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女性主義視角下林黛玉的生命意識探微

      2013-08-15 00:42:44李云飛北方民族大學文史學院銀川750021
      名作欣賞 2013年27期
      關鍵詞:林黛玉黛玉男權

      ⊙李云飛[北方民族大學文史學院, 銀川 750021]

      以男權為核心的清中葉,雖然人的主體意識相對而言有了進一步覺醒,但女性仍舊處于被壓迫奴役的境地,不容樂觀。與此同時,曹雪芹和續(xù)書作者在《紅樓夢》①里塑造了一批個性鮮明、性格迥異的青年女性形象。對于林黛玉,作者更是傾注了畢生的心血來寫就、刻畫她的詩意人生和悲劇氣息,其中也隱隱透露著對女性命運的關注和思考。林黛玉是一個渾身都散發(fā)著古典悲劇氣息美的女性,她熱愛生命、追求生命自由和人格獨立,重情任性、以愛情為生命的最高價值和最終歸宿,情存人在,情歿魂殞。通過黛玉的生命歷程的描寫和鋪展,可以看出她有著同時代女性所鮮有的女性主體覺醒意識和與男權社會堅決對立、抗衡的勇氣,她醇厚的詩意人生與濃郁的悲劇氣息也因她獨特的生命意識而趨于完美。

      一、女性主義與林黛玉

      自母系社會湮滅,父權社會的興起發(fā)展延續(xù)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但“父權制”卻在19世紀“女性主義”(Feminist)出現之后才獲得了明確指稱。“女性主義”原指婦女解放運動,即“一場力圖改變以男子為中心的文化和社會體制,從而達到改變社會關系,使男女都能全面發(fā)展的斗爭”②,并在20世紀后半葉的發(fā)展中超越自我成為一種價值觀念和進行人文社會科學甚至自然科學研究的方法論原則。在文學領域,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常常以女性為中心,以女性形象、女性創(chuàng)作及女性閱讀為關注對象,力圖顛覆傳統的男性中心主義,以建構女性特有的寫作方式、話語模式以及文學經驗。從大的方面講,女性主義亦有廣義狹義之別,廣義的女性主義首先指以消除性別歧視、結束婦女被奴役壓迫為目標的婦女解放運動,以及由此在思想文化領域產生的革命;狹義的女性主義則是以性別差異為視角來看待和分析問題的一種方法論原則,即作為一種單純意義上的文學批評,通過對具體文學文本的研究來揭示其中所蘊含的女性意識。

      作為一種學術視角,女性主義文學批評首先關注的是性別差異,并且認為男權社會中性別的構建并非天生的有生物學所決定的,而是后天的相對男性主體而言的客體存在,充當著男性中心社會賦予的規(guī)定性角色,女性常處于依從、被動、流浪、封閉、孤獨的境地,被建構為貞節(jié)、物質性或精神性和非智力性等固定形象模式。于是當女性主義進駐到學術領域,首要任務就是顛覆各個學科中的“父權制”結構,體現女性獨立,實現女性價值。即女性解放就是為了最大限度地開掘女性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最大的潛質和能量,并以此服務于社會,在這個過程中實現自己獨立的人格尊嚴,和對生命價值的享受以及對生命自由的駕馭,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一種對人的尊嚴的要求和對自由幸福的追求。

      《紅樓夢》中林黛玉是一個典型的具有女性獨立自省意識的貴族青年女性,超越大觀園眾流芳的是她的個體主體意識的覺醒,與其本身所固有的傳統文化內蘊結合,增強了她性格中的獨立性和獨特性。幼時寬松良好的家庭生活及教育環(huán)境和后來進入類似封閉的賈府,孕育她追求人格獨立、生命自由、愛情至上的萌芽和孤標傲世的性格特征。進一步深入探析即可發(fā)現,林黛玉對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有著孤獨深刻的體驗與感悟,對自身生存所依賴的封建大家庭乃至封建社會本身的末世情境同樣有著清醒的認識。她的尖酸、小性兒是帶刺的自我防范與保護,更是對時代的不滿與控訴。她反叛性極強,與男性中心社會的主流格格不入,敢于任性重情而生、蔑視甚至嘲諷男性權威。在女性主義看來,林黛玉的這些自主意識以及由此所付出的行為實踐都是在力圖顛覆和重新組建男權社會一些固有的結構和原則,以突破傳統藩籬的束縛,實現女性應有的自我價值。不容忽視的是,其獨特新奇的生命意識是構建她行為一生的主要內因,在她的悲劇人生中扮演著主動且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正是這樣的生命意識在那個時代奏響了一曲女性主體意識覺醒的生命贊歌。

