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素素:深耕大連歷史文化這片疆土

      2013-08-09 07:17:54董曉奎
      海燕 2013年10期
      關鍵詞:素素東北散文

      2001年,作家素素繼《北方女孩》《女人書簡》《素素心羽》《相知天涯近》《與你私語》之后,又出版了一部解讀東北歷史文化的散文作品《獨語東北》,以大氣剛健、又飽含唐風宋韻的筆法,以理性深刻、又不乏犀利的思想,完成了對大東北的文化打撈與歷史審視。

      由“女性”轉向“歷史”,素素成功地超越自己,完成了寫作轉型。從此,她開始向歷史文化散文挺進。她用6年時間創(chuàng)作了《流光碎影》,用4年時間創(chuàng)作了《旅順口往事》。這兩部散文長卷是素素的嘔心瀝血之作,既彰顯了素素在歷史文化散文創(chuàng)作領域的斐然成就,又為大連這座僅有百年歷史的城市找到了根與魂,給它的原始文化基因,注入了濃厚的文化意象。

      可以說,素素是我們這座城市勞苦功高的“文化民工”,她秉持一個作家的文化良知與責任擔當,以文學的方式,為我們的城市文化打工整十年。

      這十年,也是她生命中最豐沛、最有力量的時段,她拿了出來。

      文學博士、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王侃對此評價:“這是一個作家對于一個城市的歷史態(tài)度,對于一段歷史的生命態(tài)度。這樣的態(tài)度雖非苛求,但我肯定,對于今天的中國文學和今天的中國作家來說,這樣的態(tài)度并不具有普遍性?!?/p>

      憑《獨語東北》成功轉型,以“冰心”、“魯迅”兩個大獎夯實文學地位

      20世紀80年代,全國各地掀起了創(chuàng)辦文學期刊的熱潮,一批著名的文學期刊就在這次浪潮中誕生。與此同時,一批被文革中斷的文學期刊也紛紛復刊。文學期刊家家紅火,文學春潮在中華大地上奔涌。檢索中國年輕人心中的偶像榜,作家必然占有一席。幾乎每個年輕人都有自己喜愛的作家,渴求在精神上得到文學的滋養(yǎng),文學閱讀已成為流行。

      在這樣的時代里,素素從大連師專調到大連日報,做了一名副刊編輯,因為她敬畏工作,迷戀工作,為自己留下了一生中最難忘的職業(yè)回憶。20世紀80年代,除文學期刊,還有一支力量對繁榮文學、傳遞文學薪火、培養(yǎng)文學新人立下功勞,這支力量就是報紙的文學副刊。作為《星?!返木庉?,素素的案頭永遠擺放著三個“筐”:來稿筐、備稿筐、退稿筐。作為編輯,素素對“為他人做嫁衣”有一個更生動的描述:編輯像菜市場上的“賣肉婆”,給這個添一塊,給那個補一塊,將自己寶貴的文學內存無私地給了出去。

      在素素的編輯生涯中,她對文學新人的獎掖提攜,在大連街早已成佳話美談,當年親手培養(yǎng)的文學新人,如今大多走上文字工作崗位,有的成為作家、期刊主編,有的活躍在新聞戰(zhàn)線,有的是其他領域可堪倚重的“一支筆”。這是編輯身份給予她的欣慰與喜悅。

      1991年秋天,大連日報社舉辦了“五彩城”全國散文大賽,這場轟動一時的散文大賽由素素一手精心策劃運作,她邀請冰心老人擔任顧問,邀請秦牧先生擔任大賽評委會主任,又從北京、上海、廣州、沈陽、廈門邀請了8位著名作家當評委。活動在北京和其他許多城市的報刊上刊登了征文啟事,并邀請多位國內著名作家專程來大連參加“五彩城筆會”活動,香港著名作家、后來成為《香港文學》總編輯的陶然也應邀而來。

