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龍
媒體報道,在一次家庭聚餐上,年邁的祖父多次想和孫子、孫女說說話,但孫輩們人手一部手機,都在聊天、玩游戲、刷微博,不堪被冷落的老人扔下一句“你們就和手機過吧”,便摔盤離席。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莫過于我們坐在一起,你卻在玩手機。”這本是網絡上流傳的調侃話,當這情景真實發(fā)生時,給人的卻是一種辛酸的滋味。
每年重陽節(jié),曬合影、敬老慈善、孝心消費……有關敬老的活動熱鬧非凡。但在這些熱鬧背后,卻是孝心的稀缺,這甚至成為一個略顯沉重的話題。
最新數據表明,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85億,城鄉(xiāng)空巢老年人高達49.3%??粘怖夏耆艘蜃优x家而產生的心理失調、抑郁焦慮等精神障礙相當突出。
一項對北京市老人的調查發(fā)現,65歲以上人群抑郁癥患病率高達4.4%——孩子長大成人了,老人卻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幸福。
與對老人的調查相對,另一項調查發(fā)現,近60%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對父母“孝敬不夠”,其中超過80%的人表示“沒時間陪父母”。
而有時間在一起的時候,又如何呢?老人想與子女交流,不少子女卻沉浸在業(yè)務電話、電子產品和社交媒體中。
其實,隔斷孝心的“最遙遠的距離”,不僅是電子產品沉迷癥、數千千米的回家路、永遠難買的火車票,更是許多現代人對“家”的疏遠。
20世紀60年代,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發(fā)現,無論是在紐約和倫敦、在辛辛那提和羅馬、在莫斯科和東京、在愛斯基摩人中還是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各民族中,隨著現代化的推進,人們離開家鄉(xiāng)奔向現代化大都市,父母和子女都開始“隔著代溝遙遙相對”。這種代溝的表現就是冷落和溝通不暢。
看來,不孝順的子孫滿天下,只不過,在百善孝為先的中國,表現得更加突出罷了。連續(xù)20多年的經濟快速增長,中國經歷了一場人類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城市化運動,而人們無論采用什么方式進入城市,在社會學上都是“對鄉(xiāng)土的背叛”,對傳統(tǒng)生活的背離。
“父母在,不遠游?!迸c孝心相關的經典,要么成為夢想,要么成為傳說。
經歷了發(fā)達國家經歷過的城市化進程,我們突然發(fā)現,在我國,距離、壓力、時間造成的老年父母與子女的隔離,甚至比一些發(fā)達國家還要嚴重。
追求現代化是我們的目標,而在這一過程中因“現代病”造成的孝順、敬老傳統(tǒng)的喪失,卻非我們所樂見。
讓孝心穿越父母與子女間“最遙遠的距離”,需要子女做得更多,多回家看看、關愛父母。重新認識和回歸傳統(tǒng)家庭生活,也需要整個社會為子女盡孝提供便利條件,多幾天寬松的假期,多一張好買的火車票,這些都是對孝心的“贊助”。
高中生·青春勵志2013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