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雄文
1950年對粟裕而言,的確有些流年不利。
先是攻臺作戰(zhàn)半路上殺出個“程咬金”,山姆大叔在臺灣海峽橫插一杠,使他一年365天的準備之功,瞬間毀于一旦。隨后,毛澤東將他調(diào)往東北,還把攻臺的戰(zhàn)略預備隊13兵團、全軍機動力量19兵團以及他的老部隊9兵團組成東北邊防軍(計劃轄11個軍約70萬人,與粟裕12個軍的攻臺部隊差別不大),繼續(xù)讓他統(tǒng)領,還給他配備了東北野戰(zhàn)軍林彪的副司令員蕭勁光、總政治部主任羅榮桓的副主任蕭華做副手,準備出兵朝鮮和老美大干一場。
不想,多年的戰(zhàn)傷卻早不發(fā)晚不發(fā),偏偏這時候出來湊熱鬧,特別是頭顱里的3塊殘碎彈片,弄得他頭痛難忍,左右環(huán)視都困難,吃飯還得把飯菜擺在正面一條直線上。毛澤東無奈,只得走馬換將,讓兩個“候補隊員”上場,先是林彪,這又是一根“病秧子”,最后只好讓彭德懷去了。
以粟裕大兵團作戰(zhàn)的超一流表現(xiàn),毛澤東攻臺作戰(zhàn)、抗美援朝都將其作為首選,當然是深思熟慮后的謹慎之舉。而粟裕也只要左右成功一個,他的功勛在軍事統(tǒng)帥里,則幾乎可稱“國士無雙”。
不過,即便沒有這兩仗,他的赫赫戰(zhàn)功與軍界地位也早已躋身統(tǒng)帥人物行列了。
麾下戰(zhàn)將如云
粟裕作為一個方面軍的統(tǒng)帥,1955年授銜之前,曾直接指揮或毛澤東計劃令其指揮過3個大將和26員上將。
第一個大將是陳賡。1947年12月,粟裕奉毛澤東“由粟親率(華野部隊)南下與陳(賡)謝(富治)會合,并歸粟統(tǒng)一指揮,沿平漢向南直迫武漢”的電令,指揮陳賡打過平漢路戰(zhàn)役。1948年1月,毛澤東又多次明示粟裕,令其指揮陳賡兵團作戰(zhàn):“粟裕及陳謝兩軍統(tǒng)一由粟指揮,由現(xiàn)地向豫鄂陜邊行動?!币驗殛愘s兵團屬于劉鄧的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建制,與華野是兄弟部隊,而且陳賡資格比粟裕老,南昌起義就是營長,粟裕不過是警衛(wèi)班長,因此毛澤東特意交代粟裕:“陳謝及十縱、十二縱受你們指揮,你們應當放膽指揮?!?954年10月,粟裕被任命為總參謀長,陳賡也做了副總參謀長,又成為粟裕的副手,在其直接領導下工作。
第二位大將是張云逸。這是一個比許多元帥資格還老的“元老”級人物,曾做過兩年的新四軍代軍長,是粟裕的老上級。直到解放戰(zhàn)爭快結束的時候,粟裕才在指揮體系與職務上超過他。當然,如果粟裕1948年5月不謙讓陳毅,擔任了華東野戰(zhàn)軍司令員兼政委,那么這種超越就可提前一年。1949年6月,華東軍區(qū)與第三野戰(zhàn)軍機關合并后,粟裕是華東局分管軍事的常委、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主持華東軍區(qū)及三野總部工作的副司令員、三野前委書記。張云逸為華東軍區(qū)及三野副司令員兼山東軍區(qū)司令員,實際負責山東軍區(qū)工作,成為粟裕事實上的下級。
第三員大將是蕭勁光。這位林彪東北野戰(zhàn)軍里的副手,紅軍時期也是粟裕的上級,在1950年6月以海軍司令員的身份配屬粟裕指揮,準備攻臺。攻臺計劃取消后,他又被毛澤東特意安排為東北邊防軍副司令員,準備協(xié)助粟??姑涝?。
