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曉白
(江蘇省太倉市第一中學)
葉瀾說:“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生命化教育是新課程背景下提出來的一種新的教學理念與教學實踐,是真正充滿活力的人的教育,一切以生命為中心,一切為了生命的發(fā)展,把課堂還給學生,將“主人”地位還給學生。在生命化教育的新課題面前,教師只有不斷提升自我層次和境界,努力具備深厚的專業(yè)素養(yǎng)、高超的教學藝術,良好的親和力,才能真正擔負起教育的重任。
課程資源,也稱教學資源,是課程與教學信息的來源,或者指一切對課程和教學有用的物質和人力。教學離不開資源,自古就有之。吳剛平教授在談到生命化課堂資源時說:“學校應充分發(fā)揮圖書館、實驗室、專用教室及各類教學設施和實踐基地的作用;廣泛利用校外的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工廠、農村、部隊、科研院所等各種社會資源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積極開發(fā)并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边€說,生命化課程資源的外在物化形態(tài)有:課程標準、教材、參考書、練習冊、考試卷、音像資料等;內在生命化形態(tài)包括:師生的經驗、感受、理解、創(chuàng)意、問題、困惑、方式、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等。
網絡是我們采集美術生命化課程資源的主渠道之一,可供的資源包羅萬象,應有盡有,但并非一切資源對教學都是有用的?!按钤诨@里都是菜”,有的“菜”花里胡哨,但并不包含多少真金白銀。盲目、不加選擇地采集、利用資源勞神費力,做的是一種無效的勞動。我們對課程資源的正確態(tài)度是揚棄,是篩選,大力開發(fā)生命化課程資源,堅決摒棄華而不實的東西,還其生活化、科學化的本來面目。
時代在發(fā)展,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學生的視野越來越開闊,機械、沉悶、陳舊、程式化的美術資源已很難激活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成為學習道路上的絆腳石;生動、鮮活、有生命力的、對兒童成長成才有幫助的、與時代同步的生命化課程資源,越來越受到青睞。教師必須面對生活,放眼世界,去發(fā)現(xiàn)和挖掘有生命力的、新的課程資源。
生活中并不缺少資源,缺少的是發(fā)現(xiàn)。我們往往過多地注重顯而易見、眼睛看得見的資源,我們稱之為有形的或顯性的那些資源。大量的無形資源,藏匿較深,并不顯山露水,容易被忽略,需要我們讓其露出“廬山真面目”。五彩繽紛的世界是美術生命化課堂取之不盡的源泉,藝術學科的基本性質是人文性質,她是對各種文化的認識和傳承,也是人文關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教育是從生活中來,從生活中展開。”用生活的經驗參與教育,是學生最為喜歡的方法,也是教育效果的最好方法。生活是一切藝術創(chuàng)作的源泉,盡量讓學生全方位地接觸和了解五光十色的生活,拓展他們的視野,在接受自然美熏陶的同時,使之為創(chuàng)造藝術美打下基礎。如迪斯尼樂園中的游戲項目飛越太空山、海洋公園、探險世界、摩天輪、美國小鎮(zhèn)、煙花表演等,都是既新穎又有趣的資源。生活中會有許多使人難以忘懷的事,如與同學的生日聚會,上學途中看到的車水馬龍,趕集天的農貿市場、休息日放上藍天的風箏,等等,這些生活片斷可以成為學生創(chuàng)作的最佳題材。發(fā)現(xiàn)與挖掘要避免舍近求遠,把視線對準教材,以教材為基準,又不拘泥于教材,或增添或刪節(jié),或變化或更新,加大深度,拓展外延。以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與經驗為參照,向其它學科、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拓展和延伸。
我們還應該嘗試將各種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與嫁接。如在初三《熟悉的旋律》教學導入中,我試圖從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入手,“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庇稍姼?、音樂、舞劍的旋律自然過渡到繪畫的旋律,使學生受到了藝術的通感教育。鄉(xiāng)土文化是中華民族得以繁衍發(fā)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結晶,也是美術生命化課程資源的補充。太倉文化底蘊豐厚,名人甚多。我國現(xiàn)代舞的鼻祖吳曉邦先生多才多藝,既是舞蹈家,又是書畫家、教育家,一生成就顯赫,就是極好的生命化課程資源。可見,生命化課程資源并不是什么純理論、深奧神秘、虛無縹緲的東西,它存在于我們的教材、環(huán)境、內外部教學硬軟件以及教學理念與教學策略之中。
構建生命化教育,教師必須正確發(fā)揮其主導作用、師生之間產生相互作用,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才得以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成長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才會讓教育充滿生命的張力與活力。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也是重要的生命化課程資源。生命化教育把學生作為一個“生命”的整體來看待,不僅要滿足學生認知的需求,還要使學生的技能、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得到長遠發(fā)展,讓師生在彼此的思維碰撞中體驗著生命的涌動與成長。
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美的藝術幾乎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美即生活。理解生活,才能理解美。上《多變的顏色》一時課,我首先引領學生欣賞人們衣服的色彩、住宅的色彩、飲食的色彩等,讓學生走進色彩,溝通與學生進行知識的共享、心靈的碰撞。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服裝色彩、裝潢色彩、飲食色彩各具特色,精彩紛呈,千變萬化。我通過觀察比較,互動討論,讓學生們認識色彩,懂得什么是三元色,什么是間色,從內部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使他們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我還通過圖片的欣賞,讓學生理解色彩的心理體驗,學會通過繪畫方式來表現(xiàn)自己對情感與音樂的認識,紅色象征熱情,藍色象征寧靜;淺藍猶如長笛般悠長,深藍好似大提琴的寬厚等。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生命化教育是個性化的教育,它肯定人的天性,肯定人的獨特性,在每一個人身上尋找最佳突破口。在強調個性的背后,其實就意味著教育需要對人的各不相同的特性的由衷尊重,為每個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fā)展,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
尊重個性就是尊重人的生命,抹殺個性等于在抹殺人的生命。初中學生的美術起點和基礎差別很大,有的學生造型能力差,繪畫作業(yè)往往不盡人意,但動手能力強,富有創(chuàng)意。在設計鐘表、用廢舊材料制作雕塑與家具時,突發(fā)奇思妙想,令人嘆為觀止。在《材料的新生命》教學中,我發(fā)動學生自己動手,大展才藝。他們利用毛線、電線、瓶蓋、紐扣、廢紙與麻繩等材料制作的貓頭鷹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大大超出了我的預料。
事業(yè)正未有窮期。教師對生命化課程資源的思考,以至開發(fā)利用,是一場艱巨的系統(tǒng)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見影,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