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玉華
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則,有生必有死,如日出日落,花開花謝。人的出世大致相似,不同的只是父母的身份及客觀條件,而終老的過程和形式卻有差別。有人如瓜熟蒂落,無疾而終,有人長年臥床,如油燈耗干而滅;有人體弱多病卻年至耄耋,有人身強體壯,卻忽然而去……
終老的形式和期限似乎難以預料,但萬物都有因果關系,任何結局都有必然性。如何面對老去,是上帝對一個人最后的考驗。
相聲泰斗侯寶林晚年患胃癌,胃被全部切除。親友們?nèi)タ此麜r心情沉重,他卻笑著說:“這下可好了,我把胃切除了,看胃癌往哪里藏?!币痪湓捳f得大家笑出了聲。文學大師冰心,晚年體弱,有人請氣功師為她發(fā)功。氣功師給她發(fā)了一會兒問,涼嗎?她說,不涼。又發(fā)了一會兒問,熱嗎?她說,不熱。過了一會兒,她說:“你們別弄了,我這人刀槍不入?!鳖D時滿屋笑聲不斷。就是這樣一個柔弱的冰心,竟在晚年宣告:“生命從80歲開始”。英國杰出領袖丘吉爾享年91歲,在他生命垂危時,有人問他怕死嗎?他打趣地說:“當酒吧關門的時候,我就要走了,拜拜,朋友!”音樂大師貝多芬臨終時坦然地說:“諸君,喜劇結束了。”
一位哲人說:“懂得怎樣在老年成熟,是睿智的杰作,是生活技巧中最難的章節(jié)之一?!彼^“老年成熟”,固然表現(xiàn)在多方面,比如老成持重、保持晚節(jié)等,但最要緊的是如何直面“老、病、死。”林語堂倡導老年人應“優(yōu)雅地老去”,羅素則說,“人生像條河,最后,雄渾的河水愈發(fā)寧靜、深沉,極目遠眺,注入海洋?!眱?yōu)雅、寧靜、深沉,這是對“老年成熟”最好的詮釋。從我們周圍老年人的狀況,也可看出相互間的差別。有的無論貧富,好像有一種氣場托著,活得自然、坦然,年復一年,并不顯老。而有些人經(jīng)不得風雨,稍有挫折或病癥,便心慌意亂,在不知不覺中糊里糊涂地老去。有資料表明,真正老去的少,病去的多;真正病去的少,被嚇死氣死的多。
有一個叫因紐特人的狩獵民族,當獵手老了的時候,覺得自己活著已成為別人的負擔,就收拾一下推門走了。家人也知道他要干啥,并不阻攔。他出門后,一直朝前走,前面是海就掉進海里,是雪就躺在雪地里,很像動物中大象的死法,決絕而又壯烈。當然,我們不能效仿因紐特人老去的形式,但可以從中領會他們對生死的認識以及直面生死的心態(tài)。
道理好說,當面臨現(xiàn)實時,才能看出一個人的生死觀。現(xiàn)在的帶癌生存者越來越多,他們照樣活得有滋有味,能把生死看淡的老年人,才算是真正的“老年成熟”。無論諸子百家還是宗教各派,盡管對生死各有說法,但我們從中可以找到一個相似點,那就是好好活,慢慢老,坦然面對,自然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