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呼和浩特市第二十六中學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中國的封建社會以宗法制度作為統(tǒng)治者進行封建統(tǒng)治的主要手段,在整個封建社會都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封建宗法制是宗族內部以血緣關系為基礎,標榜尊崇共同的祖先,區(qū)分尊卑長幼,規(guī)定繼承秩序,確定宗族成員不同的權利和義務的法則。在宗法制度下,封建倫理制度、法律制度、家訓族規(guī)在婚姻關系中都要求女子“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這使男權在家庭中具有絕對權威,女子要絕對服從其統(tǒng)治。宗法制主導下的封建倫理道德將女子貶到了不再有個體獨立存在和個體獨立人格的位置上,完全成為男權的附屬品,按此要求所教化出來的女性,必是卑弱的屈從于男權的。而女性的卑弱屈從,正是整個封建社會文化對女性角色的最終價值定位。
本文試圖分析明清時期女性在家族中的位置、彼此不同的關系,以明確明清時期女性(主要是作為代表的妻和妾)在婚姻關系中的地位,做出一些有益的思考。
明清時期娶妻堅持“六禮”,不僅使婚姻具有法律效力,保證了夫妻的婚配關系,而且體現(xiàn)了無媒不婚,以禮聯(lián)姻,婚姻與家族關系相結合的原則。六禮在法律上認可了妻在家庭中的地位,使妻能夠隨著丈夫的身份獲得親屬身份,所以當時妻的選擇相當慎重,仕宦舊族尤為突出。
重視門第是明清時期婚姻習俗的突出特點,也是當時擇妻最重要的標準,發(fā)生婚姻關系的男女雙方家庭在經濟能力、社會地位、擁有權力及文化素養(yǎng)等方面應基本相當和對等,否則,兩家即沒有聯(lián)姻的前提和基礎。明清兩代法律規(guī)定:凡男女訂婚之初,男女雙方如一方為“庶出、過房、乞養(yǎng)”者,必須明白通報對方,不得隱瞞,雙方自愿為婚,寫訂婚書,以禮嫁娶。這些規(guī)定,使男女雙方互通情報,便于選擇門當戶對之人成婚,從而有利于門戶婚的實現(xiàn)。清代有一種滿漢禮俗叫做“過門帖兒”,其做法是用一張紅紙,寫上籍貫、三代(曾祖、祖父、父親,有什么功名或做什么買賣)、現(xiàn)住處等,裝在一個紅封套里套好,再貼上一個紅紙簽,寫上一個“喜”字,寫上婚姻當事人的名字、年齡、有什么功名等,男女兩家通過媒人把寫好的帖子互相交換,由此來決定能否婚姻。
明清時期娶妻之所以重視門第,就是因為妻是另外一個家族的代表,門第觀是封建等級制度在婚姻觀念上的反映,是封建王公貴族維護自己政治地位的工具之一。門第觀既有政治性又有經濟性,兩性婚姻關系的締結是兩個家族的結合,也是為進一步鞏固家族之間的政治經濟同盟關系,借婚姻來擴大家族勢力。
封建社會婚嫁“六禮”的禮俗表明其婚姻關系受到法律保護。而宗法制使女性處于從屬地位,所以夫與妻之間是主從關系。明清律有以下規(guī)定:1.妻有一定程度的財產支配權,主要為嫁妝,但沒有財產所有權和繼承權。夫妻財產本該共有,但卻將妻排除在外,使得妻的經濟不能獨立,一定要依附于夫,在財產權上體現(xiàn)了夫妻的主從關系。2.妻要為夫服喪,但是夫可以不為妻服喪。在喪禮上表現(xiàn)了夫尊妻卑的地位。3.夫有罪,妻坐從;妻有罪,只坐其身。表明妻是夫的附屬物,沒有獨立人格,在量刑上體現(xiàn)夫妻的主從關系。4.妻要對夫守節(jié),從一而終,禁止夫死再嫁,但是妻死后,夫可再娶。這種對女性單方面的貞節(jié)要求,不僅表明了妻的人格附屬于夫,而且在兩性關系中深刻地體現(xiàn)了夫尊妻卑的不平等地位。