      二、女性主義視角下林黛玉生命意識的豐富內涵:熱愛生命、追求生命自由和人格獨立,以愛情為生命的最高價值和歸宿

      封建社會里女子的命運往往建立在男性沙文主義之下,男性的意志和相應權威左右女性的社會地位與家庭婚姻生活,女性只能被動地扮演角色而沒有自主權,更不用說參與社會生活的權利。作為另類,林黛玉從她的言談、思想、行為舉止等具體方面開始有意識地突破傳統男性中心主義文化與社會體制規(guī)定的一些準則,她的情與愛在其短暫的生命歷程中熠熠生輝。而這些在她的日常言談和詩歌中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詩歌是黛玉靈魂所寄、生命所系,從中可以讀出一位貴族青年女性的奮力掙扎與反抗、對自尊自重自愛的追求、對專一自由愛情的渴望與爭取??梢哉f她的覺醒一掃千百年來女性所受到的壓抑,女性追求獨立自主的光芒開始嶄露頭角。

      小說中林黛玉第一次出現是借介紹賈雨村之游歷而提及,此時她只是個“身體怯弱”的五歲幼女。雖有父母萬般疼愛和老師賈雨村的悉心指教,但一年后母親撒手人寰,她“哀痛過傷觸犯舊疾”,慈母的過早辭世給黛玉心中帶來無限的傷痛,她的生命里留下了死亡的陰影與恐懼。之后又很快被外祖母接入賈府,在這個過程中黛玉處于被動的地位,沒有主動話語權。初進賈府,她“步步留心,時時在意……惟恐被人恥笑了他去”。年紀尚小卻要承受來自外部環(huán)境的無形壓力,怯弱的身體擔負著生命無法承受之重,心里也漸升起了濃郁不散的陰霾。與賈寶玉在朝夕相處的過程中于心靈深處結為知己,這萌芽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綻放使這個孤苦少女開始懂得生命的美好,生命對于她逐漸有了意義和價值。然而父親的突然病逝,使她更類似于無家可歸、前來投靠賈府的窮親戚,盡管出身“鐘鼎之家、書香之族”,此時卻是無親人依傍的弱者,性格因此變得更加內向,身體也是每況愈下,身世之悲苦讓她在大觀園里感受不到任何呵護的溫暖,長期的寄居環(huán)境養(yǎng)成了她的小性子。不安于依人為活的命運,使她敏感、自尊、氣量狹小、率真,她的痛苦不是由于敏感多疑,更不是自尊,而是造成這種敏感多疑且被迫形成這種自尊的社會制度。從女性主義這一角度反觀來看,此時的黛玉已經清醒地認識到生命的弱小與無奈,更清楚自己的小性已不再是對自己的保護,更多的是對這個社會的控訴與反抗。她處處維護著自己的人格尊嚴,且認為生命只有處于自由狀態(tài)才能稱之為生命,相對于順從卑微的屈從生存,她的小性中綻放著女性自我覺醒的光輝。

