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愛華
注重運用“讀寫結合”這一原則,學會并寫好議論文并非難事。因為課文中有堪稱經(jīng)典的議論文章,只要老師做到了精講精析,同學們認真體悟,在把握議論文三要素的基礎上學會謀篇布局,把握基本技法,就能夠快速寫出一篇像模像樣的議論文。
在動筆之前,要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shù)。寫議論文,就要按照議論文的文體特點構思行文。首先要明白寫作目的是什么,討論某一話題時,要讓人明白你的觀點是什么,這就是論點;你是選用實例論證,還是作理論闡述,這就是論據(jù)選擇。你是用對比論證,還是用比喻論證等,這就是論證方法。你從幾個方面論證就有幾個分論點;你的分論點以及論據(jù)在行文中怎么安排,這就是議論文的結構,也就是謀篇布局。而議論文的結構一般有并列式、遞進式、正反對比式三種結構。把這些都準備好了,一篇議論文也就基本成形了。我們在教學經(jīng)典議論文篇目時,就要不厭其煩地給學生分析這篇文章作為議論文的文體特點,讓學生牢固樹立議論文的文體意識,以期在寫作議論文時心中有數(shù)。
比如論點是針對某一話題作者所持的觀點。韓愈在《師說》中針對“說說老師”這個話題,認為從師學習很重要,因為在當時的社會,因為歷史上“門閥”制度的影響,士大夫之族根本不重視老師,甚至以從師學習為恥辱。針對這種錯誤的觀點,韓愈旗幟鮮明的提出自己的觀點——從師學習很重要。這就是韓愈《師說》的中心論點。這個中心論點的提出以及它的論證過程幾乎是同步進行的,都是經(jīng)歷了以下幾個步驟:先是提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者也”,然后提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接著論及“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得出“豈可怪也歟?”的詰問,最后再用“圣人尚且從師而問焉”水到渠成論述這個中心論點。而《勸學》的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是開篇就明確提出來,然后通過三個分論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三個段落層層遞進式進行論述的。這兩篇議論文不同的篇章結構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應比較分析透徹,才有利于指導學生寫作不同結構的議論文。
再如遞進式結構議論文,就是要針對觀點回答三個問題,一“是什么”,二“為什么”,三“怎么辦”。 荀子《勸學》中就是依據(jù)這三點為文的。荀子在開篇就明確觀點“學不可以已”,就是提出了“是什么”,接著就要回答“為什么”,為什么學習不可以停止呢?荀子分三層來論證,第一層正面設喻充分論證了學習的意義;第二層正面論述和形象設喻論述了學習的作用:能夠彌補人的不足。學習有如此的作用和意義,那么應該如何學習呢?這就是具體學習時該“怎么辦”的問題,荀子在接下來的內(nèi)容中,運用大量的比喻和對比,從“逐漸積累、貴在堅持、用心專一”三個方面論述了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閱讀教學做到了精講精析,寫作教學就省事多了,只要學生心中有了“摹本”,寫作起來就容易照葫蘆畫瓢了。