      大賽歷時7個月,收到2300多篇稿子。除臺灣,全國各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都有來稿參賽。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七八個國家,也有華人作者命筆應征。很多教授、學者、知名作家、刊物主編、地方黨政領導人也寄來了應征作品。秦牧先生在后來出版的參賽作品精選集《五彩城》一書序文中寫道:“像我這樣,有一把年紀并且經歷過長期筆耕生涯的人,大概每年都要擔任幾次征文比賽的評委。對這一次大連的全國散文大賽,我是印象頗深的,因為它的的確確體現(xiàn)了‘全國性’?!鼻啬料壬€說了幾句“題外話”,卻是那個文學黃時代的生動情節(jié):“若干年前國家文化部長也像一般作者一樣參加征文比賽,并親自去領取并非一等獎的獎金就被人傳為美談。前兩年,我到佛山參加一個征文頒獎典禮,領獎的就有當?shù)氐氖形睍?。這次遼寧省委宣傳部部長王充閭也寫了作品《長島詩蹤》應征,這是很值得稱道的。”

      優(yōu)秀的文學副刊是一張報紙的品牌和標志,甚至有人認為,報紙副刊應成為一個地方的“第二文聯(lián)”,文學副刊編輯應成為一個地方的文學旗幟。

      1993年,素素擔任文藝部副主任。她的作家身份,給文藝部工作帶來了多姿多彩的氣象。1994年,繼“五彩城”全國散文大賽之后,素素又組織策劃了兩次全國性的文學活動,一次是“中國作家大連筆會”,另一次是“大潮人物”全國征文。那個時候,她還在北京請汪曾祺、馮亦代、袁鷹等文壇大家當《星?!钒嫖膶W顧問,蔣子龍、邵燕祥、舒展、舒婷、肖復興、韓小蕙、高紅十等,也都是通過筆會保持聯(lián)絡的老朋友。

      對業(yè)余作者而言,素素是一個具有偶像感的副刊編輯,她的創(chuàng)作實踐使得她的編輯工作格外富有識見。對副刊而言,她因為自己創(chuàng)作上的資歷與實力,可以將名家的目光吸引到大連,將名家的佳作約到版面,讓《星?!烦蔀榇筮B讀者的文學家園,成為大連文學青年的寫作給養(yǎng)庫。

      然而,2001年4月,素素經過深思熟慮,決定不當部主任,只做一名編輯、作家。于是,大連日報《星海》版有了兩個亮點:一個是她自寫的“訪問鄉(xiāng)土”散文專欄,一個是她約稿主持的由名家撰寫的“大家”專欄。

      總之,素素作出了一種選擇,不做瑣事纏身的部主任,做一個名副其實的作家。

      2001年,素素接連有三本散文集出版,分別是《獨語東北》、《女人心緒》和《佛眼》。

      2002年,《獨語東北》獲中國“首屆冰心散文獎”、遼寧文學獎“遼河散文獎”。

      2004年,《獨語東北》獲中國作協(xié)“第三屆魯迅文學獎”。

      在《獨語東北》之前,素素的散文分為“鄉(xiāng)土”與“女性”兩大類題材。鄉(xiāng)土是中國文學的母題,是擁有鄉(xiāng)土記憶的作家一時無法割舍的精神臍帶。素素在這個時期的代表作是《北方女孩》。“女性散文”是20世紀90年代頗為風靡的題材,與大多的寫作者不同,素素不寫瑣碎市井及小女人的生活橋段,她關注的是知識女性的精神世界。正如評論家所說,素素的女性散文有痛感與詰問,有觀照與救贖,其代表作是《素素心羽》。

      20世紀90年代中期,文學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被邊緣化,為了生存下去,文學期刊紛紛改版,迎合市場取悅讀者,完全背離了“文學”的屬性,被劃入“媚俗的大眾讀物”。在文學與市場之間搖擺不定,文學期刊上演了無數(shù)令人痛心的劇情。

