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誼 溫超 吳迪
(肇慶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 廣東肇慶 526020)
依據2003年團中央、教育部、全國學聯(lián)聯(lián)合提出在全國部分高校試點開展“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教學方針指示[1],針對目前我校的體育課現(xiàn)狀,我們認為引入素質拓展十分必要,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通力合作的精神和社會適應能力;另一方面這是對傳統(tǒng)體育課程內容和形式的改革和擴充,是教育創(chuàng)新理念的延伸,對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動素質教育具有實質作用。
我校體育課程教學內容陳舊,課程設置無差異,內容單調。在引用中、小學體育教學的基礎上進行動作和技能的重復強化,停留在田徑、球類、武術等傳統(tǒng)項目上,給學生自主選擇的機會少,加上教學內容以競技項目為重心,一方面學生對以傳授技術為目的的教學模式不感興趣;另一方面枯燥而高強度的教學模式會對他們的身心造成沉重的負擔,因此學生普遍出現(xiàn)厭學情緒。
課程設置理念跟不上現(xiàn)代高職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需求,與企業(yè)人才需求不一致,缺乏對學生的三觀和情商的培養(yǎng),致使體育教學在促進學生健康和非技術能力方面的教育未能起到積極作用。
教學手法未及時改革,未能滿足現(xiàn)在社會對高職人才的需求目標。僅強調教學中體育教師的主導地位,教學中仍沿用傳統(tǒng)的“老師講解示范,學生重復練習”的舊模式,而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制約了體育教學方法的探索創(chuàng)新,更限制了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妨礙了學生個性的健康發(fā)展,導致學生在心理素質、道德品質、綜合能力等方面體會不深,學習不全面。
目前我校學生多為90后獨生子女,心理抗挫能力差,目標性較差,缺乏團隊意識。其中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進一步說明。(1)心理素質方面:心理調節(jié)能力、情緒調節(jié)較差。(2)體質方面:抗外力較差、協(xié)調性差。(3)綜合素質方面:自我悟導能力、自學能力、人際交際能力、環(huán)境適應和團隊合作意識差。而素質拓展教學的引入對解決這些問題起到積極作用。
素質拓展是一種行為上行之有效的實踐體驗式學習,注重個人與團隊的關系,重視個體與個體之外的協(xié)調性發(fā)展。它通過個體駕馭于團隊的親身體驗作為起點,以成長作為目標,通過不斷的逐步加深的探索,把每一個體驗內化為質變的思維信息,從而達到“歷練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煉團隊”的目的。素質拓展這種因勢利導的行為教育,是通過借助我國現(xiàn)代教育理論和實踐相關學科成果,針對學生個性特征、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的主流文化制定出一種具有與時俱進的課程模式。它通過專門設計具有針對性和激發(fā)性的課程,利用各種典型道具、場景、實例和活動方式,磨練跨越困難的毅力,增強團隊通力合作意識。在我校體育課中融人素質拓展教學模式,不僅擴充了體育教學的內容,又達到實現(xiàn)素質教育的目的,是高職高專體育教育課改行的有效方法。
素質拓展項目類型、訓練形式多樣,特定項目需要繁瑣的器械,但一些地面項目可以不用器械。比如“十指緊扣”、“墻頭草”、“合渡硫酸河”等地面項目,就不需要專業(yè)器材和專門場地,而且以此作為課程的一部分既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主動性,又能夠有意識地令學生達到鍛煉身體,提高心理抗擾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特別是把它們作為熱身項目進行,可以替代傳統(tǒng)的熱身模式,提高學生的參與熱度。我校體育課上傳統(tǒng)的熱身活動千篇一律、乏味、無趣味感,學生普遍積極性不高,很難達成教學設計效果。通過調查,以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內容施教,一個學期結課后,同一行政班的同學之間互不認識的占60%以上。以素質拓展項目作為熱身內容,則能為學生創(chuàng)造溝通合作的機會,這正是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教法;此模式的熱身活動可以讓學生在體育課上既能體現(xiàn)合作,又能呈現(xiàn)競爭的平臺,充滿樂趣,又鍛煉身體;使學生在教學中懂得運用團隊合作達成互贏互利的道理。教師通過利用特有的場地,給學生量身定做教學內容,增添學生溝通能力和身心鍛煉的教法,使體育課擺脫受人忽視的局面,進而獲得更多學生的青睞。
