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琛
摘 要:當代認知學家認為,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而且反映了人類的認知規(guī)律,是一種認知現(xiàn)象。人類由近及遠,由實體到抽象,有簡單到復雜的認知規(guī)律決定了人體及其器官是人類認知世界的基礎,因而人體隱喻是人類普遍存在的認知方式。英漢隱喻表達也存在一定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自然與地理環(huán)境差異;視點差異;語言文化差異;傳統(tǒng)文化差異。
關鍵詞:隱喻;人體隱喻;投射;跨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H0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4-0195-02
一、隱喻和人體隱喻
傳統(tǒng)的語言學將隱喻研究局限于修辭層和語言層,認為隱喻是語言形式上的修辭,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而當代認知語言學則認為,隱喻不僅僅是語言現(xiàn)象,而且是一種重要的認知方式。概念隱喻是Lakoff隱喻理論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人類賴以生存的許多基本概念系統(tǒng)以及人類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本質上都是隱喻性的。概念隱喻是以人類身體經(jīng)驗為基礎加以形成的,因此人體及其器官在人類認知發(fā)展過程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由于人類的認知遵循由近及遠,由實體到抽象,由簡單到復雜的規(guī)律,人類最熟悉自己的身體,因此為了達到認識陌生事物的目的,人類最初把自身身體的認識作為始源域,投射到不熟悉的、抽象的目標域,語言中也就產生了大量的人體隱喻性表達。
二、英漢語人體隱喻的投射類型
Lakoff和Johnson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里提出了“域”的概念,隱喻可以看成是兩個概念域或認知域之間的結構投射,即從始源域向目標域的投射。隱喻認知則是在始源域和目標域所建立的投射關系的基礎上形成的,在始源域和目標域之間存在一種互動關系。根據(jù)始源域和目標域的不同,人體隱喻主要有三種類型:人體域投射到非人體域,非人體域投射到人體域和人體域內部兩個域的投射。
1.人體域投射到非人體域,即始源域是身體部分
從人體域到非人體域的投射是建立在兩者概念相似性的基礎上。人們最熟悉自己的身體,于是在早期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會借用身體及其部位去描述其他具體的事物。漢語中就有很多這樣的表達:“山頭”、“山脊”、“山腰”、“山腳”、“洞口”、“樹冠”、“泉眼”、“桌腿”、“桌面”、“扶手”、“壺嘴”、“果皮”等。英語中這一類的人體表達也有很多,如head of a page,hands of a watch,foot of a mountain,legs of a table,etc.從這類人體隱喻可以看出,人們最初利用身體的某一部位對周圍外部的具體事物進行認識與感知,因此是處于較低的認知范圍,但這類的認識和表達也是最基本和最常用的。
由于認知、思維和表達的需要,人類開始不局限于用人體隱喻描述具體事物,開始將人體隱喻的表達用來描述抽象概念。前者的投射是建立在概念相似的基礎上,后者則是以人體域和抽象的非人體域兩者心理和功能相似為基礎的。如漢語中有“首腦”、“元首”、“鼻祖”、“足下”、“水手”、“國腳”、“心肝兒”、“心腹”等表示稱謂、職位或稱呼的隱喻性表達;也有表示人物特征的人體隱喻詞匯如:“長舌”、“鐵嘴”、“大腕兒”、“硬骨頭”等等。英語中也有相應的表達:head of department,sweetheart,stiff neck,etc.人體域投射到抽象的非人體域,反映了人類更高層次的認知能力,也是人類認知、思維和表達的需要。
2.非人體域投射到人體域,即目標域是身體部分
非人體域也可投射到人體域,幫助人類加深對自身的認識和對外界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認識和表達,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人體域和非人體域兩者之間的互動關系,是人類更高層次上的認知形式。
顏色是人類重要的認知對象和范疇,當我們把顏色域投射到人體域的時候,顏色也就具有了隱喻意義。如漢語中有“黑心”一詞,英語中也有對應表達black heart,這里的黑和black并不是指心的具體顏色,而是有隱喻的含義,借以形容一個人的不良品質。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顏色在不同的語言中帶有不同民族特有的文化色彩。漢語常借用京劇中的臉譜指代不同性格的人物,如“黑臉”指剛正不阿的人物,“白臉”通常指奸詐險惡的反面人物,而英語就沒有這么多的區(qū)分。除了顏色域,還有動植物域、數(shù)量域等也常常用做始源域。例如(1)動植物域:“蟲眼”、“貓眼”、“狼心狗肺”、“虎頭蛇尾”、“柳葉眉”、“眉梢”;(2)數(shù)量域:“三心二意”、“七嘴八舌”、“孤掌難鳴”;(3)材料域:“鐵飯碗”、“鐵石心腸”、“火眼金睛”;stone-hearted;(4)天氣域:“熱心”、“心寒”;cold shoulder,warmhearted;(5)情感域:“愛心”、“怒發(fā)沖冠”;(6)動作域:“丟臉”、“抓辮子”、“露一手”、“傷心”、“搶手”;break one's heart,lose heart,lose face,turn up one's nose等(盧衛(wèi)中,2003)。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從非人體域到人體域的投射是更高的認知過程,是人類重要的認知和思維方式。人類通過這種方式豐富了語言,也豐富了認知和思維的途徑。