      與此同時,中國報紙由計劃經濟模式向市場經濟模式急劇轉換,副刊在“走市場”的征程中被刪汰了。厚報時代居然沒有副刊的一席之地,以可讀性和娛樂性為特色的“大副刊”榮耀登場。

      在散文創(chuàng)作領域,由余秋雨領銜的歷史文化散文一紙風行,評論家紛紛抨擊清麗有余、沉雄不足的“小女人散文”。人們在很多評論中看到了素素的名字,彼時南北各有一個素素,南方素素擅寫小情小調,而北方素素寫的是“大女人”,是知識女性在時代變革中的心靈史。素素沒有過度理會這些說法與分析,她已經上路了。

      素素選擇了東北,東北是她的母土,生在東北卻不了解東北,想尋根卻不知道根在哪里,這種文化責任的喪失,令素素深感不安。

      請了半年創(chuàng)作假,先是在史料中勤勉披閱做案頭工作。素素發(fā)現(xiàn)沒有人為東北作史記。在中原人眼中,只有黃河文化、長江文化。中原人甚至把它們細分為秦晉、燕趙、齊魯、吳越、湘楚文化,而習慣地將東北打入另冊,東北就是蠻荒之地,而他們才是文明中心。幾乎是懷著一種強烈的焦慮感,素素背上行囊,懷揣三種版本的東北地圖,一頭扎進了蒼茫神秘的大東北。

      素素對東北的探訪,心懷虔誠,肩負責任,做好了透支身體、砥礪靈魂的準備。她要重塑素素散文,重建思想庫存。她將自己拋入了東北歷史文化這眼深井,東北“所有的一切都超出了我的想象。它是一個巨大的舞臺,上面有大隊大隊的人物,一面一面的風景,各種各樣的道具,是一臺地域特色濃厚的悲喜交加的地方戲?!彼厮貙⒋髺|北分為三幕:第一幕是東北土著史;第二幕是東北風俗史;第三幕是東北山川史。這部轉型之作為素素帶來了巨大的聲譽,連捧“冰心”、“魯迅”兩項文學大獎,奠定了她在中國文壇的地位。

      寫《獨語東北》,既是有意策劃的寫作轉型,也是生命抵達中年地帶的自我刷新與超越,是思想與閱歷積淀到一定程度的自我揚棄與重塑。這個過程似乎水到渠成,坎坷不多。

      《獨語東北》是素素走出“女人”的突破之作,卻也恰當?shù)匮永m(xù)了那個時期的風格。對大東北冷峻、遒勁的書寫,常見女性的飄逸靈動、感性柔美之筆躍然而出,于凝重密實的文本中渲染了一抹迷人的明麗。

      從《流光碎影》到《旅順口往事》,素素為城市文化打工整十年

      在素素的“后獨語東北”時代,又出版了五本散文集:《女人心緒》(知識出版社2001 年)、《佛眼》(浙江文藝出版社 2001 年)、《歐洲細節(jié)》(中國旅游出版社 2004年)、《永遠的關外》(河南文藝出版社 2006年)、《張望天上那朵玫瑰》(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6年)。其中,《張望天上那朵玫瑰》獲“第三屆中國女性文學獎”。素素說:“這個時期書寫的自己,是一種放松,之前的刻意不見了。這是一種歸真的狀態(tài),吹落黃沙始見金。”

      2003年,素素為一部從建筑的角度切入大連歷史的電視系列片《凝固的記憶》做總撰稿,就是這個苦差,引發(fā)了素素對大連城市歷史與文化的關注。

      眾所周知,隨著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很多城市的面貌出現(xiàn)了同質化的現(xiàn)象,“千城一面”的特色危機令城市陷入尷尬,城市之間互相“撞衫”令城市的文化人深感不安。文化競爭力將決定城市未來的競爭力。文化是塑造城市魅力、打破趨同現(xiàn)象最有效的手段?!拔幕ㄊ小毙枰幕说膮⑴c。正是這部電視系列片,把素素塑造成了耐得清苦、守得情懷的“文化民工”。