5.離婚要遵從“七出”。即凡妻涉及“七出”中的任何一條,夫都有權在不征求妻意見的情況下將妻趕出家門。雖然“三不去”對出妻作了限制性規(guī)定,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妻的權利,但在實際情況中,若犯惡疾、犯奸,“三不去”的限制往往無效。這不僅是對女性離婚權的剝奪,而且是對女性人格的侮辱。明清時期的宗法制度使夫妻關系中呈現(xiàn)出的夫尊妻卑成為一種常態(tài)。
妻與夫是法律上的婚配關系,妻是子女法律上的母親,在卑幼的子女面前有較高的地位,可以行使有限的家長權。首先,妻有教育子女的權利。其次,妻對子女具有主婚權。第三,妻有代行未成年子女(有時甚至是成年子女)財產管理權的權利。但是,妻在家庭中行使的家長權是代行夫權,有限的,如丈夫已死并兒子成年,重大事情還要與子商議。
在明清時期的婚姻關系中,相對于夫,妻處于從屬地位,沒有獨立的人格,但作為封建家長的角色,對子女可以行使一定的權利,所以,當時以妻的身份出現(xiàn)的女性,雖然地位卑微,但還沒有淪落到卑賤的位置。
明清時期,婚姻關系中還存在另一身份的女性——妾。明清時期,妾分為三等。等級最高的妾是“二房”,相當于“小妻”、“側室”或“偏房”,稱呼為“二房奶奶”或“新奶奶”。等級最低的妾是“姑娘”,又稱“屋里人”或“房里人”,即“通房丫頭”,屬于奴婢。姨娘,本屬通房丫頭,只是輩分較高,資歷較深,在禮儀上與一般通房丫頭略有差別,如稱呼一般通房丫頭為“姑娘”,而對她們稱“姨娘”;晚輩主子對她們也要有起身讓座之禮。除了這點禮儀性差別外,姨娘與通房丫頭并無本質不同。
妾都是非正式聘娶,古人云:“聘則為妻,奔則為妾”。明清時期,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納妾有一定的禮節(jié)。而且這些禮節(jié)大多與妻有一定關系。首先,納妾要取得妻的同意;其次,納妾時,只用一乘青衣轎將妾抬來家中;再次,妾來到男家,先行拜見妻儀式。妾下轎后應赤腳穿起紅木屐,向廳堂上的妻下跪磕頭,表示自己愿為奴婢。按照風俗,妻可以和顏悅色,先賜一個名字給妾,叫“改名”,后將一支銀制“花管”插到妾的頭上,意為管著妾,最后說些希望妾如何的話,便結束了拜見妻的儀式。但是,也存在著妻在賜名和插花管后可以教訓妾的風俗。妾在被妻教訓時要默不作聲,等妻教訓結束后才能起來拜丈夫、公婆及男家其他親屬。這時男家親友不賀喜,妾也不拜祖宗。
總之,妾的迎娶程序十分簡單,不存在法律效力,在迎娶過程中并無兩家族結合的重要政治意義。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妾是被當作貨品贈與或買賣,可以直接通過長輩許人即可成為妾,根本沒有獨立的人格尊嚴,更沒有自主的意愿。所以,妾的地位低下也是理所當然的。
《白虎通》云:“妾者,接也,以時接見也?!辨c夫的這種“以時接見”的方式表明妾與夫并不是一種婚姻關系,妾和男主人之間只是多了一層被合法化了的性奴役關系,她與男主人之間仍保持了嚴格的主奴之分,仍要服侍男主人的生活起居。妾與夫的這種主奴關系使得妾與夫之間更為不平等。夫可以隨意處置妾,可以隨意打罵或買賣、遣逐,甚至殺妾。對于此,《清律》也只是“杖一百,徒三年。”但如果妾打罵夫,則處罰得比妻打罵夫嚴得多,“罵夫,杖八十?!比绻蚍?,“不問有傷無傷,俱徒一年或一年半?!笨梢?,妾在夫面前是如此的低賤,根本沒有什么權利和尊嚴可言。