      隨著時間的流逝,黛玉漸成長為多情多愁善感的懷春少女,與寶玉童年里結成的純真情意也發(fā)展演變?yōu)槟信畠尚灾g的愛情。矜持使兩人之間有了現實的客觀距離,兩人在不停的猜疑中知道對方的真心所在,但封建倫理不允許這樣的愛情發(fā)生在其捍衛(wèi)者的眼皮底下。那個時代,男人可以肆無忌憚地玩弄和拋棄女性,而作為男性對象性存在的女性除了滿足男人們的欲望和作為他們的物化器具化的私人財產,并不能明確主動追求自己向往的愛情,尤氏姐妹因情慘死、司棋因愛夭亡無聲地展現了這個時代的虛偽和對于女性的不公。黛玉自然不能在王夫人的眼線下公然與寶玉親近,而棄傳統倫理道德于不顧。但是,作為一個叛逆性極強并且有著主體獨立覺醒意識的新女性,黛玉將對寶玉的一腔熱情化作文字,在她的詩性生涯里開出了一朵奇葩。詩歌成了唯一可以大膽傾訴的對象,詩性生命與無情文字在黛玉意向性存在里水乳交融,滿腹心事兼身世之悲成了詩歌里最為豐富動人的一面。從黛玉的詩詞中可以讀出在賈府那個封建大家庭中,一個柔弱女子對生命自由的追求、對于人格的自重自愛、對于封建傳統道德的反叛和敢于與之堅決抗爭的勇氣,以及對純貞愛情矢志不渝的追求。林黛玉是個覺醒的形象,覺醒使她叛逆,詩歌里的主人公是擁有著率真的赤子情懷的真實黛玉,其生命意識的暗暗流動在詩歌中得到了詩意的再闡釋,內涵也有了緩慢變化,而這些變化強化了黛玉極具叛逆的性格特征。此外,對于封建大家庭的黑暗表示毫不留情的決裂,這期間可以窺見她性格、心理、情感等方面的諸多變化。她以一個女性特有的視角和感受寫下了很多詩詞,表現了女性要求獨立,擺脫男權中心的封建社會所強加于女性的人生枷鎖的強烈愿望,并努力爭取與男性平等的地位的堅定信念。

      黛玉第一次明確地流露出對生命的深切體悟是在“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艷曲警芳心”一回。她對于落花的特別觀照及她所看過的《西廂記》、聽到的《牡丹亭》所引起的強烈心靈震撼,都是生命意識的自然流露和無意識再現。先是“十分感慨纏綿”,隨后“不覺點頭自嘆”又“不覺心動神搖”,而后“亦發(fā)如醉如癡、站立不住”,以至于到“心痛神癡,眼中落淚”。在黛玉看來,生命如同落花一樣隨著季節(jié)富于變化,她就是以這樣的視角來看待萬物以致自然界的變遷。特別是“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一句讓她體味到了生命的美好,喚醒了她被迫壓抑的自然情感。落花在這里成了生命的一個符號,黛玉對落花的關注和用心埋葬也是她對生命的特別感悟,葬花因而可以理解是黛玉珍惜熱愛人生、善待生命的一種詩化的單純真切的表現。

      《葬花吟》是黛玉感嘆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詩中充溢著孤苦無援、孤標傲世的深刻孤獨感,所傳達的是一種普遍的人生無常的幻滅感,對自身命運的過度敏感、無限感傷和不能自己的悲哀體悟。但從中仍可以探求一位女性心底的真實呼聲和些許女性的獨立解放意識。這首詩無疑是黛玉優(yōu)秀品格的集中體現,核心即表現黛玉潔身自好、不向封建勢力和庸俗偏見屈服的高尚節(jié)操以及追求人格獨立、生命自由的真實吶喊。她強烈渴望生命如花一樣自由美好,能夠擺脫那個時代強制性賦予的人生囚牢,像飛花一樣逐流到天涯海角,擁有徹底的獨立。詩中“落花”意象富有象征意味,既指真實落紅,也象征花樣年華卻遭測不幸命運的青年女性,更象征封建大家庭乃至整個沒落的封建社會及其文化制度。死亡是一切生物體生命的必然結局,黛玉清醒地認識到現實中個人命運的運行軌跡,她感受到這個時代給她埋下的深重苦難,在心里已經開始掙脫這個桎梏,幻想生命化為羽翼,自由飛到潔質的來處,不愿陷于污淖渠溝。這些表現出了黛玉心底的真實呼喊,她渴望主體的獨立,擺脫時代苦難,對于反省自我命運與時代現狀的認識清醒而獨到。