從體育教學與素質拓展的性質、目的和內容以及當前社會發(fā)展的形勢來看,前者是總體后者是部分,將素質拓展引入體育課,既能完善高職體育教育的目標,也符合體育教學課改的初衷,拓展了內容,也符合體育教學“以人為本”的理念,因此,引進拓展訓練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就顯得順理成章。
從教學的目的和教學形式看,兩者都設計通過體育鍛煉或體育活動的安排,不僅能夠增強學生心理和身體素質,而且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互幫互助的精神。從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組織形式看,體育課的組織形式顯得枯燥、乏味,很難內化成為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其作用是內化升級“參與實踐體驗—理論提升—再參與實踐體驗—再理論提升”,反復深化,即在實踐中提升,其實質是一種體驗式學習。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提出問題,共同交流,不斷總結自己在團隊活動中的行為和思想反映,不論對與錯都能做到坦誠面對,實現(xiàn)“實操中做、體驗中學、總結中悟”的教學目標。傳統(tǒng)的體育課以“做或練”為主,只是注重體能、技術或技巧的練習。如果能引進素質拓展活動中的體驗與分享,將能極大的促進學生增強身體素質與提升自信心、積極性、合作力等意識的共同目標的實現(xiàn)。將素質拓展活動融入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可以實現(xiàn)兩者優(yōu)勢互補。
依教規(guī)和教程分析,兩者都是設定定量的課時,通過教師指導學生參與具體的活動,共同努力完成教學內容,而二者的教學側重點不同。傳統(tǒng)的體育課教學,在教師的教學引導下,參考個人對體育項目的興趣和認識,讓學生接受一項以上的體育項目,掌握一定鍛煉身體的技術和技巧外,還以磨煉學生的毅力、培養(yǎng)集體精神和養(yǎng)成終身鍛煉健康第一的習慣為目標,素質拓展則讓學生認識個人與團隊的關系,培養(yǎng)團隊與奮斗精神為指向,設置模擬特定的教學環(huán)境,通過精心、獨到、有針對性設計的項目課程,達成熔煉團隊、磨練毅力、完善人格、挖掘潛力的訓練目標,并且全面提高學生們的道德品質、心理素質和團隊精神。因此,兩者的結合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身心綜合素質。
整合學?,F(xiàn)有的素質拓展資源,將素質拓展教學與傳統(tǒng)體育教學相容,讓體育教師更好的把控這種教學模式的精髓之處。對體育教師進行簡練的專項培訓和技術點撥,就能很快令其理解素質拓展教學的目的、特點和組織實施規(guī)則和方法;教師通過集體備課、反復試教和實踐,加上互動評估,然后進一步提升,并熟悉掌握該教學的課程目標、流程、要點、例證、操作技術、注意事項等,進而順利地組織學生進行有計劃性、針對性、簡練的項目練習。教師在經過多次的素質拓展教學的順利開展后,積累一定量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技巧,在團隊活動中和學生共同交流分享,在提升教師自我技能的同時也讓學生在感悟中學到傳統(tǒng)體育課堂中所學不到的一種體驗過程,學生和教師一起共同進步。
學校要加強跨時代課程建設研究,引領課改思潮,爭當課程帶頭人,樹立“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成立課程專研組,探究素質拓展對培養(yǎng)職業(yè)特色復合型人才的重要作用及實施步驟,相關人員要從實際行動上支持該課程的定位和開展,在設施建設方面應給予大力支持。
在課程設置中完善傳統(tǒng)教學內容和形式,融入素質拓展,做到因勢利導,并以不同專業(yè)學生的專業(yè)特點為載體,選擇具有科學、合理以及針對性的教學內容融入到體育教學計劃中,能夠使大學生對職業(yè)目標和實施策略了然于心,在大學期間合理選擇和安排自己的素質拓展需求,避免盲目和被動性,不斷挑戰(zhàn)和超越自我,發(fā)揮內在激勵作用[2],一方面提高學生身體素質;一方面歷練心志;另一方面深化職業(yè)道德認識。
鞏固課改成果,建立長效機制,有力督促教學團隊再學習、再提升、再優(yōu)化,適時邀請素質拓展專家對施教者授課指導,接收新知識,為教學質量提升做有利保障。
素質拓展的開展可按參加次數(shù)分時段進行,不僅在體育教學中實施,也可以制定周期式計劃,例如學期末進行“大總結”素質拓展,引導學生全身心投入。
[1]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全國學聯(lián).關于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意見[R].2002:3-25.
[2]張軍.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與大學生就業(yè)力提升[J].現(xiàn)代企業(yè)教育,20l1(3):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