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輝
(中共曲阜市委黨校 教研室,山東 曲阜 273100)
“批判”所對應的英文為criticize,源于德文kri-tik。其詞源可追溯至古希臘語krino及其名詞krisis,意為“區(qū)分”、“選擇性評論”、“分隔”并“加以篩選”。在古希臘時期,很早就形成了以批判為中心的哲學活動,這種批判主要是在理性原則的支配下探索思想產(chǎn)品的本質(zhì),通過批判活動揭示某種思想或者理論的合理性或者缺陷,表達批判者對于被批判對象的擁護或反對的態(tài)度,從而確定某種思想或者理論的真正價值。
古希臘哲學的批判精神可以追溯至蘇格拉底,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曾說,蘇格拉底是第一個把哲學從天上拉回到人間的人。蘇格拉底曾批判古希臘自然哲學,他對古希臘自然哲學家阿那克薩戈拉的觀點批判道:“我往下看,發(fā)現(xiàn)這位哲學家完全不用心靈,也不把它當成安排事物的原則,而是求助于氣、以太、水和其它稀奇古怪的東西?!雹偬K格拉底認為,自然界的因果聯(lián)系是無窮無盡的,如果哲學只是去探尋這種因果,就不可能認識事物的最終原因。因此,哲學不能單純的研究自然現(xiàn)象,應當轉(zhuǎn)移研究方向,要從自然轉(zhuǎn)向社會,研究治國的道理和教育理念等問題。同時,蘇格拉底強調(diào)知識的重要性,認為倫理道德要由理性來決定,這種理性主義的態(tài)度,對西方哲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
在蘇格拉底之后,柏拉圖的批判精神繼續(xù)引領著希臘哲學的發(fā)展方向。柏拉圖的理論著作非常豐富,涉及哲學、政治學、倫理學等諸多學科,他對希臘哲學進行了廣泛的批判總結(jié),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思想。在哲學上,柏拉圖哲學的顯著特點在于他提出的“理念論”,柏拉圖早期的理念論深受愛利亞學派和蘇格拉底的影響,并沒有太大突破,但是,在批判精神的指引下,柏拉圖對自己早期的觀點進行了深刻的自我批判并在此基礎上改進了“通種論”,進一步豐富了他的哲學思想。在《柏拉圖對話集》巴門尼德篇中,他借別人之口批評早年的自己道:“蘇格拉底啊,那是因為稱還年輕,哲學還沒有抓牢你?!雹谠谡軐W與政治學及其實踐的關系上,柏拉圖和主流的希臘哲學有著顯著的不同,羅馬時代的諷刺作家琉善這樣形容希臘的哲學家,“他們懶散、好辯、自負、易怒、貪吃、愚蠢、狂妄自大、目空一切,是地上的無益負擔?!坏┯腥藙?nèi)ニ麄兊拿婢吆屠C金的服裝,剩下的就只是可笑的小人物?!雹垭m然希臘哲學家不乏針砭時弊的人物,但像柏拉圖通過批判政治理論并把政治哲學思想進行社會實踐的哲學家卻不多,他親自去敘拉古城實踐其政治哲學思想,雖然失敗了,他本人的下場也非常狼狽,但是通過這種實踐的開始了新的理論批判,成就了他《理想國》這部偉大的著作。
亞里士多德作為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他的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充分的體現(xiàn)他的批判精神和態(tài)度。他對柏拉圖的批判主要集中在柏拉圖的“理念論”方面。亞里士多德從物理學的角度批判了柏拉圖的理念論,認為如果理念的原型是恒定的,其自身是不變不動的,那么,它們何以能解釋個別事物的運動與變化?它們與具體的事物相分離,何以解釋具體事物的性質(zhì)?它們與具體的事物是不同的存在,何以解釋具體事物對它們的依存?如果把事物的理念同具體事物分離開來,僅僅通過“分有”這一概念就很難解釋上述問題。同時,亞里士多德認為,把事物的原型也就是事物的理念同具體事物相分離是一種無用的設定,柏拉圖設立理念的本意是要解釋個別事物的共同本質(zhì)和普遍性,但理念的設定并沒有達到這一目的,非但不能解釋清楚個別和一般的關系,反而把需要解釋的東西擴大了許多。亞里士多德還認為,“理念論”會導致嚴重的邏輯悖論,因為按照柏拉圖的“理念論”,為了解釋兩個概念的相似性需要進入第三個概念統(tǒng)籌這兩個相似的概念,而為了解釋第三個概念和其他事物的相似性還需要引入更多的概念,由此就會陷入無限倒退、循環(huán)無止的狀況。最后,亞里士多德總結(jié)道:“把理念說成原型,其他的東西分有理念型相,那只不過是說空話,帶詩意的比喻而已?!雹芄畔ED哲學在不斷豐富和發(fā)展的過程中,“批判精神”成為其顯著特點并推動著希臘哲學逐步從幼稚走向成熟、從單一走向體系,“批判精神”也作為古希臘文明的四大公理之一被人們推崇至今。