      大連是一座只有百年歷史的城市,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文化底蘊”是大連人比較敏感的詞匯,一提到這個詞兒,大連人就心虛氣短,冷汗潸潸,甚至氣急敗壞。實際上,如素素所言:“若是看歷史的長度,中華文明史的每一個時期,大連都沒有缺席,它總是以自己微薄的姿態(tài)與中原遙相呼應?!北M管姿態(tài)微薄,卻也在歷史長河中演繹出了獨特的傳奇與故事。大連缺的不是文化,而是發(fā)現(xiàn)文化的目光,挖掘文化的意識?;蛘哒f,目光和意識都有了,缺的是能夠堪當重任的行動者。

      素素是一位行動者,她以文學的方式,選擇了又一次“文化苦旅”。電視系列片完成之后,出了一部紙質版散文集《流光碎影》。評論家耿聆說:“這一回,素素把她那瀟灑自如的鋒芒,內斂為一種愉快松弛的閱讀基調,使得生硬、粗礪的數(shù)字和史料,蘇醒了伸張了,葉脈清晰、色澤明麗,仿佛風干的植物被還原水澆灌,迅速恢復了當初的形貌。《流光碎影》讓素素用生命中最飽滿的力量,在千百年中穿行,對自己所居住的城市做了一次嘔心瀝血的探訪,她筆下所有的凝重和滄桑,都令人回味無窮、遐思綿長?!保ㄒ浴读鞴馑橛爸g》,載《新商報》)

      作家屬于城市最有思想力的那么一種人,很多作家都寫過自己的城市,有媒體辟“讀城”欄目,邀請各地作家暢談他們的城市,煽情地稱之為“作家寫給城市的情書”。有評論家犀利指出:“城市的命題在洶涌的消費趣味和隱秘的買辦心理的驅動下被分解,被從與恥辱相關的深重歷史中剝離出來,然后進行無痛化的解讀。那些絢爛至極的驪詞華藻,貌似優(yōu)雅的娓娓講述,故作妙趣的插科打諢,使城市陷落于無邊風月中?!彼厮貙懘筮B,也寫過很多優(yōu)美的單篇零什,最終以這部嘔心瀝血之作,表達了她對城市的深切愛戀。

      在《凝固的記憶》和《流光碎影》面世之后,對于這個城市的很多命題,本市的媒體和讀者都會習慣地搜索“素素的看法”。從媒體與出版機構到各路民間人士,從主流載體到網(wǎng)絡渠道,對大連歷史文化的關注已蔚然成風。各媒體開辟專版挖掘整理大連歷史文化,民間人士從不同角度、以各自擅長的方式打撈“老大連”。最受關注的是大連出版社策劃出版的“品讀大連”系列叢書,該叢書通過選擇橫向上不同的切入點,對大連人文歷史遺存進行縱向的通俗解讀,藝術地展示大連獨具特色的歷史變遷、文化個性、社會發(fā)展。素素責無旁貸地擔任了“品讀大連”系列叢書編委會委員。有權威人士指出,對于大連歷史文化的關注,其實是由素素的《流光碎影》開始,正是這部作品掀起了人們對城市文化底蘊的找尋、對城市精神的提煉,從而建立了大連的城市文化自信。

      2009年,素素有了重要收獲:她本人獲大連市政府文藝最高獎“金蘋果獎”,她的《流光碎影》獲“第二屆新聞出版總署三個一百原創(chuàng)工程獎”。對于素素的艱辛付出,這無疑是一份重要的褒獎。可是,素素沒有沉浸其中,很快就將目光投向中國半部近代史里關于“痛”與“恥”的往事,那些往事發(fā)生在千年古港——旅順口。

