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新民
(山東省濟寧市微山廣播電視臺,山東濟寧 277600)
從電視上看到的時政新聞一般會給人這樣的感覺:隆重、盛大、嚴肅的場面,規(guī)矩繁多,充滿條條框框的報導。人們往往覺得這樣嚴肅的而重要的新聞不好看。而聯系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集時效性、重要性、廣泛性與一身的時政新聞包含了大量的政治信息以及黨和國家的新的方針政策,這又是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的,甚至關系到整個國際社會。這就要求時政新聞報導必須:準確、真實、更加及時。而隨著經濟發(fā)展越來越快,文化產業(yè)也圍繞著經濟飛速發(fā)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當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環(huán)境下,傳統的時政新聞報道逐漸不被大眾所接受和認可,使其原本具有的新聞價值無法實現。這也就表明了,時政新聞報道只有在內容和形式上都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才能順應新聞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
隨著時政新聞向著平民化的方向進行改革轉變,那就一定要壓縮對領導活動進行報道的時間,突出主要精神,拋掉大話、套話。浙江電視臺從05開始就在《浙江新聞聯播》中對領導活動的報道發(fā)面進行了改革,得到了社會各方面的良好評價。它的具體做法是只對人代會、黨代會和省委會等重大活動進行報道。嚴格控制一般活動的報導時間,只對活動的主要內容加以報道。
時政新聞如何能夠更貼近生活更貼近“時尚“,這就對新的技術,新的媒體有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我們可以拋棄原有的讓信息或者模糊的畫面代替會議畫面的做法,利用電視特技圖解數據和要點,包括文字、聲音、圖像等多種數據流的傳播可以用互聯網實現互傳,不再需要記者趕回制作,這樣也就保證了新聞播發(fā)的先機。又例如:在人大會議上剛剛通過的與老百姓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就可以在新聞中插入播出,也可以采取讓主持人與記者雙向交流的方式,這樣做可以大大滿足廣大觀眾的知曉愿望。隨著電視時政新聞改革的方向越來越明確,新聞改革的腳步也在加速行進。這也對時政新聞工作者的自身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從事時政新聞的媒體工作者也應加強自身學習,掌握新的攝影、網頁制作等新技術。在時政報道中吸取其他媒體的長處并靈活的運用到報道中,讓時政新聞更加豐富、好看。
時政新聞節(jié)目由于肩負的使命較為特殊,一直以來都以領導活動和重要會議內容的播報為主,把會議內容放在節(jié)目的最重要位置。此種編排方式顯然能夠強調宣傳作用,但卻忽視了新聞的自身規(guī)律。所以我們提出:時政新聞的報道方式要適當改進。在政策和紀律允許的情況下來把握時政新聞的報道,用關注民生,民意,民情的報道來進行時政新聞報道。文字、畫面都十分規(guī)范的時政新聞具有很強的政治性,記者一般都用某某領導說,某某領導強調,這種下達命令的口氣來報道領導活動。這樣單調、嚴肅的畫面是我們必須改變的狀況,想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在報道方式上取得突破。首先,在時政新聞報道的語言上要做到通俗、親切、口語化,要盡量樸實、不要用咄咄逼人的口氣。如何能使報道更具有親和力和感染力呢,這就需要在報道中多用領導下基層調查研究時與群眾交流的畫面,最大程度的選取一些同期聲。比如某地方電視臺曾經獲得新聞一等獎的報道。講述的是“云娜”臺風過后溫家寶總理到溫州樂清視察災情時的報道。當時溫總理正與相關領導來到村中視察情況,人群中傳出一個小女孩呼喚溫總理的聲音,趕忙把小姑娘拉到自己的身邊后,總理了解到了小姑娘家中后山山體已經開裂的情況,當聽到小姑娘說,一到下雨天,全村都要往外跑是,溫總理說:“你放心,我一定落實!如果我落實不力你找我,找省委書記!一定使你家里安全!好吧!就是通過這樣親切的言語,和這人情味十足的畫面,把溫總理親民愛民的形象已經他與人民群眾血肉相連的親情毫無保留的展現了出來。這也就是說。電視時政報道要想更有生命力,就必須更加貼近群眾生活。當時政新聞真正做到了貼近群眾生活,那么新聞也就有了”看頭“,也更具有過程感,現場感,這樣才能使時政新聞節(jié)目更加有生命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屆的中央領導班子更加重視“以民為本“的思想,這也就需要新聞記者要從眾多的會議、調研、視察活動的圈子中躍出來。在領導活動中挖掘更深度的民生信息,把受老百姓關注的新聞從這些活動所提供的新聞線索中去挖掘出來。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最實用有效的信息,摒棄傳統模式化的宣傳。在近年來的報道中,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的時政新聞已經把鏡頭聚焦到了人民的身上。從原來的會場新聞延伸到了老百姓的生活中去,更加關注基層人民所關心的問題,更加關注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我們不難發(fā)現,如今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
節(jié)目中,領導的談話內容被壓縮了,更多的時間放在了普通基層代表所討論的問題上。更開設了柴靜跑“兩會”,小丫跑“兩會”等個性化專欄,真正聆聽老百姓的心聲,把委員的提案和百姓的生活緊密的連在了一起。這樣就避免了會議新聞畫面的單調,也找到了代表與百姓的關聯點。從新聞報道的內容和形式上發(fā)生變化,這樣做使老百姓從原來的“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也從以前對時政新聞的漠視變成密切關注。
結論:時政新聞的創(chuàng)新工作是一個十分系統的工作,只有各部門多層次的協同合作才能達到創(chuàng)新的根本目的。從根本上打破生硬、刻板、的時政新聞形象。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巴金先生曾經說過的:文學能夠給人光熱和希望,能讓人變得更善良、更純潔,文學應該有能力溫暖這個世界。在我看來,電視時政新聞更應該具有人文關懷的品格。在時政新聞節(jié)目中應該傳遞著對百姓生活狀況的關懷,傳遞著對普通階層人民的尊重和對普通人的尊嚴、個性、價值、生存情況的關愛。使民心與我領導的心緊緊的凝聚在一起,使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在一起,這才是時政新聞所要達到的根本目的。群眾得到鼓勵,看到希望,領導勤政愛民,一心為了百姓,全國上下團結一心,這樣才能使國家向著更美好的和諧社會而大步邁進。電視時政新聞改革的穩(wěn)步推進,是離不開方方面面的關注與支持的。更加應該感謝的是我們生活在一個把民生民情放在首位的國家中,黨和國家時刻把老百姓方向心頭。我們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工作,生活,在時政新聞這塊熱土中揮灑著自己汗水的同時,也得到了豐厚的回報。這也使我們永遠都保持著改革創(chuàng)新的激情。讓時政新聞報道不再古板枯燥,讓時政新聞報道真正的走進老百姓的心里。
[1]王新華,時政新聞的“兼容”與創(chuàng)新初探的若干思考 [J].2005,(04)
[2]胡佳科,時政新聞改革應該堅持的幾條原創(chuàng) [J].2006,(4)
[3]崔世星,主流媒體怎樣改進時政報道,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