      寶玉挨打時,寶黛感情相對而言處于一個比較穩(wěn)固的狀態(tài)。寫就于這一時期的《題帕三絕句》分別點名自己為誰流淚、流淚原因以及流淚時間之久和流量之大,強烈表達了對愛情的主動追求和自己的愛情苦痛。黛玉在她的愛情中有著堅貞的理想,渴望像湘妃竹那樣可以“不識香痕漬也無”。愛情專一是女性自尊自重自愛的首要,從婚姻的角度來審視就是對男權社會一夫多妻制的反叛和輕視,更是廣義的女性主義所要達到的目標。女性追求自己獨立的人格尊嚴,客觀上要求與男性擁有平等的地位,而男性沙文主義下的一夫多妻就是對女性主體地位的忽視和不尊重,男人僅將女性作為自己的附屬品或私人財產并左右其命運。黛玉的這種渴求專一是她爭取在愛情上的宣言,也是對時代的蔑視與控訴,在思想領域顛覆了它的某些固有準則。癡情、用情專一是黛玉對天地間于自己有感情的人或事物回報于誠摯的情意。她的生命因情才變得多姿多彩,愛情在她的生命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不允許任何雜質的浸染,一如她獨立的人格。

      《五美吟》在更深層次上表現了黛玉對于封建正統思想的蔑視與反叛、對庸俗和偏見的抗爭和嘲諷。通過重讀表達了對男權的強烈否定,以女性的獨特的新視角重新審視歷史,顛倒庸俗偏見,表明自己對女性在封建社會的命運的獨特深刻見解,并理性指出女性命運的出路所在?!段迕酪鳌返那八氖追謩e以西施、虞姬、綠珠、明妃為吟詠對象,都是對男權的全面質疑和徹底否定,同時她也認識到女性的奴性心理、主體精神的消解也是造成女性自身悲慘命運的不可或缺的劊子手。黛玉為女性的價值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解讀,認為女性只有自己承認自己的價值,主動擺脫男性中心主義的束縛壓迫,更要明確自己的價值取向,才有可能尋求到女性獨立解放的出路?!都t拂》是組詩的最后一首,將黛玉的女性主體意識表現的最為明晰。她獨辟蹊徑,大膽稱贊紅拂的私奔行為并認可“女丈夫”追求的不僅僅是淺顯意義上的終身依托,而是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理想和追求,深刻體現了男女平等的思想。

      隨著后期風雨飄搖的賈府每況愈下,寶黛的婚事漸漸被提上日程。在身體兼精力都出于嚴重透支的狀態(tài)下,愛情成了黛玉全部生命的寄托和價值所在,為了維護這份來之不易的感情,她先后經歷了“病瀟湘癡魂驚噩夢”,“蛇影杯弓顰卿絕?!钡健笆Ьd衣貧女耐嗷補”,最終“泄機關顰兒迷本性”以致“林黛玉焚稿斷癡情”,“苦絳珠魂歸離恨天”。死后亦不給寶玉留半點念想,以致寶玉感慨“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入夢來”,癡情是顰卿,決絕亦如黛玉。愛情是黛玉生命的全部,她的機體存在只為情。這和木石前緣不謀而合,眼淚之于甘露,更是永生的償還、愛情的化身,同樣證明了黛玉的重情和甘于為情奉獻一切乃至生命。與俗套的報恩故事相比,新奇的地方在于黛玉的生命意識,她將人格尊嚴、個性獨立與兩情相悅的愛情至于同樣重要的地位,只有滿足理想愛情具備的條件,她才會認可并為之毫無保留的付出。從女性主義來看,黛玉的愛情觀是新時代女性所認可和追求的,而她在封建男權社會并努力實踐,對于那個時代女性沒有愛情的自主權,甚至更多的女性思想是很麻木的,寧愿做男人的器皿來說,是另類,是絕妙的諷刺,更是思想上的大膽顛覆。然而,個體人的存在在廣闊的社會領域是滄海一粟,終不能在有限的生命長河中戰(zhàn)勝龐大的封建社會及其國家機器。但作為個體,她有過抗爭,成功或者失敗的意義就不再至關重要。