在經(jīng)歷了羅馬和基督教哲學之后,批判精神并沒有隨著哲學的停滯而丟失,從中世紀到近代哲學的發(fā)展歷程中,批判成為人們主觀研究活動及其對客觀世界本質(zhì)性認知活動的主要手段,任何真理的正當性都要經(jīng)過理性的批判方能站住腳跟。同時,批判的概念也逐漸明確、范圍也不斷擴大。17世紀,拜爾在編撰《歷史與批判字典》中對“批判”的概念進行了明確的界定。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進一步確定了批判的方法及所要達成的目標,把批判的應用范圍逐步擴大到宗教和政治領域中。到了18世紀,德國美學家鮑姆嘉通將批判的概念引入了美學理論。同時,在近代哲學認識論轉(zhuǎn)向的過程中,英國哲學家洛克的批判性認知活動對于推動哲學等領域的批判性研究活動,發(fā)揚批判精神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洛克認為,人的觀念來自于人們對客觀世界的感受,感受到外界事物的存在形成人的感覺,因此,就感覺本身而言,它包含了主觀和客觀的因素。洛克認為,感覺的這種雙重特性使的人們在感覺事物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帶著人的感官本身所具有的主觀成分,包括來自人的心靈活動的各種因素,因此,為了保障感覺的客觀性,必須對感覺進行分析和批判。洛克也正是沿著自己所確立的批判原則強調(diào)在分析人的觀念中所包含的客觀對象的性質(zhì)時,要進行批判性的認知活動,以達到認識客觀性的目的。在洛克的影響下,英國哲學家休謨認為,在人的認識和研究過程中,不僅研究對象,而且研究者本身都存在著主觀感情問題,為了保持研究活動的客觀性,必須對主觀因素保持一定的距離,并且在研究過程中要進行反復的分析和批判工作。雖然休謨在認識論中強調(diào)了批判的重要作用,但是,休謨的認識論卻走向了不可知論的盡頭,而此時批判精神將再次發(fā)揮其價值和作用,推動哲學的不斷向前發(fā)展,而這次接過批判精神大旗的,正是將批判精神發(fā)揮到極致的德國哲學家——康德。
康德第一次將“批判”全面的變成為方法、哲學的構(gòu)成因素以及哲學系統(tǒng),并由此創(chuàng)立了“批判主義”的哲學,在經(jīng)驗論與唯理論中間開辟了新的哲學戰(zhàn)場,開創(chuàng)了德國古典哲學新的發(fā)展方向。
康德認為,在人類認知領域,要嚴格區(qū)分認知的不同領域和程度,并明確不同領域內(nèi)的認知能力所包含的各種內(nèi)在因素和應用條件。因此,康德的認知論區(qū)分了先驗的感性論和先驗的悟性論。所謂先驗感性,指的是先驗的內(nèi)直觀和外直觀,即時間和空間;所謂先驗悟性,指的是先驗的悟性純形式,即范疇。在此基礎上,康德希望通過批判活動,明確人的理性認識能力在上述領域內(nèi)所能發(fā)揮的作用,理性認識能力的條件以及其界限。通過這樣一種批判活動,康德一方面限定了認識活動的理性能力,另一方面,又規(guī)定了理性能力的有效范圍。通過這樣的批判活動,一方面避免將人類理性絕對化和普遍化,不再認為人類理性可以無所不在和無所不能的存在于人的生活世界;另一方面,也避免將認知領域中的人類理性簡單化和獨斷化,明確地規(guī)定了感性和悟性在認知活動中的功能及其有效性條件。這樣一來,認知活動一方面為人類認識客觀世界提供了必要的和一定限度的真理知識,另一方面,也顯示了其有限性和條件性。正是通過批判活動,康德才明確宣布,在認知活動范圍內(nèi),理性的任何一種活動,一旦脫離其實現(xiàn)的條件,一方面可能導致認知本身的失敗,另一方面也使理性盲目的脫離認知的范圍,而又將其盲目活動的結(jié)果誤斷為真理。由此可見,康德在認知論范圍內(nèi)對于理性的批判,是從正面和反面兩方面進行的。正面的批判明確地限定了理性在認知范圍內(nèi)的具體表現(xiàn)、使用條件及其有效限度;反面的批判限定了理性活動,明確了理性超出經(jīng)驗,而論及超驗問題時所可能出現(xiàn)的悖論。
康德的批判是全面的。因此,他在批判了理性的認知能力及其條件以后,又在社會行動和人類倫理問題的范圍內(nèi)探討理性的能力及其限度。在探討社會行動和人類倫理問題時,康德充分考慮到人的“自由意志”的極端重要性。人是唯一具有“自由意志”的生命體。人的自由意志必須受到尊重。問題在于:自由意志同理性保持什么樣的關系?自由意志同理性是否可以保持協(xié)調(diào)關系?康德認為,充分尊重個人的自由意志,又保障理性對于每個人行動過程的普遍指導作用,這正是人性的最高表現(xiàn)。在這里,重要的問題是要發(fā)現(xiàn):普遍的人類理性,究竟采取社么樣的具體原則,使得每個個體高度自由所決定的任何行動,同時又應該符合社會其他個體的普遍利益。正是在這里,康德發(fā)現(xiàn)了人類實踐理性的特殊行動原則,即:“僅僅以你會愿意,同時又可以變成普遍法則的那種原則去行動?!睋Q句話說,對于人來說,由他個人的自由意志所決定的任何行動,必須同時也自愿和自覺地對于社會其他成員承擔責任。康德把這種人類行動的理性原則,稱為“絕對命令”?!敖^對命令”的意思,當然是指所有的個人都必須無條件的和絕對的服從。但是,由于每個人都具有一種實踐理性,上述“無條件的和絕對的服從”又是完全符合理性本身,因而也是具有實踐理性的人自然可以接受和進行的。為什么具有實踐理性的人自然可以接受和進行上述“絕對命令”?在康德看來,從根本上說,這是人性的最高本質(zhì)所決定的。人所具備的理性,使人遵循理性的原則;不僅如此,在人類行動和生活的不同領域內(nèi),具有理性的人同樣自然地能夠依據(jù)其所固有的不同類型的理性,在不同理性有效管轄的不同領域內(nèi),遵循不同的理性原則??档碌呐谢顒樱@然始終圍繞著理性的原則,同時又始終考察理性本身的不同表現(xiàn)及其在不同領域的條件性。
