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愛軍
俗話說:編筐編籮,重在收口。這句話運用到議論文寫作,即要求文章最后論證部分要有豹尾之力,要展現(xiàn)思維的深刻性、思辨性和縝密性,凸顯優(yōu)良的思維品質和高水平的思辨能力。
然而,反觀目前中學生寫作實際,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在最后論證階段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樣幾個問題:一是虎頭蛇尾,在承題破題時,思維嚴謹,而到最后論證需要給力部分,卻忽視沿襲前部分條分縷析的風格,忽略了最后論證發(fā)力的機會;二是思維疲軟,即便有些學生已經(jīng)注意到最后論證的重要性,但是苦于思維能力和品質有限,最后論證盡顯“強弩之末”式思維疲態(tài);三是架屋疊床,最后的論證與前一部分論證屬于同義反復,缺少思維的掘進和提升;四是以敘代議,部分學生輕論證重印證,直接用舉例說明觀點,敷衍了事;五是空洞俗套,部分學生在最后部分,選擇大而無當?shù)那橐馑滋讈碚撟C,多從“毅力、勇氣、信心、決心”等方面進行論證,有注水論證的嫌疑,易使論證流入宿弊。
議論文最后部分的論證,位居收官,所釋放的能量理應非同一般。為此,在寫作中,我們應指導學生重視最后論證的思維發(fā)力,努力與前文形成螺旋向上之勢,展現(xiàn)文脈的建筑美和邏輯的擴張性。下面,筆者結合部分省份高考優(yōu)秀作文,談談議論文最后論證五種論證方向。
眾所周知,學生在寫作中喜歡邊寫邊想,邊寫邊調整。因此,前面論證部分容易留下論證縫隙。思維不周全、不縝密現(xiàn)象實屬正常。為此,在論證的最后階段,回頭補充論證就是很好思維習慣。回頭補充論證可以讓論證更嚴謹、更具思辨性。
選文一:因而,細心呵護之“細”就極為重要。常常是一個細節(jié)消除彼此的芥蒂,常常一個不經(jīng)意的小舉動引起內心的蕩漾漣漪。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是一點點建立起來的,細心呵護的每一舉動都在為這一工程添磚加瓦。當信任建起,善意就暢通無阻。在和諧關系中感受到的愉悅感,砥礪善心繼續(xù)前行?!都毿暮亲o生命》
小作者在開篇提出中心觀點:細心呵護他人的生命,杜絕小過失造成大傷害,才能收獲信任。緊接著,小作者指出 “細心呵護他人的生命,能夠建立平等的溝通,從而給予直達內心的慰藉”,論證細心呵護他人生命的必要性,藉此,進一步指出“細心呵護他人的生命,努力將傷害的可能減小,不使自己善良的心蒙上愧怍的陰影”論及其意義。行文快至末尾,作者突然“殺出回馬槍”,揪住中心論點中的“細”字做文章。小作者開口之小、文思之密、思維之深,令人嘆服。
下面一段也是屬于“回馬槍”型。但與上文不同的是,下面一段選文的小作者并未對中心論點補充說明,而是對第二個分論點進行補充論證。小作者在提出中心論點后,指出“他們需要痛苦的努力才能獲得些什么,他們是這個世界上真正的主體——平凡者”,即平凡是我們大多數(shù)人生活之常態(tài)。緊接著,也就是選文部分,小作者順勢而下,趕緊對平凡與平庸進行了補充論證,使得中心論點“拒絕平庸”更具針對性和嚴謹性。
選文二:然而,平凡決不是平庸。承認自我平凡的過程,不等價于接納平庸在自身的留宿。恰恰相反,平庸者正是因為拒不承認自己的平凡而在凌亂喧鬧的內心深處迷失了自我,也迷失了人生的方向與寧靜。唯有承認平凡,以最普通的視角安靜地奮斗在這個世界,牢牢把持住真實的自我,而不讓他在過熱的期待和過冷的現(xiàn)實的雙重壓迫下扭曲變形,才可能拒絕平庸最后的親附,讓你變得鼠目寸光。——《拒絕平庸》
作為議論文的三大基本論證結構之一的遞進式,是大家關注最多的論證形式。但是,對最后論證部分,哪些層面是遞進的基點,哪些方向是遞進的出路,這一點鮮有人提及。以選文三四為例,試述之。
