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克連
?
淺析中國民間剪紙的美學內涵
孫克連
閩清職專
我國民間剪紙題材十分豐富,神話與現(xiàn)實結合、自然和人文相結合、抽象和具象相結合,其題材豐富、結構多變、表現(xiàn)形式多樣、流派各異、形神兼?zhèn)涞奶攸c不僅體現(xiàn)民間藝人高超的技巧,同時也折射出中國民間剪紙的藝術成就和美學內涵,該文對此做了簡要而全面的論述。
民間剪紙 題材豐富 形神兼?zhèn)?美學內涵
剪紙是我國民間流傳的一種手工藝,在傳統(tǒng)工藝美術中占重要地位,它涉及到傳統(tǒng)哲學、美學、民修學等。據有關資料記載,我國最早的剪紙作品是1967年考古學家在新疆吐魯番盆地古墓群中發(fā)現(xiàn)的。當時剪紙是用來祭祀的,所采用的材料是麻料紙,都是折疊形狀。唐代詩人杜甫在安史之亂中寫的《彭衙仿》中曾有說道:“暖水濯我足,剪紙招我魂”,就是講述當時剪紙在民間作為一種迷信的風俗使用。在紙張沒有發(fā)明前,古人運用薄片材料,進行雕、鏤、剔、刻、剪,在革皮、絹帛、樹葉等上面剪刻紋樣?!妒酚洝分性杏涊d,如剪銅封弟的故事。
歷史真正意義上的剪紙,應該是紙張發(fā)明的開始。漢代紙的發(fā)明為剪紙發(fā)展與普及提供條件。唐代民間剪紙?zhí)幱诖蟀l(fā)展時期,現(xiàn)藏于大英博物館的唐代剪紙就可看出當時剪紙手工藝水平極高。畫面結構嚴謹,構圖完整,表達了人們向往美好的理想境界。到宋代,造紙技術成熟,能發(fā)明各種各樣的紙張,紙品名目繁多,為民間剪紙發(fā)展提供了豐富土壤。民間“禮花”、“窗花”甚至還利用剪紙技法制作成有中國傳統(tǒng)特色的皮影戲的各種造型。到明清時期,新文化、新思想交流,可說是中國民間剪紙藝術達到鼎盛時期。民間剪紙手工藝術運用廣泛,民間燈彩上的花紋,扇面上的裝飾,以及刺繡圖案等等,無不利用剪紙技法來加工。而更多的是民間剪紙成為人們生活中重要的家居飾物以美化生活環(huán)境,如門檻、柜花、窗花、喜字、福字等。同時也培養(yǎng)出大批優(yōu)秀的民間藝人。女紅是中國傳統(tǒng)中完美的女性形象,剪紙是女紅的必修技巧。她們通過臨剪,重剪,畫剪,描繪自己熱愛生活的自然景物,魚蟲鳥獸,亭橋風景。最后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仿手能剪出各種各樣的新花樣來,將民俗功能性和現(xiàn)代文化的物質追求親密結合。下面分別從題材、結構、表現(xiàn)形式等層面淺析我國民間剪紙豐富的美學內涵。
中國民間剪紙盛行于明清時期,當時社會正處于中國封建社會的后期,社會和文化藝術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表現(xiàn)于一方面日趨衰落保守,另一方面不斷變革創(chuàng)新,使民間剪紙得到迅速的發(fā)展。民間藝術家嗅覺敏銳,藝術感悟極其深遠,剪紙題材豐富多彩,幾乎包括人物、動物、植物、建筑、神話和典故等方方面面。
在中國傳統(tǒng)儒家和道家思想影響下,人們托物寄情的寓意手法體現(xiàn)民間剪紙作品中的諧音法,中國人逢年過節(jié)有個習俗討個好“口彩”,應用漢語中同音不同義,表達某種吉祥寓言,運用非常普及,也是民間剪紙中題材最豐富的特點之一。比如“喜上眉梢”把喜字轉義為“喜”事,用喜鵲和梅花來表現(xiàn)幸福就要來臨或向往美好的事物。再如,把蓮花和鯉魚設計組合在一起來表示“連年有余”,蓮諧連,魚諧余。把現(xiàn)實生動的具體形象與中國漢文字諧音充分結合,造就出新故事內容。
諧形法:把大自然中景物如行云流水、樹木花草進行高度概括,提煉和抽象,把具體直觀形象變?yōu)槌淌交膶懸?。既是生活中的事物,又是純粹的圖案,用簡潔的線條勾勒,形象鮮明生動。既表現(xiàn)豐富內容,如剪貼一片彩云,就是表現(xiàn)為一望無際的天空,刻上雪花,畫面就表現(xiàn)出冬天的情景,具有抽象的美。