連上了幾篇議論文后,趁熱打鐵練練筆時,一定要明確要求學生認真體悟剛學過的課文的寫作方法,加以模仿運用。議論文寫作訓練時,我們往往從“論點新穎”“論據(jù)充分”“論證巧妙”等方面著手,不同的習作各有側重點。比如針對某一話題,亮出了自己鮮明的觀點,也有了事實和理論作為論據(jù),那么用什么方法證明自己的觀點?這就是論證方法。在側重論證方法的寫作訓練時,要提醒學生,學過的課文中有很多論證方法是可以借鑒的。在《寡人之于國也》一文中,梁惠王問政于孟子,孟子要闡述的觀點是“治國要實行仁政”,如何讓梁惠王接受自己的觀點,直接闡述觀點,在以武力攻伐為背景的戰(zhàn)國時代,梁惠王是很難接受的。聰明的孟子就先打了個比方,孟子用了“王好戰(zhàn),請一戰(zhàn)喻”來說明“五十步笑百步”的可笑。梁惠王馬上知道了“五十步笑百步,是亦走也”的道理,梁惠王為什么很快明白困擾多年的治國方略?是因為孟子用了小小的比喻說明了治國之理。這種比喻論證形象生動,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把深奧的道理淺顯化,讓梁惠王豁然開朗。另外,荀子在《勸學》中主要使用的也是比喻論證,而韓愈在《師說》中主要使用的是對比論證,賈誼在《過秦論》中主要使用的是事實論證,其它文章也各有不同的論證方法,讓同學們在下筆之前一定要好好回味回味,然后加以模仿運用。
再比如,在上“議論要有條有理”這個寫作單元時,《六國論》絕對是篇值得借鑒的好文章?!读鶉摗烽_宗明義提出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緊接著提出兩個分論點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然后二、三兩段就分別論證這兩個分論點,其中運用了對比論證、引證、正反論證等方法;第四段先承上文之末的設想抒發(fā)感慨,如六國不賂秦而抗秦,必將大有作為,行文搖曳多姿,興味無窮,接著又回到史實,揭開病根“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告誡為國者要以此為訓;第五段聯(lián)系現(xiàn)實,指出北宋“以天下之大”而重復六國賂秦破滅之“弊”的不當,這是中心論點的引申,亦是寫作的本意所在——借古諷今。這篇文章借古諷今,切中時弊;論點鮮明,論證嚴密;語言生動,氣勢充沛;是一篇經(jīng)典議論文。如果學生能把這篇文章學透了,借鑒它的篇章結構,寫出的習作絕對差不了。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語文“表達交流”模塊的寫作訓練重點就是議論文寫作,那么我們就要從高一下學期開始把這個思想一直貫穿在閱讀教學中。所以在“閱讀鑒賞”模塊的教學進度上,我們可以靈活對待,不可墨守成規(guī)。比如,在進行遞進式結構的議論文教學時,為了加深學生印象,強化教學效果,充分發(fā)揮閱讀教學對寫作教學的指導作用,我們在學習《勸學》(遞進式議論文結構)的同時,可以把《拿來主義》(遞進式議論文結構)和選修課本上的《六國論》(同樣是遞進式議論文結構)一起提出來集中學習。實踐證明,學生在連續(xù)學習了這幾篇文章后,無論什么論題,提筆就能寫一篇規(guī)范的遞進式結構的議論文了。
沒有金字塔形的堅實的基礎,學生是很難登上議論文的高峰的。因此,教師應積極向?qū)W生推薦優(yōu)秀的議論文,如《雜文報》《雜文選刊》《中國青年報》等報刊上的優(yōu)秀議論文。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議論文材料。比如歷年高考滿分作文、《智慧背囊》中的材料等等。從高一起就要求學生每周或雙周抄背一篇,甚至要求寫出“抄者按”,簡單分析文章結構,說出這篇文章好在哪里,從中受到什么寫作啟發(fā)。老師每周或雙周批閱一次,并利用課前幾分鐘或自習課時間抽查背誦情況。由于這些文章或貼近現(xiàn)實,或確實是經(jīng)典文章,又是學生親手抄寫,所以學生感覺容易親近。久而久之,潛移默化,就能從中學到議論的真本領。
“編筐編簍,重在收口”。議論文讀寫結合做得怎樣,還要看學生的習作,這時作文評講就很重要。在作文評講時,老師在把成功習作的優(yōu)點展示給大家的同時,別忘了緊密結合學過的經(jīng)典課文,明確習作的成功之處在于得益于借鑒了某某文章某某處,不理想的習作缺點在于某某處沒有注意到老師講授課文時強調(diào)的某某點。這樣把寫作教學和閱讀教學在具體習作中連為一體,用寫作來驗證閱讀,及時鞏固閱讀教學成果,并深化閱讀教學工作,從而讓閱讀教學更有效地指導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