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雨
(延安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陜西 延安,716000)
我國古代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了解古代教育,有助于我們深刻認識教育發(fā)展的特點和規(guī)律,有助于現(xiàn)代教育更好、更健康的發(fā)展。立足信息時代特點,在現(xiàn)代電子技術運用視角下,筆者認為我國古代教育對今天教育的啟示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
中國古代的蒙養(yǎng)教育對教育發(fā)展影響深遠,傳統(tǒng)的蒙養(yǎng)教育始終把兒童學習態(tài)度的培養(yǎng)和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放在首位。如《童蒙須知》認為“凡為人子弟,當灑掃居處之地。拂拭幾案,當令潔凈,文字筆硯,凡百器用,皆當嚴肅整齊,頓放有常處,取用既畢,復置原所”。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的訓練是蒙養(yǎng)教育的基本要求,《童蒙須知》和《訓蒙規(guī)約》對于衣服冠履、言語步趨、灑掃涓潔、讀書寫文、雜細事宜都規(guī)定了詳細準則,并強調(diào)要從小嚴格訓練,打好基礎,習慣成自然??鬃釉唬骸白右运慕蹋何男兄倚??!彼^“文行忠信”,包括文化知識和道德行為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孟子從“明人倫”及其“大丈夫”的教育目的出發(fā),提出了以倫理道德為主體的教育內(nèi)容。以孝悌之義為倫理道德基礎的教育,其實質(zhì)是更好地維系氏族血親的關系,以求得社會的穩(wěn)定太平。
在技術異化人類行為的時代,我們需要注意以下方面:首先,幼兒教育要注重生活和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當今幼兒教育存在諸多問題,重知識學習,熟讀牢記,忽視了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孩子們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嚴重不足。因此,教學內(nèi)容要與學生的經(jīng)驗世界、成長需要溝通、與人類的生活世界溝通;其次,要把倫理道德教育增添到教學內(nèi)容之中。文化知識和道德行為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相輔相成,現(xiàn)代教育不僅要培育高知識人才,更要加強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以德育人。在教育中樹立人文價值,培植人文精神是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
我國古代傳統(tǒng)的教學原則與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在現(xiàn)代電子技術視角下,我們可以更應該發(fā)展以下教學原則與方法: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只有當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狀態(tài)時教師才要適當、適時地給予誘導、引發(fā),即“開其意”、“達其辭”?!熬又?,喻也 :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進一步說明了誘導、啟發(fā)對教育的重要性。對我們現(xiàn)代教育來說也是如此,倘若一開始當學生遇到難題,教師就盲目急切地告訴他解決的方法,就會養(yǎng)成學生的依賴性,這就是阻礙現(xiàn)代學生思維發(fā)展的主要誘因。教師要嘗試從比較淺顯容易理解的事物出發(fā)闡釋出比較深刻的原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切實抓住教學的最佳時機,使教學效果最優(yōu)化。
孔子十分注意觀察、了解學生,非常熟悉學生的特點,能夠用精煉語言相當準確概括出學生的特征,如:“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辭,由也喭”;孔子還注意從學生的具體實際出發(fā)進行教學。因材施教思想對我國現(xiàn)代教育啟示很大,首先要真正了解學生,仔細觀察,教育教學不要脫離學生實際;其次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學生某方面的專長,使其各盡其才。信息時代我們擁有了更便捷的知識傳播方式和獲取途徑,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老師和學生,此時,我們更有條件和理由實施因材施教。
與孔子一樣,孟子也要求學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貪圖物質(zhì)生活的享受。他認為一個人只要有遠大的志向與追求,就會有相應的“氣”即精神狀態(tài),兩者密切相連,互為因果。因此,既要“持志”,又要“養(yǎng)氣”?,F(xiàn)今教育,尤其是當代高中生、大學生們都空有遠大志向,精神狀態(tài)嚴重空虛。近年來,各地傳媒不時報道中小學生不堪應試競爭帶來的精神重負,甚至出現(xiàn)了若干輕生的事件。這是現(xiàn)代教育的罪孽。不僅僅是13歲的孩子,哪年沒有幾個大學生自己走上了絕路?如果輸入自殺、跳樓等字眼,百度上會立馬出現(xiàn)一串串血淋淋的事實來。如今的大學生精神生活極度空虛,往往貪圖物質(zhì)生活的享受。俗語說,“人比人該死,貨比貨該仍”,意思是勸人們不要和他人攀比。適度的阿Q精神也是必須的,富有富的門道兒,窮有窮的活法兒,適度降低自己的物質(zhì)生活標準,提升自己的精神生活需求是必須的。
“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币馑际钦f教師只有邊教邊學才能達到教學互促的效果。教師本身的學習和教學相互作用,從而共同促進教學不斷進步。當然“教學相長”后來也被引申到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互促進?!皩W”因“教”而日進,“教”因“學”而益深?,F(xiàn)在的教師要不斷與時俱進,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改變一本教案終身使用的停滯狀態(tài),積極樂觀地推進教學不斷進步。
“業(yè)精于勤,荒于嬉”,就是說,要想使學業(yè)精益求精,最根本的前提條件是勤奮刻苦;反之,如果終日嘻嘻游樂,不勤奮用功,那么學業(yè)就會荒廢。讀書學習,唯有勤奮才能有所收獲。朱子讀書法即學習方法中也強調(diào)要“著緊用力”,主張讀書既要在時間上爭分奪秒,毫不松懈,持之以恒;也要在精神上專一精進,多管齊下,發(fā)奮努力。