象征法:民間剪紙善把各種物象巧妙組合在一起,“以象寓意”、“以意構象”來造型,使人們產生美好的回憶或聯(lián)想。民間剪紙中象征法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比如傳統(tǒng)十二生肖圖案象征:鼠(機警),牛(勤勉),虎(威武),兔(善良),龍(神明),蛇(吉祥),馬(進?。?,羊(溫順),猴(智慧),雞(高貴),狗(忠誠),豬(憨厚)。再如,松樹象征長壽,牡丹象征富貴,石榴象征多子,鴛鴦象征愛情……等等。他們不是簡單的平鋪直敘,而是托物寄語,來寄托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些質樸、率直的剪紙造型,體現(xiàn)出中國民俗文化特色。
中國民間剪紙盛于農村,剪紙高手大多來源于基層的農民,他們把發(fā)生在身邊的生活趣事,進行藝術加工融入到剪紙藝術中去。如養(yǎng)豬、放牛、牧羊,參加各種田間勞動。有的直接將自己飼養(yǎng)的家畜融入到作品中去,如牛、馬、鴨、鵝等等。也有生活中常見的植物,如蘭、梅、竹、菊、牡丹、荷花、水仙。也有體現(xiàn)改革開放的故事,如剪紙作品《孔雀牡丹》、《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些真正體現(xiàn)了農村生活的氣息,體現(xi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風貌,同時也反映了藝術創(chuàng)作來源于生活。生活題材使剪紙作品更具有生命力。
中國歷史悠久,民間流行各種傳說,神話故事,豐富多彩,在全國各地方廣泛流傳。人們不僅相互傳播,而且還在剪紙作品中充分利用這種題材。在形式美的基礎上著力表現(xiàn):一種變化莫測的線條構圖,力求畫面變化云霧環(huán)繞,充滿動態(tài)、神秘色彩的仙境。如剪紙作品《嫦娥奔月》、《天女散花》、《八仙過海》等,體現(xiàn)出“立象于意、意在象外”的創(chuàng)作方法。另一種是保留故事原風貌的基礎,著重表現(xiàn)作品個人意愿,最大程度發(fā)揮作品社會功能,把教育與審美相結合。如作品《梁山伯和祝英臺》、《紅樓夢》、《老鼠嫁女》等。可見,傳說神話故事是民間剪紙的永恒題材。
民間剪紙結構嚴謹,古樸渾厚,富有變化,通常采用圖形結構、中軸對稱結構、自由結構等,這些都體現(xiàn)出不同的美學內涵和文化價值。
圖形表現(xiàn)為圓滿,團圓之美?,F(xiàn)實生活中如月亮、車輪、圓盤等,多是圖形,這種空間位置設計是對大自然的有機模仿,是我國十分古老而又重要的美學思想。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斷得到發(fā)展和豐富,民間剪紙采用圖形結構占很大的比重。整體造型以圓或錐圓形為主,有的是有明顯的二方連續(xù)為花邊邊框裝飾,中間安排文字,以文字為主體,裝飾為輔。有的根據圓形外輪廓線進行適合巧妙布局,紋樣雖不像邊框那樣明顯,但筆斷意連,整體完整。如“喜”字組成的喜花,文字和紋樣有內在呼應,協(xié)調統(tǒng)一。它們都是圓形為基礎,體現(xiàn)民眾審美情趣的普遍本色,其特點是主次分明,多采用適合造型,疏密獨具匠心,線條變化莫測,給人一種飽滿的美感。
中軸對稱結構是一種對稱的美,是中國人傳統(tǒng)崇尚的美。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四合院、中山裝、古城,也多是左右對稱的。剪紙中對稱形式設計,能使人感到愉快和情操的陶冶,適合中國人的審美經驗和審美習慣。民間剪紙以中軸錢或中心點為支撐,依據一定的骨格,將單位紋樣向上下、左右作重復排列成紋樣,又稱“網狀紋樣”。相同或相近的紋樣使整個畫面呈現(xiàn)出統(tǒng)一對稱,莊重大方,具有同行現(xiàn)象效果,又富有節(jié)奏韻律,民間剪紙《鳳凰戲牡丹》、《雙龍戲珠》等都是中軸對稱的代表。
自由結構是民間剪紙一種重要的造型結構,它靈活、自由、舒展、不拘一格,體現(xiàn)民間剪紙單純、簡潔的風格,自由結構脫離中軸對稱、圓形結構等形式規(guī)格,適應性強,應用廣泛。布局上可大、可小、可多、可少,是一種活潑自然的美,為民間剪紙?zhí)峁V闊的創(chuàng)造空間。如作品《老鼠要親》、《麒麟送子》、《劉海戲蟾》畫面組合生動,布局均勻,講究計白當黑,真可謂疏可走馬,密不容針,適合現(xiàn)代主題創(chuàng)作表現(xiàn)。
民間剪紙所用材料和工具都十分簡單,但表現(xiàn)方法卻很多,這里重點歸納以下二種。