在考察人類行動領域以后,康德進一步探討了具有品位判斷的審美活動中的理性原則。他認為,有關“美”以及由“美”所引起的各種興趣和愛好,表明在我們?nèi)诵灾写嬖谀撤N超出“利益”,同時又尋求普遍性標準的能力。這就是康德所說的一種判斷力。通過這種判斷力,所有的人在面對審美對象的時候,可以產(chǎn)生各種可以溝通和表達的情趣,但這些情趣又屬于同“概念”相區(qū)別的某種“表象”或“再現(xiàn)”。同樣的,康德認為,在審美領域中,指導著人類追求超出利益,同時又尋求普遍標準的審美活動的基本原則,仍然是理性本身,只是人類理性已經(jīng)提升到高度自由的和“無目的的合目的性”的程度。因此,康德對進行審美活動的“判斷力”的上述批判,包含著對人的尊嚴的最高肯定??档聡@著理性,同時又遵循著理性所進行的批判活動,一直延伸到人類生活的所有其他領域,其中包括認知、倫理和美學審美活動以外的政治和宗教等領域。在康德之后,德國古典哲學繼續(xù)沿著康德批判哲學的道路繼續(xù)前進,費希特、謝林和黑格爾等人都從全新的視角在批判康德哲學的基礎上,開展了全新的批判活動,進一步彌補了康德哲學的不足。但是,由于自身的歷史局限性和時代條件的限制,他們并沒有完全消除康德批判哲學的缺陷和不足,反而陷入了唯心主義的龐大體系,大大限制了德國古典哲學的批判的革命本性,而繼續(xù)推動德國古典哲學不斷發(fā)展的重任歷史地落到了馬克思的肩上。
馬克思繼承了德國古典哲學的批判傳統(tǒng),以此為思想武器,把哲學建立在了實踐的物質(zhì)基礎上,使哲學發(fā)生了革命性的變革。在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馬克思的哲學思想體現(xiàn)了高度的革命批判本性,是對德國古典哲學批判精神的揚棄與發(fā)展。
1、馬克思通過理論的批判不斷發(fā)展和豐富了哲學思想體系。理論的批判是馬克思批判活動的切入點,馬克思首先對宗教進行了深刻的批判,通過分析宗教的起源、發(fā)展脈絡和作用闡明了其自身的宗教觀。在馬克思看來,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只有深刻認識了宗教的本質(zhì),才能為其他理論批判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此基礎上,馬克思深刻地批判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體系,雖然黑格爾哲學對馬克思有著莫大的影響,這在其早期著作中有著非常明顯的表現(xiàn),其“異化”概念就是直接取自黑格爾,但是,馬克思批判了其唯心主義哲學體系,把辯證法從黑格爾思辨唯心主義的體系中解放出來,賦予其堅實的實踐基礎,釋放了辯證法的革命力量,使辯證法成為理論批判的重要工具。在此以后,馬克思以唯物主義辯證法為武器,深刻地批判了德國古典哲學中的自我意識的抽象運動、主觀唯心主義和無政府主義以及舊唯物主義,不斷揭示其局限性,從而一步一步地建構(gòu)起了實踐唯物主義的大廈。
2、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的實踐本性。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馬克思在批判舊哲學的過程中明確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xiàn)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感性人的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⑤。很顯然,馬克思通過批判舊哲學,把唯物主義建立在了實踐的基礎之上,從而實現(xiàn)了哲學上的變革,同時,馬克思認為,理論的批判必須與實踐相結(jié)合,“物質(zhì)的力量只能用物質(zhì)的力量來摧毀”⑥,只有通過實踐的批判,理論的批判才有價值和意義,可以說,實踐的批判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精神的起點和終點,實踐作為人類的基本存在方式,通過不斷的否定外部自然界將自然轉(zhuǎn)化為人化自然,從而使自然界面向人類生成社會的各種生活必需品,同時人類社會又通過不斷的自我否定為社會的發(fā)展開辟道路,從而實現(xiàn)螺旋式上升的進步過程,“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xiàn)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和改變事物的現(xiàn)狀?!雹咭虼耍挥型ㄟ^實踐,通過不斷的批判和否定,人才能夠把自己的需要同自然的存在和實踐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使客觀的自然界打上人類社會的烙印。
3、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自我批判。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一個封閉的體系,而是以實踐為基礎的面向未來的開放發(fā)展過程,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斷豐富和發(fā)展的過程中,批判精神始終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馬克思首先批判了自己的浪漫主義和主觀主義思想,在思想上完成了從康德哲學向青年黑格爾派的轉(zhuǎn)變,隨著理論研究的逐步深化和社會實踐的不斷展開,通過自身的實踐感悟,馬克思又深刻地批判了自身的唯心主義和人本主義傾向,把黑格爾的辯證法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有機結(jié)合起來,創(chuàng)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同時,在馬克思那里,哲學不是教條的體系,而是一種方法論,是需要隨著實踐的不斷發(fā)展進行自我批判和自我否定的過程。