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媛媛
《語文新課標》對于九年制義務教育第四學段的學生“讀”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養(yǎng)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閱讀一般的現(xiàn)代文每分鐘不少于500字?!惫湃嗽疲骸皶x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讀”對于培養(yǎng)語感、理解作品的內(nèi)涵及寫作有著多么重要的意義。
我們的語文課堂,往往讓學生讀得不夠,一篇文章的學習,總少不了老師對課文繁瑣的詞句分析,學生總是被動地圍著老師的提問、講解在轉(zhuǎn),對課文的 “理解”、“體會”也就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應摒棄紛繁復雜的分析,讓學生去讀,反復地讀、多種形式地讀,讓語文課堂教學返璞歸真。那么,在具體的教與學的活動中,如何引導學生“讀”好文本呢?
所謂語感,是指對課文有了接觸而引起的思考和感悟。讀得越精細,感悟就越深。在閱讀教學中,無論是情感體驗,還是個性感悟,都應以讀為中介環(huán)節(jié)?!白x”是“感”的基本前提,無“感”又何以能“悟”呢?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理解,讀中揣摩,讀中品味,讀中有感,讀中有所悟。
語文教學要抓語言,語言教學要抓語感,語感訓練要抓誦讀。朗讀、背誦應該成為增加學生語言積累的重要手段。經(jīng)常進行朗讀訓練,能增強學生對語音的感受能力,增強對語言規(guī)范與否的敏感性和鑒賞力。誦讀具有移情作用,可以誘發(fā)通感,具有培養(yǎng)審美感知和語言感受能力的作用。古人讀書,強調(diào)“口誦心惟”?!罢b”絕不僅僅是用“口”發(fā)音,同時包含了豐富的思維情感活動。學生帶著感情的朗讀,最能激起學生心中的最強音。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是讓學生理解語言、品味語言的過程。因此,朗讀要入情入境,聲情并茂、形象生動、準確到位地表達字里行間的情感因素,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課文中的感情色彩;通過語調(diào)的升降、語氣的輕重、節(jié)奏的緩急以及邏輯停頓等,充分展示語言的情感意蘊,把自己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融合為一體,作品的思路、意境、情感會自然而然的浸潤到學生的內(nèi)心深處,激起他們情感的共鳴,從而使其語感、審美能力等都得到潛移默化的提高。
好的文章三分欣賞七分讀。可要把課文讀美、讀活、讀出情味并非易事,這需要學生細致入微地讀,浮想聯(lián)翩地讀,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就要充分發(fā)揮“讀”的引導作用。特級教師王崧舟說:“當學生讀得印象平淡形象模糊時,老師要引導學生讀得充分細膩;當學生讀不出文本的情味時,老師要點撥學生的思路,激活學生的想象,喚醒學生沉睡的智慧,點燃學生噴涌的激情?!痹诶蠋煹囊龑拢诜磸屠首x、充分品讀課文的基礎上,學生借助想象能從多方面、多種事物、多個角度中欣賞到文章不同的美,同時感受到作者筆端流淌之情。
讀是積累,寫是運用。讀是內(nèi)化的吸收,是內(nèi)因;寫是外化的表達,是外因。內(nèi)因決定外因。所以作文教學不能不重視“讀”,要引導學生把積累的知識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把讀與寫結(jié)合起來。
課堂上,教師要實實在在幫助學生讀順讀懂文字,讀出畫面,讀出感情,從中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在“會讀、愛讀、樂讀”中形成良好的語感。讓學生在一遍遍的朗讀中感悟語言的形象美、意境美、韻律美。讓學生帶著情緒讀,懷著探索的欲望讀。讀出形、讀出意、讀出情、讀出味。讀了還想讀,百讀不厭。在與文本的“零距離”接觸中,喚起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內(nèi)化成自己的個性化語言。在充分地閱讀文本后穿插說、寫的訓練,讓學生把課文的語言內(nèi)化成自己的語言。如,一位老師在教《春》一文后是這樣安排的:
師:《春》一文為什么能夠?qū)懙萌绱松鷦有蜗螅?/p>
生:因為使用了許多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
生:因為使用了一些貼切的詞語,如:鉆、鬧、?!?/p>
師:觀看一段有冬天的畫面,寫一段相關(guān)的文字描述一下這樣的美景。
(學生觀看畫面)
師:(點撥)想象一下,下雪的時候你可以把飛舞的雪花比作什么呢?雪晴了,你會把整個世界比喻成什么?凝著雪的樹枝象什么呢?發(fā)揮你的想象力,好好想一想。同學們可以用哪些比喻表現(xiàn)冬天的景色呢?
(學生寫出相應的句子)
生:大雪覆蓋了周圍的小山,好像一個溫柔的母親在撫慰著自己的兒子。
師:你說得很好,你還可以說:“它們好像對懷中的城市說:‘安心睡吧,這準保暖和?!?/p>
生:透明的冰柱像是由水晶制成,在陽光下閃耀。
師:你還可以說:“這些美麗的冰柱在陽光下仿佛閃耀著不同的色彩,造出了一個奇幻的世界?!?/p>
《春》一文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學習美文的范例,在教學中這位老師以欣賞修辭手法并且能夠運用修辭手法為主,讓學生通過品讀課文,理解各種修辭手法的使用方法,再讓學生進行類似題材的寫作練習,考核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而達到了讀與寫的結(jié)合、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