選文三:當然,我們更應當看到希望的曙光。如今網(wǎng)絡的發(fā)展,也使得正能量被廣泛地傳播;多少溫暖感人的故事,為我們帶來了黎明的脈息。隨著越來越多人的覺悟,中國正向著文明大國之夢邁著堅定的步伐?!毒芙^“平庸之惡”》
選文四:除了要在施行慈善時注入關懷,又以合適的方式施行之外,施行慈善還必須行之得處。有些人,并不真的需要我們的善意。正因為有人行善不得處,才會有某紅十字會人員的瘋狂炫富,才會有漁夫和蛇的悲劇。將慈善行之得處,不是吝惜我們的善心,而是為了更高效地利用我們有限的慈善資源,去幫助真正需要的人?!洞壬菩栊兄械馈?/p>
以上同屬于遞進式。但其遞進的基點和方向均不相同。選文三指出 “當然,我們更應當看到希望的曙光”,如此號召式的話語,顯然是針對中心論點“拒絕‘平庸之惡’”而言。因為,選文的前面部分文字——第二論證部分,小作者正在總結“所以,我們必須自省,分清善惡,堅持自我”,論證已經(jīng)告一段落。明顯的是,選文三并未按照“堅守自我”的文思往下展開。與之迥異的是,選文四開頭直接闡明與前文段落的關系:“除了要在施行慈善時注入關懷,又以合適的方式施行之外,施行慈善還必須行之得處?!币痪湓捜齻€分句,即三個小論點,同屬怎么辦層面。由此斷定:選段的論證起點肯定是第二個分論點,而并非是中心論點。概言之:最后論證部分的論證起點有兩個:中心論點和分論點。
并且,根據(jù)對優(yōu)秀議論文習作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在遞進式論證結構中,最后論證的思路方向一般有這樣四種:“物—人—社會”式、名言驗證式、由表及里式和柳暗花明式。選文三屬于第一種,選文四屬于第四種。
議論文的基本特點是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的邏輯方式,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來闡明觀點,提出一定的見解和主張,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即在寫作中,揭示本質、探究關鍵、抓住實質內容等等應是議論文寫作追求的終極方向。
選文五:其實,人完全可以與自然一同詩意地棲居,其關鍵在于不互相侵擾,不事征服。古人也尋幽探險,也流連于“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但他們的態(tài)度是如此的虔誠而小心。他們只是竹杖草鞋,手攀足踏,也適可而止。我以為,這樣的探險,才是真正觸摸了自然的心跳,卻不將其驚擾的方式。如此,既將人的環(huán)境詩化,也使萬物自然的環(huán)境留得一份清靜。我們可以自在地欣賞環(huán)境所贈予的天光云影,花柳水月,卻切不可去探求、征辟自然的禁地。古人所謂“天人合一”,我寧愿將其理解為是人在天地之間安詳?shù)貤ⅲ屝纳駮秤斡谑澜?。——《安然相對不驚飛》
選文六:其實,人們對于美的渴求或許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對現(xiàn)實的失望,所以一旦有美被挖掘出來,便會蜂擁而至。但是仔細想來,那些擁有“美”的人只是做了他們該做的。他們沒有成為無情的旁觀者,而是伸出了手給予了別人關愛與力量,人性在他們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體現(xiàn)。而我們又在做些什么,我們又能做些什么?——《吹滅那支蠟燭》