      2012年9月,《旅順口往事》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甫一面世,不僅令讀者震驚,掀起了暢銷熱潮,也引起了中國文學界的廣泛關注。2013年4月,《旅順口往事》研討會在旅順口召開。此會由中共大連市委宣傳部、中共旅順口區(qū)委、區(qū)政府主辦,由東北亞文化發(fā)展研究基地、大連理工大學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所、旅順口區(qū)委宣傳部承辦。陳曉明、孫郁、吳義勤、林建法、張清華、王堯、羅振亞、張燕玲、韓小蕙、張學昕、張新穎、欒梅健、王侃、李云雷等20余位國內著名學者、評論家與會。

      與賈平凹一起等待領魯獎

      素素是大連大學客座教授、“大連大學杰出校友”,圖為大連大學校長向素素頒發(fā)聘書。

      專家們不約而同談到,由大連作家素素撰寫的長卷散文《旅順口往事》,以細致的田野調查和采訪為基礎,條分縷析大量資料,創(chuàng)作時激情飽滿、筆法細膩,以古港、重鎮(zhèn)、要塞、基地為主線,展現(xiàn)了旅順的風土人情,梳理了旅順口五千年來的歷史文脈,尤其是近百年來帝國主義殖民者踐踏旅順口的屈辱史和辛酸史?!堵庙樋谕隆坊氐綒v史現(xiàn)場,打撈歷史細節(jié),以豐盈的歷史故事、事件及人物,厘清歷史脈絡以恢復歷史本來,并從中清理出理性認識,看穿歷史現(xiàn)象的本真、本原和本質。《旅順口往事》充滿了生命的溫度,充滿了生活實感,也充盈著藝術感覺與氣度。向讀者呈現(xiàn)了一個歷史的旅順口,豐滿的旅順口,真實的旅順口,更是一個具備文化意象的旅順口,是大連的歷史文化地標與象征,代表了歷史的大連和文化的大連。它提醒著我們曾經的傷痛和潰敗,警示著我們的今天與未來,也激發(fā)著我們時時凝聚民族復興的正能量,以便更好地走向明天。

      也有專家認為,《旅順口往事》為散文寫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為歷史進入文學維度提供了一個樣本,在史實敘述、抒情、理性思索之間完成了一個恰當?shù)哪媚?。雖寫旅順口的五千年歷史,但讀來不覺得遙遠和隔膜,這跟作者時刻的介入和在場有關。作者以田野考察式的尋訪、以說書人式的古今穿越,不作史學家式的嚴苛考據(jù),回到了作家的性情,或懷疑或慨嘆或激憤,寧可有失“偏頗”,也不作不置可否。文字里可觸摸到寫作者心靈的顫動和真實的體溫。

      其中,文學博士、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王侃,將《旅順口往事》作為他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新時期女性文學的話語系統(tǒng)研究”樣本之一,在階段性成果《創(chuàng)傷記憶與讀城倫理——素素〈旅順口往事〉閱札》(刊于《當代作家評論》2013年第4期)一文中,王侃提出了一個非常深刻的觀點:“旅順”或“旅順口”當是一個醒目的文學史地標。一個發(fā)生在日俄戰(zhàn)爭時期的“看殺”事件,在緊要處催生了中國新文學的一個巨匠,并因此造就了新文學史上延綿至今的“魯迅傳統(tǒng)”。與這個巨匠和這個傳統(tǒng)相關的,是黑暗的歷史曠野、頹圮的文化廢墟,是憂憤的思想表情、激越的批判動作,以及“兩間余一卒”的孤拔形象、“荷戟獨彷徨”的美學氣質。歸結起來,新文學史上的吶喊或彷徨,都與近代以來痛徹神州的民族創(chuàng)傷直接相關,與令人窒息的羞恥感直接相關。新文學產生于這樣的歷史境遇,并表述了這樣的歷史境遇。在進入新文學的每一個路口,我們都應該時刻準備著與這樣的“痛”或那樣的“恥”劈面而遇。