3.人體域內部兩個域之間的投射
人體域內部兩個域之間的投射是指身體部位之間的互動關系,建立在兩者形狀、位置或者功能相似性的基礎上。例如漢語中的這類表達有“心頭”、“眉眼”、“掌心”、“手背”、“心眼”、“肚臍眼”、“腳脖子”、“腿肚子”等。英語中也有這樣的表達,如ridge of a nose,eyetooth等。這類隱喻性表達在漢語比英語中更為常見。還有一類投射是借用人體部位之間的關系來表明事物或社會之間的關系,是以關系的相似性為基礎的,這一類投射多存在于漢語中。例如“肝膽相照”比喻兩者忠誠的關系;“唇亡齒寒”比喻雙方聯(lián)系密切,休戚相關;“情同手足”比喻兩者真摯深厚的情感,還有“眉目傳情”、“心驚肉跳”、“牽腸掛肚”等類似隱喻性表達。
三、英漢語人體隱喻的認知普遍性和跨文化差異
結合以上人體隱喻的幾種投射類型來看,英漢人體隱喻表達之間的相似性大于差異性。
英漢人體隱喻表達具有相似性主要因為英漢人體隱喻同樣源于身體經(jīng)驗,源于人類對自身的認識,具有認知的普遍性。認知的普遍性使得英漢兩種語言有了很多相似的人體隱喻,使得不同文化間有了相互溝通和理解的可能。當然,英漢隱喻表達上也存在一定的差異,這主要因為東西方國家及語言的跨文化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自然及地理環(huán)境差異
中英兩個國家所處的自然及地理環(huán)境不同,這對英漢兩種語言中的人體隱喻性表達起到了一定的影響。中國大部分地區(qū)位于內陸,是個多山的國家,漢語中以身體部分做始源域投射到“山”的表達很多,來喻指山的不同部位和形狀,如:“山頭”、“山脊”、“山腰”、“山腳”等等。英國是四面環(huán)海的島國,自古通過航海的方式來認識世界,探索世界,因此英語中出現(xiàn)較多的是利用人體描述海洋的人體隱喻,如a tongue of land(岬),a finger of land(陸地伸入海中的狹長地帶),an arm of the sea(海灣)。
2.視點差異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認知事物的角度和參照點會有所不同。如漢語“手機”的認知角度是使用此種電話時電話擺放在手這個位置上,而在英語中人們的認知視角并不在于使用時的身體部位,而是放在電話本身的外觀,即蜂窩狀的鍵盤上面,或者是它本身便于攜帶移動的功能,所以英語中的表達是cellular phone(蜂窩狀電話),或者mobile phone(移動電話),并不帶有人體域的投射,沒有人體隱喻這一類的表達。這正是源于英漢民族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認知角度。
3.語言文化差異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漢語言講究對偶、排比等修辭,注重句式的工整性,強調對稱美感,加之中國思維具有整體性的特點,注重身體個部分之間的聯(lián)系,因此表達中有不少是借用人體部位之間的聯(lián)系來隱喻事物之間的普遍聯(lián)系。手與足是人體最常用的部分,因此漢語中有“情同手足”、“笨手笨腳”、“指手畫腳”等隱喻性表達;唇與齒相互依存,失去一方,另一方就會受到威脅,漢語中便有“唇亡齒寒”、“唇齒相依”等表達;肝膽是人體重要的器官,相互作用,彼此不可分割,因此常用“肝膽相照”隱喻關系真誠而密切;頭與腳作為人體的兩端,漢語中有“頭重腳輕”這樣的表達。英語中也有類似表達,如neck and neck,face to face,但是這類隱喻表達并不多,可見漢語強調事物之間聯(lián)系的特點。
4.傳統(tǒng)文化差異
古代的中國人就認為自然和人體是不可分割的,就開始關注自然和人體之間,人體各個部位之間的關系。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也就成為人體隱喻的基礎,而這一表達在英語中出現(xiàn)了空缺。例如,中醫(yī)理論認為膽具有影響思維活動和決定個性的功能,于是漢語中“膽”代表勇氣,常有“膽量”、“渾身是膽”、“膽大包天”、“聞風喪膽”、“肝膽過人”的隱喻性表達。傳統(tǒng)的中醫(yī)采用五行理論來定義自然、人體和他們之間可能存在的關系,情緒與陰陽五行相關,肝屬木,木生火,所以肝火旺意味著陰陽失調,容易發(fā)怒。也就有了“動肝火”、“肝火旺”、“肺氣炸了”這樣的隱喻性表達。另外,中國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西方文化中強調個體獨立性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此漢語人體隱喻中很多是強調身體各部分之間的關系,而英語中更多的是強調獨立的身體某部分。
四、結語
隱喻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并且時刻與文化相互影響。人體隱喻的投射是基于人類的客觀經(jīng)驗,人類共同的一些身體感受和心理結構。英漢語人體隱喻的相似處說明英漢隱喻都是源于身體經(jīng)驗,具有對身體的共同認識,反映了人類共同的認知規(guī)律,即認知的普遍性。同時,人體隱喻受不同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的影響,具有一定的跨文化差異,帶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的特點。對英漢語人體隱喻的探究體現(xiàn)了人體在人類的語言和思維中的重要地位,和人體在隱喻認知中的作用。了解英漢語人體隱喻中存在的跨文化差異也有助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Lakoff. G&M.;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盧衛(wèi)中.人體隱喻化的認知特點[J].外語教學,2003,(6).
[3]嚴世清.隱喻論[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0.
[4]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