      通觀林黛玉真實的一生,她熱愛生命、追求生命自由和人格獨立,重情任性、以愛情為生命的最高價值和最終歸宿,情存人在,情歿魂殞。與這個封建社會格格不入的她有她對生命意識的獨到見解,是女性主義所支持的,體現了女性要求主體獨立解放的意愿。她永遠都是在按照自己的意志生存,忠于自己那顆純潔的心靈,為了維護理想愛情,不惜以生命為賭注來抗爭。黛玉的叛逆反抗主要是以這樣一種痛苦的形式呈現,雖不能打破封建主義對她的桎梏,但在精神層面上展露出一種不馴的氣概。換個視角審度,林黛玉的生命意識同樣體現出來了女權運動的一些目標,即其新奇獨特的女性獨立自省意識顛覆了男權社會對女性物化的常規(guī)。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屬品,更不是只相對于男性而存在的第二性,女性也是社會的第一性主體,和男性沒有社會意義上的本質區(qū)別。林黛玉的生命意識在更廣闊的社會意義上開啟了女性主體意識覺醒的另一扇門。從這一意義來說,也正是林黛玉的生命意識筑建起她醇厚的詩意人生,而這意識對主體的能動作用促使她的悲劇氣息愈加濃郁。

      ① 曹雪芹、無名氏:《紅樓夢》,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9月第39次印刷。

      ② 鮑曉蘭:《西方女性主義研究評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年版,第229頁。

      ③朱偉明:《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略論林黛玉的生命意識及其叛逆性》,《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1993年第3期。

      ④ 張乃良:《林黛玉的死亡意識》,《南都學壇》(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6期。

      ⑤蔣清鳳:《林黛玉悲劇的藝術魅力——兼評林黛玉的女性意識》,《云夢學刊》2005年第2期。

      ⑥ 董曄:《20世紀林黛玉研究綜述》,《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

      ⑦ 寇春華:《2001—2010年林黛玉研究述評》,《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5期。

      猜你喜歡
      林黛玉黛玉男權
      Myth and Mechas
      林黛玉該不該吃五香大頭菜
      黛玉講詩
      幽默大師(2019年6期)2019-06-06 08:41:46
      黛玉為什么愛哭?
      海峽姐妹(2019年2期)2019-03-23 02:56:40
      體育運動中的性別與性:反抗男權制
      反歧視評論(2018年0期)2019-01-23 06:47:26
      淺析《金瓶梅》中男權社會的畸形狀態(tài)
      人間(2015年23期)2016-01-04 12:47:42
      不僅僅是眼淚*——黛玉的另一種解讀
      林黛玉眼中的“大”和“小”——《林黛玉進賈府》建筑居室的探究
      語文知識(2015年9期)2015-02-28 22:01:43
      從林黛玉之死看劉心武的荒謬語言
      小說月刊(2014年6期)2014-04-18 13:15:12
      男權,一把悲劇的鎖
      ——細讀《孔雀東南飛》
      名作欣賞(2014年5期)2014-03-12 08:34:17
      广灵县| 西和县| 林口县| 尼勒克县| 义马市| 徐汇区| 南通市| 保山市| 府谷县| 滁州市| 南丹县| 合水县| 乌兰察布市| 老河口市| 化州市| 蒲江县| 抚宁县| 锡林浩特市| 宁武县| 施秉县| 卢湾区| 威宁| 南安市| 苍山县| 丹寨县| 咸阳市| 繁峙县| 延长县| 临邑县| 乾安县| 兴国县| 莒南县| 伊川县| 苏尼特右旗| 永和县| 鱼台县| 垦利县| 安徽省| 洪泽县| 塔城市| 保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