單色剪紙早在南朝出現(xiàn),《對猴》、《對馬》團花就通常用單一顏色。單一顏色包括大紅色、藍色、黑色等,剪刻出的剪紙作品包括陽刻、陰刻、陰陽結合。陽刻是剪紙中常見的,它講究線線相連,如果把一部分的線條剪段了,就會造成整張作品支離破碎,形成千刻不落,萬剪不斷。剪紙風格講究線條表現(xiàn)運用,揚州著名剪紙老藝人張永壽歸納出五個字:“圓、尖、方、缺、線”,要求剪出的造型要像秋月那樣流暢,尖如麥芒,方的像青磚那樣方正,缺的有節(jié)奏鋸齒,線細的像胡須,可以說線條是民間剪紙造型的基礎。陰刻表現(xiàn)方法與陽刻表現(xiàn)恰恰相反。線線相斷,就是刻去原稿的輪廓線,保留輪廓線以外的部分,刀法要“穩(wěn)、準、巧”,要體現(xiàn)刀味紙感。還有陰陽相結合,作品采用陰刻和陽刻相交叉,使畫面層次更加豐富,主次更加分明,更注重點、線、面的結合呼應,呈現(xiàn)立體效果。
隨著社會發(fā)展,造紙技術不斷完善,民間剪紙手工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剪紙的顏色從先單一色發(fā)展到有彩色剪紙,品種豐富多彩,包括套色剪紙、點色剪紙、襯色剪紙、填色剪紙、分色剪紙等。套色剪紙在剪后藝術都用廣泛的一種表現(xiàn)方法,就是利用已經完成的作品拼貼上所需要的各種色紙,搭配要注意色彩的呼應、明度變化,畫面主色調確定,色塊位置等。一般主稿可采用厚些紙張,以便套色能得心應手,色彩大多以大紅、草綠、湖藍、中黃、高純度、高明度色為主。點色剪紙所采用材料是生宣紙,在剪好的成品上,用毛筆點上各種色彩,顏料也采用國畫色加入少許酒精,便于顏色滲透,著色時要掌握不同色的水分控制,以免混串色,但是有時為使兩種顏色相互滲透,也可以采取國畫暈染技巧,點色剪紙色彩強烈,鄉(xiāng)土味很濃,以中國河北蔚縣的染色剪紙最為著名,它吸取了西洋繪畫、水粉的表現(xiàn)技法,為民間剪紙開辟出一條新的路子。襯色剪紙是用陰刻剪紙作品,襯以不同色紙張使它們呈現(xiàn)色彩明度色相的對比。填色紙張又稱筆彩剪紙,把刻好的作品張貼在一張白紙上,然后根據畫面各部位造型需要進行填色,個別局部又進行渲染。分色剪紙即用不同顏色紙張剪不同造型,然后拼接一起即可。
早在先秦時期,中國思想家就形與神的關系提出了不同觀念,其中旬子的觀念一直影響中國2000多年形神論的發(fā)展,《旬子,天論》中說“形具而神生”,人的身形成了,就有了心理,這也對文化藝術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民間剪紙充滿非凡活力和旺盛生命力,民間藝人以藝術特有的敏感觸覺,在方塊有限的空間內容納社會生活中,如政治的、藝術的、文化思想的、生活習俗的、宗教的各種內容,從現(xiàn)已出土的剪紙資料來分,其中體現(xiàn)了“形神兼?zhèn)洹钡拿缹W思想。
唐代與宋代的審美不同,宋代剪紙“皮影戲”中人物造型豐富多彩,在剪紙表現(xiàn)技法上高超奇絕,人物有的表情狡猾奸詐,有的威武,有的溫柔體貼,全都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唐代以剪紙招魂的風俗下,人們很流行崇尚神靈,剪紙內容多表現(xiàn)天上人間善惡境界,有龍紋,鳳紋,是古代最威武的象征,如龍紋象征權利、威武。把各種動物局部進行組合,已變成人們心中理想的造型,在剪紙表現(xiàn)手法上十分到位,剪紙中動物、建筑、植物等形象栩栩如生。這是古人向往自然、懷抱自然的體現(xiàn),通過線條來表現(xiàn),達到“應物像形”、“以物像神”和“形神皆音”的造型效果。
文字形式的剪紙作品,講究字體的結構、筆畫之間空間借用和諧一致的思想,文字布局井然有序,毫不散亂,線條的粗細,節(jié)奏和形態(tài)有效結合,使畫面平衡。線條更富有生命的律動,達到中國書法藝術水平,而且體現(xiàn)書法的本體美感,是書法中形神兼?zhèn)渌枷氲捏w現(xiàn)。
[1] 潘魯生. 中國吉祥剪紙圖集[M]. 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 1999.
[2] 呂勝中. 中國民間剪紙[M]. 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