      素素在這本書的序言中說:“讀旅順口,心臟常常感到窒息般的悶。寫旅順口。手有時會抖得敲不了鍵盤?!蓖踬┱f,這是素素在進入“旅順口往事”時身心遇刺的結果。對從“大塢”到“萬忠墓”的貼切講述,不僅需要有對“痛”和“恥”的本能、銳利的敏感,同時還必須承受住在披閱和寫作過程中無時不在的這樣的“痛”和那樣的“恥”中泅渡的心力交瘁。

      不是所有的作家都能在已然開啟的文學方向上成功蛻變,因為在恢弘的歷史血脈的激蕩之下,氣血虧弱的作家會早早休克。在《創(chuàng)傷記憶與讀城倫理》一文中,王侃對素素的“家鄉(xiāng)三部曲”這樣評價:如果說,《流光碎影》式的寫作還可以讓文學性去覆蓋和裝飾那些歷史靜物的話,那么,在寫作《獨語東北》時,素素肯定感覺到了文學性所無法遮掩的知識短板,感覺到了用所謂的文學性去遮掩知識短板的窘迫——毫無疑問,《獨語東北》最精彩的篇什不是“歷史敘事”,而是素素對親歷事物的經驗式體悟。但《旅順口往事》卻讓人有一種知識性的踏實感。從“古港”到“重鎮(zhèn)”,到“要塞”,再到“基地”,精當?shù)淖V系設計體現(xiàn)了她對于“總體歷史”的理論預想;而從“郭家村”、“牧羊城”到“三里橋”、“友誼路”的燭幽發(fā)微,則體現(xiàn)了她對“事件歷史”的辛勤檢視,以及她據(jù)事直書的方法論態(tài)度。

      素素也坦言,這部作品是“無技巧”的。翻開《旅順口往事》,我們常常會忘了素素的作家身份,看不到素素早期散文里對文學性的那種刻意。王侃說:“我猜想,素素或許做過‘技巧’的努力,但是,每當此時,她都會迅速發(fā)現(xiàn),在‘旅順口往事’面前,所謂‘技巧’,終不過是一種矯情?!?/p>

      素素非常欣慰,她說,王侃對她、對《旅順口往事》有一種深切的會意和懂得。

      對于《旅順口往事》的寫作動機,王侃認為“必是一種基于民族倫理的強烈焦慮驅動了她最為內在的寫作動機,也正是在民族倫理的向度上,這部歷史散文選擇了‘痛’與‘恥’的寫作面向,實現(xiàn)了創(chuàng)傷記憶與民族關懷的結合?!?/p>

      《旅順口往事》的寫作歷時四年。這期間,素素備受膽囊疾病、失眠等困擾,經歷了備受煎熬的身體考驗。作為社會兼職較多的作家,素素的白天被會議、講座、文學活動纏身,只有晚上,她才可以在書房坐下來,啟動心靈凈化程序,將白天的會議廳、講堂及消費主義現(xiàn)場逐一刪除,以焚香沐浴般的恭敬進入作家本位,懷著近鄉(xiāng)情更怯的敬畏進行艱苦卓絕的文學耕種。

      《流光碎影》與《旅順口往事》無疑是兩部長暢書,在大連一些有文化感的場所,比如茶館、畫廊、私人會所等,都會看到這兩本書坐陣明亮處。仿佛是一種標榜,或者是一種信號,傳達了人們對歷史的尊崇以及對文化的渴望之情。

      素素的讀者,囊括了50后、60后和70后,50后、60后稱她為“散文女王”,相似的成長背景,使他們格外迷戀素素散文。70后是讀素素散文長大的,這個說法并不夸張,她寫鄉(xiāng)土散文、女性散文時,70后沐浴在中國文學的春天里,素素散文是春天里的一道風景,是文學青年的精神食糧。當70后步入中年,思想與閱歷已翻開另一頁,心尖也打了一層霜,這個時候,素素寫出了一部部歷史文化散文。

