互結合,日語教師的間接教學法的固有思維首先就要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