這種自我批判精神不斷推動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自我更新和自我發(fā)展;這種徹底的批判精神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革命本性的內(nèi)在動力,隨著時代的進步,馬克思主義哲學也隨著實踐的變化而不斷進步,在不斷豐富內(nèi)涵的過程中自我揚棄、自我發(fā)展,使自身的發(fā)展永遠符合實踐的需要,始終保持著與時代的同步。
1、批判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顯著特點。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chuàng)立來看,對前人思想的批判是創(chuàng)立新哲學的起點,沒有對康德哲學的揚棄就不會有思想的進步,沒有對黑格爾哲學唯心主義體系和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否定,就不會有實踐唯物主義的建立。因此,馬克思后來說到:“我們決定共同闡明我們的見解與德國哲學的意識形態(tài)的見解的對立,實際上是把我們從前的哲學信仰清算一下。這個心愿是以批判黑格爾以后的哲學的形式來實現(xiàn)的。”⑧批判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批判的主線貫穿于其著作的全部?!逗诟駹柗ㄕ軐W批判》在哲學的高度把自身同黑格爾哲學區(qū)分開來,還有批判青年黑格爾派的著作《神圣家族》、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徹底同黑格爾哲學和費爾巴哈哲學區(qū)分開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都從不同的角度對以往的舊哲學進行了深刻的批判。
2、中國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困惑與批判精神的缺失。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而言,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地域都根據(jù)實踐的需要不斷完善和發(fā)展,而促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斷向前發(fā)展的正是其高揚的批判精神,如果失去了批判精神,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會失去創(chuàng)新的活力,因此,在當前社會條件下,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出現(xiàn)困惑、停滯與徘徊,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忽視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批判本性,馬克思主義哲學成為一種解釋的工具和合理性論證的教科書,從而使馬克思主義哲學應有的批判之義被壓制。因此,要促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進一步發(fā)展,不僅要從實踐中汲取營養(yǎng),更要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批判精神中找到新的動力,如果我們今天能夠從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中受到激勵,那么,“馬克思主義的批判就仍然能夠結(jié)出碩果”⑨。
注釋:
①②《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卷),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63、94頁。
③王永江譯:《琉善哲學文集》,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20-21頁
④(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形而上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頁。
⑤《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選讀》,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頁。
⑥⑦⑧《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75、34頁。
⑨德里達著:《馬克思的幽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