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福[忻州師范學院美術系, 山西 忻州 034000]
作 者:李玉福,畢業(yè)于陜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獲碩士學位,主修中國畫,現(xiàn)為忻州師范學院美術系副教授。
公主寺位于山西省繁峙縣城東南的公主村,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F(xiàn)存寺廟于正德元年(1506)落架重修,為明代遺物。寺內(nèi)除具有典型風格的明式建筑外,殿內(nèi)保存的相對完整的明代彩塑和壁畫尤為珍貴。東壁南上隅題記完整:“真定府塑匠任林、李欽、孟祥、張學、李珠、趙士學、敬升、陳義,畫匠武(戎)釗、高、高進、張鸞、馬秉相、趙喜?!鳖}記記載了寺內(nèi)的彩塑與壁畫是同時期完成,作者均為真定府專業(yè)彩塑家或畫家。題記同時從側面記載了彩塑、壁畫寶貴的藝術價值。
壁畫內(nèi)容是典型的古代水陸畫,以佛教故事為主,兼顧圣賢神仙、黎民百姓,三教九流融為一體,場面宏大,內(nèi)容異常豐富:分128組,共計480多個人物形象。主像高大,莊重祥和;諸神神采飛揚,栩栩如生。整個殿內(nèi)洋溢著濃濃的宗教氛圍。東壁以南無盧舍那佛為焦點繪3層44組共169個人物,主佛高約一米,畫面最下層有10組37個人物造型,從北至南依次為:五湖龍王眾、西方白帝北方黑帝、東方青南方赤中方黃帝眾、四大天王、帝釋天王、大梵天王、四大天王眾、東岳南岳中岳并從諸眾、西岳北岳一切神眾、四海龍王眾;從下面數(shù)第二層為12組49位人物,從北至南依次為:雷電風伯眾、安濟夫人陵蕭山鎮(zhèn)江五順濟龍王眾、護齋護戒護法之神、井鬼柳星張翼軫、月宮天子、金剛座神、日宮天子、角亢氐房心尾萁、壙野大將軍、主苗主林主病主藥、三靈侯圣眾;從下數(shù)第三組計10組31位,從北到南依次為:四直使者、上元水馬當過江王、奎婁胄昴畢觜參、普賢菩薩、勢至菩薩、觀音菩薩、文殊菩薩、牛頭女處虛危室壁、大藥剎神眾、五瘟使者;從下數(shù)第四層計8組32位,從南到北依次是:天仙眾神、特地菩薩、十地菩薩、天藏菩薩、天仙神眾。最上層有2組18身,從北到南順序為:十八羅漢(其中的九位)、十八羅漢(其中的另外九位)。
西壁布局同東壁一致分5層42組共171身,從南到北依次描繪了毗迦女眾、崇寧護國真君、山神大地眾、九曜星君眾、天猷副元帥翊圣德真君、后土圣母眾、天妃圣母、天蓬大帥宮天上帝、九曜星君眾、清源妙道真君城隍王道、大力鬼王眾;從下數(shù)第二層12組41身,從南到北依次為:五通神眾、太乙真人諸神眾、十二相屬神眾、十二相屬神眾、北極紫薇大帝、金剛座神眾、天宮神眾、地宮水宮眾、十二宮辰眾、東斗三副老三星眾;下數(shù)第三層有8組39身,從南到北為:十八典獄眾、閻羅王天子眾、北斗星君眾、寶壇米勒二菩薩、藥王藥上二菩薩、南斗中斗西斗星君眾、十殿慈王眾、六曹判官眾;下數(shù)第四層8組35身依次為:三司神眾、阿利帝鬼子母炬判業(yè)眾、威德自在菩薩、十回向菩薩、十住位菩薩、地藏菩薩、羅剎諸神眾、十八典獄;最上層有2組12身,從南到北為:十行菩薩、十信菩薩。
南壁描繪的內(nèi)容是儒教人物故事和道教鬼神。東梢間繪四層15組60身,最下一層從東到西依次為:太歲太煞黃幡宅龍日游一切神眾、奏書九坎伏兵金神土符大禍一切神眾、山水樹花一切精眾;從下數(shù)第二層有5組18身,從南到北依次為:引路王菩薩眾、往古帝王龍子龍孫眾、往古忠臣眾、往古僧道尼一切眾、九流百家諸士眾、從下面數(shù)第三層有4組12身:從南到北依次為:饑荒殍餓嗷凈眾、路遇強人眾、客死他鄉(xiāng)眾、往古陣亡一切眾;最上層有3組13身,從南到北依次為:八寒八熱哀殘眾、火焚屋宇殘鬼眾、水火淹沒兵士鬼眾;西梢間繪4層17組65身,最下層有3組17身,從東到西為:往古忠臣烈使眾、喪門吊客忌力士蓄官大耗小耗眾、大將軍豹尾從官白虎五鬼眾;從下數(shù)第二層有5組24身,從南到北依次為:往古孝子賢孫眾、往古貞烈女眾、往古妃后眾、面然鬼王、大阿難尊者;下數(shù)第三層有5組14身,從南到北為:獸咬蟲傷樹折巖存眾、自行自給胎前產(chǎn)后眾、赴刑膀熱眾、往古尤婆塞尤婆夷、往古儒流眾;最上層4組10身,從南到北依次是:墻倒屋塌鬼眾、大腹臭毛針咽巨口眾、往古棄離妻子孤魂眾、含冤抱恨眾、北壁中間繪“六子鬧米勒”,東西對稱各繪五大明王。西稍右上角繪降三世明王普賢菩薩、右下角繪凈身明王不空成就佛,左角繪無能勝明王地藏菩薩、左下角繪焰德加明王妙吉祥菩薩、右上角繪不動尊明王除業(yè)障菩薩、右下角繪馬首明王觀世音菩薩、中央繪甘露軍咤利明王阿彌陀佛。