粟裕指揮過的上將,華東野戰(zhàn)軍里就有王建安、葉飛、許世友、陳士榘、鐘期光、唐亮、宋時輪、韋國清、張愛萍、傅秋濤、宋任窮等人。這些令國民黨軍聞風喪膽的將領,除張愛萍、宋任窮時間較短外,其余均長期在粟裕麾下南征北戰(zhàn)。
1947年12月至次年1月,粟裕又一度指揮過中原野戰(zhàn)軍將領蘇振華、謝富治、楊勇、王宏坤。1950年7月,東北邊防軍成立時,蕭華、李聚奎、鄧華、賴傳珠、洪學智、韓先楚等原林彪麾下的戰(zhàn)將,均被毛澤東安排為粟裕的部將,有幾位后來做了副總參謀長,直接歸總參謀長粟裕統(tǒng)領。1954年總參謀部時期,歸粟裕統(tǒng)領的副總參謀長還有西北野戰(zhàn)軍彭德懷麾下的戰(zhàn)將張宗遜、彭紹輝、王震、華北軍區(qū)聶榮臻的戰(zhàn)將楊成武以及紅色“特務”頭子李克農(nóng)等人。
以上將領共29人,占正式授銜的9名大將、57名上將的44%。
粟裕統(tǒng)領的大將、上將如此之眾,中將級別及其以下的將領則更不消說。他統(tǒng)率的三野最強盛時有80萬之眾,兵多將廣,僅次于林彪的四野,中將級別的將領原本就“人多勢眾”。
“粟總”之稱
解放軍總部以及各個方面軍里,有8位統(tǒng)帥級人物常常被部下或同仁稱為“某老總”或“某總”,并一直沿用至建國后,成為比他們的職務或軍銜更令世人景仰的稱號。他們是:朱德、賀龍、徐向前、彭德懷、林彪、陳毅、聶榮臻、粟裕。
在方面軍級的軍事主官中,只有中原野戰(zhàn)軍司令員劉伯承是例外,未被稱為“劉老總”。原因是他出于謙遜,不允許部下稱“劉老總”,大家也就習慣于稱“劉司令員”了。因此建國后,與羅榮桓被稱為“羅帥”、葉劍英被稱為“葉帥”一樣,劉伯承常常只被尊稱為“劉帥”。粟裕與林彪因為最年輕,統(tǒng)率千軍萬馬時屬“少壯派”,很少有人稱之為“粟老總”及“林老總”。
張震回憶說:“我到(總參)作戰(zhàn)部時,在總參工作的首長只有聶榮臻和粟裕兩位。我還是按照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習慣,分別稱他們?yōu)槁櫩偂⑺诳??!睆堈鹗撬谠5睦喜肯拢Q呼“粟總”不奇怪,有元帥軍銜的葉劍英,出于對粟裕打仗本領的欽佩,在1958年9月歡迎被“貶”到軍事科學院當自己副手的粟裕時,竟也不叫粟裕同志或粟副院長,而是叫“粟總”。
“文革”中,江青處處飛揚跋扈,對許多元帥頤指氣使,大不敬是家常便飯,但對解放戰(zhàn)爭中常給毛澤東和自己帶來驚喜的粟裕,一點也不敢小視,常常以“粟總”稱呼他。
1984年2月粟裕辭世后,老部下王必成得悉,嘆息說:“粟總是被浪費的人才!”
顯然,“某老總”或“某總”這一稱呼,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他們在軍中的統(tǒng)帥地位,與后來的元帥地位是相當?shù)?,只是粟裕因為又一次謙讓,失卻了元帥這一軍銜而已。也正因為此,僅為大將銜的粟裕,在和平年代漸漸被淡忘了“粟總”的稱呼。加上1958年挨整,平反又最晚,囿于宣傳力度與級別的緣故,與其他7位“老總”逐漸拉開了距離,成為方面軍統(tǒng)帥人物里的畸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