以上兩段選文均為今年江蘇高考優(yōu)秀作文,兩位小作者在文末不約而同地探究事物之本質和關鍵。選文四,小作者在原文中開門見山,直接提出中心論點:對環(huán)境應留下一段敬畏又適當?shù)木嚯x,緊接著論證其必然性。至于中心論點中“適當?shù)木嚯x”究竟為何物?作者在文末論證時指出:適當?shù)木嚯x究其本質應為“天人合一,心神暢游于世界”,直言關鍵,直中靶心。與選文五不同的是,選文六的小作者并未談其觀點本質,而是探究的是深層原因。原文的中心是:人們對美的渴求。小作者在論證,并未遵循“為什么、怎么辦”的論證套路,而是先正反列舉“對美的渴求”的表現(xiàn),然后深入挖掘內在原因:人們對于美的渴求或許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對現(xiàn)實的失望。如此發(fā)力,使得論證拒絕膚淺、走向深刻。
借用“回眸一轉”中的“轉”,特指讓論證思維轉折。所謂思維發(fā)生轉折,即在最后論證階段,其思維走向不再順著上文的思路往前進,而是發(fā)生拐彎:或反向思維,從反面對觀點進行論證;或宕開一筆,然后讓論證思維繼續(xù)前進;或者另辟蹊徑,使得論證具有柳暗花明之效。
選文七:然而也有許多人為了生存,為了追名逐利,為了向上攀爬……出賣尊嚴?,F(xiàn)實生活中有為息事寧人屈辱下跪的,有為金錢觸及道德底線的,更有為一時利益出賣人格的……尊嚴,似乎與我們漸行漸遠。奴顏婢膝,阿諛奉承,丟失尊嚴,喪失人格,就算榮華富貴享之不盡,也不會得到真正的快樂,只會為世人所不恥。文強、許邁永、曾錦春之流為了一己私利,出賣人格,出賣尊嚴,全然忘卻了做人的基本準則。李浩之流,為泄私欲,不惜任意限制、剝奪他人自由和生命,完全喪失為人的底線,丑惡至極。——《神圣的尊嚴》
選文八:我想,社會環(huán)境固然重要,但要想在時代合唱的邊緣有自己獨吟的空地,仍需個人拒絕平庸的選擇。不一味追隨大流,也不刻意觸碰逆鱗,這或許是拒絕平庸的最好態(tài)度?!毒芙^平庸》
選文七屬于逆向思維。根據(jù)選文內容,我們不難推斷出前文論證內容:許多仁人志士視尊嚴為生命,誓死保衛(wèi)自身尊嚴。而選文八屬于宕開一筆,小作者在前文中已經(jīng)論證到:“要想讓更多的人成功地拒絕平庸,還需要社會能夠包容更多的異見”。按理,接下來,作者應順著思路從社會層面繼續(xù)論證。但是,小作者文末突然指出:社會層面的拒絕依然是以個人層面為基礎的,再由此生發(fā),又巧妙回到中心論點上。大開小合,高開低走,首尾圓合,渾然天成。
除此,還有一種轉折的方式,即另辟蹊徑式,在論證層面上,我們還可以從心理學、建筑學、音樂、審美、宗教等方面對前文進行轉折,凸顯論證思路的靈活與多變,體現(xiàn)思維的開闊性與豐厚性,進而使得論證更有力、更全面。
“千古文章立意高”,唯有高屋建瓴,方能氣勢難擋。為此,在議論文寫作中,尤其在最后論證階段,或哲學提升,或超越小我,或發(fā)散思維,努力占領思維制高點,進而開闊論證視野,提升論證高度。
選文九:細節(jié),總是腐朽事物的報喪者、新鮮事物的召喚人。當宗法制度在第一個諸侯國被破壞時,當文字獄興起、抓起第一個書生時,當官僚資本主義壓迫第一個民眾時,當中國國門第一次被外國列強打開縫隙時,這些細小的跡象都預示著某種地覆天翻,而有智慧的中國人會毫不猶豫地見微知著,迎接變化,抓住機遇,從而成為一個時代的先驅者?!兑蝗~知秋》
選文十:“心即理也。”明代的王陽明是這樣解釋心與理的關系。雖有夸張和唯心主義的色彩,但卻能看出人們對于“心”的重要性的認識?!逗闷嫘摹?/p>
選文十一:反觀如今社會,所愿真源于所向、所愛嗎?利欲熏心、銅臭擾人,人們多已忘了為何在這世上;競爭激烈,身不由己,還有誰能不顧他人言語憑內心做出選擇?向往便攀登吧,無畏險阻;愛便追求吧,不需證明。——《所向,所愛,所愿》
前兩則選文均是從哲學角度,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直抵論證高端。選文九利用發(fā)展的原理,指明發(fā)展萌芽狀態(tài)均為細微表現(xiàn),照應中心論點之“細”;選文十則是借助王陽明的“心說”,增強了論證的說服力和穿透力;而選文十一則是從社會歷史的高度,指出“所愛非所愿”的畸形世相,增強論證的針對性與現(xiàn)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