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洪娟
摘 要:小學生也就是學齡初期,是指兒童從6~7歲到11~12歲這一時期,這是兒童進入學校,開始以學習為主導活動。學齡初期即小學生階段是兒童心理發(fā)展的一個重大轉折時期,這個時期的第一個特點是:從這個時候起,兒童開始進入學校從事正規(guī)的有系統(tǒng)的學習,學習逐步成為兒童的主導活動。小學生的第二個特點是:逐步掌握書面語言和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小學生的第三個特點是:有意識地參加集體活動。
關鍵詞:感知記憶;教學方法;直觀教具
一、小學生的感知、記憶的特點
小學生從籠統(tǒng)、不精確地感知事物的整體漸漸發(fā)展到能夠較精確地感知事物的各個部分,并能發(fā)現(xiàn)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間的相互關系。他們的感知從無意性、情緒性漸漸地向有意性、目的性發(fā)展。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對時間單位的理解力和對時間長短的判斷力都會不斷提高,開始逐步懂得珍惜時間,學習的自覺性也日益增強。
二、符合小學生感知記憶特點的英語課堂教學方法
1.實物教學法
小學英語中的許多單詞是表示事物的,巧用實物,小學生可將單詞與實物建立直接的聯(lián)系。教育心理學研究證明,運用不同的方式識別同一事物,具有不同的識別速度,用語言介紹識別的時間為2.8秒,展示實物識別的時間為0.4秒。(國際學術期刊 《公共科學圖書·綜合》)由此可見,展示實物能縮短感知時間,使學生理解和掌握語義變得更簡易、快捷。
在教學顏色時,我充分利用教室里紅旗的顏色讓學生感知red,用黑板的顏色讓學生感知black,用課桌的顏色讓學生感知yellow,用圍墻的顏色讓學生感知green,用窗簾的顏色讓學生感
知blue,實物教學有效地化抽象為形象,避免了機械記憶的枯燥
乏味。
實物教學法的理論基礎是注意的特征整合理論(feature-integration theory of attention),它主要探討視覺早期加工的問題,因此可看其為一種知覺理論或模式識別的理論。由特雷斯曼、賽克斯和蓋拉德(Treisman,Sykes & Gelade)1980年提出。見下圖:
Treisman認為,視覺加工過程分為兩個階段。
(1)特征登記階段,相當于前注意階段
此時人幾乎不需要努力,甚至意識不到它的發(fā)生。前注意加工可以幫助人們對周圍環(huán)境進行指向性的搜索。視覺系統(tǒng)從光刺激模式中抽取特征,是一種平行的、自動化的加工過程。Treiasman假定,視覺早期階段只能檢測獨立的特征,包括顏色、尺寸、方向、反差、傾斜性、曲率和線段端點等,還可能包括運動和距離的遠近差別。這些特征處于自由漂浮狀態(tài)(free-floating state)(不受所屬客體的約束,其位置在主觀上是不確定的)。知覺系統(tǒng)對各個維量的特征進行獨立的編碼,這些個別特征的心理表征叫特征地圖(feature map)。
(2)特征整合階段(物體知覺階段)
知覺系統(tǒng)把彼此分開的特征(特征表征)正確聯(lián)系起來,形成能夠對某一物體的表征。此階段,要求對特征進行定位,即確定特征的邊界位置在哪里。這是叫位置地圖(map of locations)。處理特征的位置信息需要集中性注意。集中性注意就像膠水一樣,把原始的、彼此分開的特征整合為一個單一的物體。這一系列加工過程較前者要慢一些。由于需要努力,當注意超負荷或人們分心時,特別是對注意的要求很高時,就會將刺激的特征不恰當?shù)亟Y合,造成錯覺現(xiàn)象。
2.身勢體態(tài)教學法
身勢體態(tài)是教師用表情和身體的動作向學生傳達信息、描摹事物,它不僅能引起學生的注意,還能補充加強甚至代替語言,使之更加明確有力,在教學football,basketball,table-tennis時,我以手勢動作來傳達言語信息,學生很樂意接受,并跟著一起做動作,英文單詞就能達到脫口而出的程度,瞬間英語課堂就進入高潮。身勢體態(tài)以其暗示性,有利于組織教學,直觀性有利于學生理解,趣味性有利于激發(fā)學生興趣,備受學生的青睞,從而成為一種很有感染力的教學方法。
身勢體態(tài)教學法的理論基礎是全身反應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簡稱TPR)是美國加州圣約瑟大學心理學教授詹姆士·阿歇爾(James Asher)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這種方法倡導把語言和行為聯(lián)系在一起,通過身體動作教授外語。具體實現(xiàn)方式是:通過語言學習者聽到一個外語指令,用身體動作對它做出對應的反應,從而使聽者逐漸自然建立語言能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當聽到“stand up”,就從座位上站起來,聽到“touch your nose”,就去摸自己的鼻子。應用更多的手勢和簡單實物教具,TPR完全可以展示動詞的不同時態(tài)以及復雜的句子形式。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使用直觀教具是非常重要的,充分運用直觀教具是貫徹小學英語的基本原則和途徑之一,是完成教學任務的必備條件和重要保證。而直觀教具主要是用于課堂教學的視覺材料,它的作用就在于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逼真的語言環(huán)境,使學生對學習的內容形成清晰的表象,從而豐富學生的感性經(jīng)驗,為他們形成新概念、掌握規(guī)律奠定良好的基礎。通過直觀教具還能使學生對語言知識的記憶更加牢固和準確,促使學生產(chǎn)生良好的興趣和情緒,從而改善學習氣氛。
參考文獻:
[1]Marion Williams & Robert L. Burden: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語言教師心理學初探.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2]朱純.外語教學心理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09.
(作者單位 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