學習是每個學生最為熟悉的事情,也是我們最期望學生能夠主動做的事情。許多教師往往會嘆息:現(xiàn)在的學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隨著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年輕人在安逸的生活中斗志正在逐步消失,真正勤奮刻苦的人被質(zhì)問所付出的是否值得,“讀書無用論”正日漸充斥著年輕人的大腦,尤其是在偏遠的農(nóng)村失學率逐年上升,放棄學業(yè)、外出打工被視為一種“時髦”而被盲目跟風。對于那些曾經(jīng)刻苦勤奮而有幸進入大學深造的人來說,不珍惜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整天渾渾噩噩,浪費了寶貴的青春,從而兩手空空而歸。在競爭激烈的現(xiàn)代社會中,勤奮刻苦依舊是最牢靠的通往成功的方法。怕吃苦就不要踏進學校的大門,現(xiàn)代教育依舊需要像古代那種“頭懸梁,錐刺股”的勤奮刻苦的學習精神。
所謂“博學”就是要博覽群書,以求博學,擴大知識面。所謂“專精”就是要做到深入思考,閱讀書籍一定要探求書中精華,融會貫通,領會其精神要旨,以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其中廣博地積累知識是達到學業(yè)精深的基礎,否則知識面狹窄,孤陋寡聞是很難在某一領域達到精深地步的。顏之推指出“夫學者,貴能博聞也?!笨梢姀V泛閱讀天下之書的重要性。董仲舒也提出“博連精思”的學習方法,讀書和學習不僅要廣泛涉獵而且要把握相互之間的關系,要深入思考,把握要旨。
反觀我國現(xiàn)代的大學生、研究生教育,以博覽群書來擴大自身知識面又有幾人能做到。有人抱怨,現(xiàn)在是“學士不學、碩士不碩、博士不博”。其潛臺詞是抱怨學生心有旁騖、不思進取。大多數(shù)學生都在熬日子、混文憑,平時不學習,考試前依靠自己的小聰明勉強應付?!安W”尚且如此,更別說“專精”了,本科生老師求著學,研究生老師趕著學,當今教育之下的學生們很少能夠深入思考,把握書本知識的要旨,這就是研究生科研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當今的莘莘學子們應該像古人們學習那樣“博學”而“專精”。
董仲舒提出的“虛靜”,就是要求學習時要排除雜念,集中精力,保持頭腦清靜澄明,虛心以求。而且學習還要專一,王充提出了“專心致志”的學習方法,集中注意力,專心致志地做每一件事情,的確是學習和工作取得成功的保證。這里的“虛靜”在荀子的“虛靜積漸持恒”的學習方法中也有提及,所謂“虛”,不是虛無,而是指“虛心”,就是不要先入為主,“不以所已藏害所將受”,不以已有的知識或見解阻礙認識新事物,接受新知識、新觀點。顏之推也強調(diào)學習要虛心:一方面不要妄自尊大,驕傲浮夸;一方面要廣泛請教有專長的人為師,所謂“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p>
“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yǎng)不出杰出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中華民族歷來是以智慧、勤奮著稱的民族,而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卻無處不充斥著功利主義色彩。重成才,輕成人;重文憑,輕人品,這一切也導致了學生自身的功利主義傾向,無論是父母、老師還是師長無時不刻不在給你灌輸這樣一種思想,你讀書是為了成功,就是為了掙好多好多的錢,正是這種狹隘的成功觀扭曲了學子們的心靈,他們大都不安于踏踏實實地做學問,學習不專心,心中雜念橫生,不但學問沒做好還影響前程。每個人都是自己世界的根源,與任何人交往,都要真誠以待,同時要注意交往的智慧和方法;對待任何功課,都要認真學習、主動求教;對待任何一件事,答應了就要真心實意地責到底。
王充主張做學問要有“問難”的批判精神。學習者只有獨立思考才能提出自己的看法。韓愈強調(diào)“思義立新”就是說不僅要以古人為師,而且要提出自己的獨到的見解,“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語。”學習者要直抒己意、標新立異,有創(chuàng)新精神。《中庸》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為學過程,其中“審問之”就是要讓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要有問題意識,學會提問,顯然只有這樣才有助于達到更高層次有效學習的過程。這就要求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啟發(fā),在學習上好問求教、切磋交流,愉快學習,少犯錯誤。
對話教學是新課程改革所大力提倡的一種新型教學理念與形態(tài),但在真正的教學實踐中,許多對話教學僅僅流于形式。為了開展對話教學,有的學校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堂式”課堂設置,采用U型或圓形的課桌排列形式,這種做法在某種程度上的確可以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但卻無法從根本上保證師生、生生之間真誠地、平等地對話。大部分學生并不是缺乏問題意識,而是內(nèi)心恐懼害怕自己的觀點被老師所壓制,結果往往導致學生不敢發(fā)問,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缺乏溝通、交流。因此,對話教學的順利實施需要對課堂中的權利系統(tǒng)進行批判、反思,從而創(chuàng)設一種讓學生敢于真誠地表達自己真實聲音的話語環(huán)境,從而使師生之間的交流不被扭曲。
[1][2][3][4][5][6][10][11][12][14][16][17][19]張傳燧.中國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43,46,52,78,54,67,77,179, 285,173,159,72,181.
[7]鐘啟泉,吳國平.革新中國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291.
[8][9][15]鐵錚.大學說[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10:79,311,238.
[13]李樹培.教育與生活——內(nèi)爾·諾丁斯《批判性課程》述評[J].全球教育展望,2012,(2):32-38.
[18]王曉燕,謝云挺.中國教育問道[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97.
[20]張光陸.對話教學的課堂話語環(huán)境:特征與建構[J].全球教育展望,201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