明清時期的法律不承認妾與夫之間的婚姻關系,所以,在法律上妾與子女不發(fā)生血親關系,也不具備母親應有的權利。妾在家中沒有地位,與子女之間也沒有親屬的稱謂。妾所生的子女必須認妻為“嫡母”,稱其“母親或太太”,妾只能為“庶母”。子女對妾以姨娘呼之,而妾也只能向仆人一樣稱呼他們?yōu)樯贍?、小姐,只有親生子女才能直呼其名。妾與子女之間雖為母子關系,但根據(jù)宗法制度,子女隨丈夫獲得了主人的地位,而妾是奴婢身份,因此,妾與子女的關系是主奴關系。既然妾與子女之間是主奴關系,在禮法森嚴的封建家庭中,自然妾也沒有教育子女的權利,主奴之間的等級不可逾越,即使親生母子也不例外。
由于嫡庶之分甚嚴,親生的子女也恪守封建禮教,所以妾與親生子女間產生了畸形的母子關系,子女為了消解庶出的負面影響,對待親生母親也以主人自居,不合理的封建禮法制度使母子之間形同陌路,這不僅反映了明清時期反人性的社會倫理觀,使得原本應該正常的人倫關系打上了封建禮教的烙印,而且體現(xiàn)了明清時期妾婦階層卑微而可憐的命運。
總之,明清時期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下,妾在婚姻關系中沒有任何法律保護,完全依賴于男性而存在,不僅是夫的奴婢,在家庭所有成員關系當中也是處于最底層、最弱勢的位置,作為妾的身份出現(xiàn)的女性,在明清時期的婚姻關系中,毫無地位和人格可言。
從迎娶程序上來看,娶妻堅持“六禮”,講究門第,明媒正娶,而納妾則只是通過買賣或長輩許人,妾的地位在正妻之下,妾與妻是主奴關系。只是姨娘輩分較高,有丫鬟伺候。而通房丫頭不僅要服侍夫,也要服侍妻的生活起居。
妻與妾身份的不同決定了妻與妾地位的不同。妻是另一個家族的代表,妾只代表個人。妻因其娘家權勢,嫁到夫家后具有一定的尊嚴和權利,而妾一般都是平民出身,代表的僅是個人,妾作為奴婢只能承擔義務,沒有資格擁有尊嚴和權利。妾對妻態(tài)度要極和順,如妾犯妻則與妾毆罵夫主同罪。在宗法制社會里,妻可以事宗廟,妾卻不能,死后也不被祭,有子的妾可以別祭,但不能入廟。從漢中期以后夫妻實行和葬,而妾不能享受。妻作為正室,得到法律和家庭的認可,擁有一定的地位,而妾在家族中并不能算是正式成員,其親屬也不能列入夫家的姻親之內。同時,妻可以支配和使用家庭財產,而妾不可以,這些都體現(xiàn)了妻的身份較妾尊貴,妻妾地位懸殊。
綜上所述,明清時期女性在婚姻關系中的地位卑微、低下,女性不僅沒有自主的權利,而且沒有獨立的人格和尊嚴,這是由當時的宗法制度與落后的社會制度所造成的,也是封建禮教教化的結果。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法律制度的健全,父子、母子、夫妻的權利和義務關系有了進一步的改變。當代社會不再強調男權的絕對權威,但是幾千年來留下的封建糟粕不會輕易根除。雖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及文化層面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兩性關系也相應發(fā)生了改變,甚至在當代出現(xiàn)了“圍裙丈夫”、“妻管嚴”等現(xiàn)象,但當代婚姻關系中男女家庭地位不平等的現(xiàn)象仍舊存在。因此,要進一步提高當代中國女性在婚姻關系中的地位,不僅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與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也需要國家各項制度的保障與法律的保護,更需要女性自主意識的不斷提高。在中國,要實現(xiàn)女性解放,女性地位的提高,達到真正的兩性平等,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