相對于現(xiàn)存的其他壁畫,公主寺壁畫所繪內(nèi)容更顯豐富,所含信息量也更大。如金維諾先生所言:“全殿壁畫內(nèi)容龐雜,人物眾多,仙佛鬼神聚于一堂,儒、釋、道三教融于一體。”①作者匠心獨運,在不足百平方米的墻面上將129組480多位人物繪于壁上,并且做到了生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大者1米左右,小者0.6米左右,生動再現(xiàn)了佛、道、儒教中的各式人物:佛、菩薩、金剛、比丘尼、僧眾、神仙、天地日月、四海龍王、民間眾生等,真可謂是宗教人物的“百科全書”。東西壁以南無盧舍那佛、南無彌勒佛為畫面的焦點,其他神皆分層列于周圍。形成了眾神禮佛、群仙赴會的宏大場面,畫面彰顯了一種特有的排山倒海的氣勢。南壁內(nèi)容更是離奇而豐富,畫面描繪了各行各業(yè)的歷史亡靈在上方引路菩薩的指引下趨于佛國凈土的場面。北壁則以漢化佛教人物彌勒佛(未來佛)為中心展開,米勒笑容可掬,六童子頑皮可愛,畫面描繪了親情融融的天倫之樂,完全不同于其他三壁森嚴的宗教氣氛。
在布局經(jīng)營上,公主寺壁畫顯示了作者獨特的內(nèi)在智性和創(chuàng)造力。首先,作者將壁畫和殿內(nèi)的彩塑巧妙地結合起來,且做到了渾然一體(左側的藥師佛、中間的釋迦牟尼佛、右側的阿彌陀佛,即繪畫、彩塑共同組成橫三世佛)。就風格而言,繪畫、彩塑的造型、設色之法同屬一路,真正達到了“繪因塑而真,塑因繪而活”之境。在這里,繪畫、彩塑互為依托,相得益彰,彩塑造型生動真切,充滿了真實感,填補了觀者心中所期望的佛的立體形象的缺憾。同時繪畫又以更為豐富的內(nèi)容延伸了佛國存在的時空距離。二者的相互作用使殿內(nèi)的宗教氣氛自然而然地獲得了無限的神秘感,成功營造了一種似是而非卻又豐富無限的三維甚至是多維的視覺空間效果。再者,畫面的構圖大膽采用了傳統(tǒng)的左右對稱式,作者巧妙地將祥云布于其間。使畫面的銜接自然而生動?!案鹘M形象之間不畫墨線為界,而以五彩祥云來相互隔離。”②人物的整體布局采用了南北對稱手法:四大天王、天龍八部、十八羅漢、二十八宿等等。畫面對稱式的處理方式產(chǎn)生了一種特有秩序美,一種撼人心魄的氣勢。立于壁前,使人情不自禁地產(chǎn)生了一種對天國世界的敬畏之感,一種濃濃的宗教情緒。
壁畫造型大膽,設色艷麗,是典型的明代壁畫風格。造型用線飽滿圓潤,以蘭葉描為主,以鐵線描、釘頭鼠尾描為輔,同色彩的處理方式一樣,行筆大膽,采用夸張手法,生動準確地傳達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男性人物的下巴和兩腮盡量走向?qū)捑b,須眉的行筆疏朗齊整,追求一種秩序美。人物的服飾排列得相對整齊,處處散發(fā)著一種樸拙平實的裝飾意味。對于色彩的處理則更多采用了為一般民眾樂意接受的平淺的形式展現(xiàn),設色趨向具有強烈裝飾效果的民間藝術風格。色調(diào)以紅綠為主調(diào),偏向暖色。技法以平涂為主,大膽采用紅綠不色,色彩飽和,對比強烈。如東壁的盧舍那佛大面積紅色的法衣和綠色底座的處理,紅綠對比,一大一小,和諧而響亮。再如東壁最下端的五湖龍王眾諸神衣飾(紅、綠、黃、藍)的強烈對比處理。為追求畫面的靚麗效果,作者毫不避諱,紅、綠、黃、藍幾乎不加調(diào)和就平鋪直上。相比較金元的內(nèi)斂性的典雅的青綠色調(diào),公主寺壁畫更追求一種熱烈奔放的審美情趣。走進殿內(nèi),欣賞過經(jīng)典的彩塑后,猛一抬頭,高聳的佛祖,滿壁飄動的諸仙突然近在咫尺(公主寺主殿四壁距彩塑距離很小,觀者無論在哪個角度都很難總覽全壁面貌),憾人的氣勢逼迫觀者潛步后移,等到了視覺習慣觀看的距離時,卻發(fā)現(xiàn)諸神靈是在高高的云端俯望眾生靈,滿壁飛動的線條、炫目的色彩使觀者頓生朦朧之感,身心彌散于佛國與現(xiàn)實之間,難以移步。
五臺山公主寺壁畫是我國現(xiàn)存明代壁畫的代表之作。內(nèi)容豐富、構圖大膽、造型夸張、設色艷麗,均體現(xiàn)了明代社會審美趣味的變化。同卷軸畫發(fā)展規(guī)律一樣,公主寺壁畫生動反映了明代畫壇正進一步走向平民和世俗的審美旨趣。
① 金維諾:《寺觀壁畫藝術典藏——山西繁峙公主寺壁畫》,河北美術出版社2001年版,第1頁。
② 李淞:《山西寺觀壁畫新征》,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