      結語

      素素說,她這一生會非常珍惜兩個身份:首先是編輯,其次是作家。

      的確,20世紀90年代的文學副刊就像一個拼盤,大體是由散文、小小說、雜文、詩歌組成,因為有素素邀約來的名家稿子,《星?!愤@個文學拼盤可不是“小跑”或甜點,而是一場場小型的文學盛宴。打開《星?!?,讀名家散文作品,是那個年代的讀者、文學愛好者的共同記憶。收藏《星?!罚瑢ⅰ缎呛!纷龀杉魣螅矊乙姴货r。經年過去,《星?!返娘L格與氣質,就像生命中的紅顏鐫刻在記憶深處,每一次不經意的回顧,都會喚起經久不變的敬畏與眷戀。

      如今,許多50后60后70后作家、作者,均記得素素當年給他們編發(fā)的作品,記得她是怎樣用心“收拾”他們的作品,也都不約而同地珍藏著《星海》剪報。這既是對那個文學黃金時代的深切緬懷,也是對一位文學副刊編輯的無言感恩。

      素素說,她不是一個“東張西望”的人,在一個單位,一個部門,將副刊編輯心無旁鶩地干了將近30年,一直干到了退休。這種堅守與執(zhí)著,說到底還是出于對這個職業(yè)的一腔摯愛。

      至于寫作,這可能是她永不退休的職業(yè)。今年盛夏的一個周末,我在咖啡店閑翻一本DM雜志,驚喜地看到素素的一篇女性散文。不知是舊作還是盛情難卻之下的出筆,反正它給我?guī)砹艘魂圂r亮明快的閱讀享受。

      這十年,素素實在太累了,在歷史文化散文創(chuàng)作的高地上,在大連歷史文化這眼深井里,她采取一種嘔心瀝血、極為原始的勞作方式,像拾荒者,似農耕人。她的自我發(fā)難與突圍,她的自我砥礪與超拔,都凝結在這兩部沉實的散文長卷里。在一趟趟“文化苦旅”中,她完成了一個作家對城市之愛的剛性表達。此后,真希望她能輕松下來,在文學之路上懷懷舊,或者說往回走,去探訪她無比熟悉的鄉(xiāng)村,無比熱愛的女人。我相信,不論寫什么,她都會帶給我們巨大的驚喜。

      猜你喜歡
      素素東北散文
      一座山,一杯茶(散文)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3:20
      可愛的敘事者——讀韓東短篇小說《素素與李蕓》
      都市(2022年1期)2022-03-08 02:23:34
      MADE IN CHINA
      漢語世界(2021年6期)2021-12-17 10:51:50
      Make ’Em Laugh
      散文兩篇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12
      散文兩章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8
      每到冬天,東北就變成了“凍”北
      意林(2021年3期)2021-03-11 03:07:24
      紙上的故土難離——雍措散文論
      阿來研究(2020年1期)2020-10-28 08:10:56
      大東北的春節(jié)
      飛翔的鞋子
      小小說月刊(2012年2期)2012-05-08 05:08:49
      天津市| 莆田市| 遂宁市| 曲靖市| 沧州市| 西安市| 甘泉县| 湟中县| 贵定县| 绥宁县| 荣成市| 烟台市| 梁河县| 开封市| 虹口区| 镇原县| 左贡县| 霍州市| 绍兴县| 揭西县| 嵩明县| 务川| 朝阳市| 台东县| 汶川县| 和平县| 阿鲁科尔沁旗| 浮梁县| 肇庆市| 宜兰市| 东乡族自治县| 平陆县| 开鲁县| 清新县| 奉节县| 犍为县| 高青县| 山西省| 萨嘎县| 吉水县| 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