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君 許 鵬 張軍城 陜西省中醫(yī)醫(yī)院(西安710003)
慢性支氣管炎是呼吸系統(tǒng)常見疾病之一,多見于老年人,約占老年人總數的10%~15%,主要表現為氣管、支氣管黏膜及其周圍組織慢性非特異性炎癥。其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吸煙、呼吸道感染、刺激性氣體、寒冷氣候、過敏等外在因素與呼吸道局部防御及免疫功能降低被認為是其可能的致病原因。臨床見有長期反復咳嗽、咯痰,部分患者伴有喘息,病程遷延難愈,可發(fā)展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臟病等?,F代醫(yī)學主要采用糖皮質激素、β-受體激動劑及祛痰止咳藥進行對癥治療,不良反應較大,對患者影響較大[1]。所以,防止病情加重、減少發(fā)作并盡可能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成為治療慢支的關鍵因素。筆者以從2011年11月~2012年10月本院收治的患者中遴選出76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桑蔞二陳湯對其中38例患者進行了治療,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依據《實用內科學》第10版中慢性支氣管炎診斷標準[2],從2011年11月~2012年10 月本院收治患者中遴選出76例,所有患者入院前均有一定程度咳嗽、咽喉疼痛、痰液黏稠并呈白色、有喘氣困難、哮鳴音、發(fā)熱、乏力等癥狀,診斷排除支氣管擴張、塵肺、哮喘、肺結核、肺癌、呼吸衰竭、慢性鼻咽部疾病及其他系統(tǒng)嚴重疾病患者。全部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8 例。治療組患者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齡44~71歲(平均63.92±10.89歲);病程3~15年(平均6.48±2.27年)。對照組患者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齡45~72歲(平均64.32±11.45歲);病程3.5~15年(平均6.54±2.38年)。2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病程等方面經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戒煙,并防寒保暖預防感冒,適當參加鍛煉。對照組靜脈滴注頭孢西丁2g/次,2次/d。同時給予靜滴鹽酸氨溴索60mg/次,1d1次。支氣管痙攣時,口服茶堿緩釋片0.1g/次,2 次/d 緩解。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服自擬桑蔞二陳湯:桑白皮、栝樓仁、陳皮、款冬花、桔梗各10g,法半夏9g,茯苓15g,炙甘草、杏仁各6g,紫菀12g。1d1劑,每劑水煎至200mL,早晚各溫服1次,每次200mL。
療效標準 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及《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慢性支氣管炎相關療效標準擬定。咳嗽、咯痰基本消失,哮鳴音消失或恢復到急性發(fā)作前水平,其它伴隨癥狀顯著好轉,血常規(guī)正常,X 線片基本正常者為治愈;咳嗽、咯痰有明顯改善,哮鳴音顯著減輕,但未恢復到急性發(fā)作前水平,其它伴隨癥狀有所好轉,血常規(guī)基本正常,X 線片恢復情況達85%以上者為顯效;咳嗽、咯痰有所改善,哮鳴音減輕,其它癥狀無明顯變化,血常規(guī)較前好轉,X 線片恢復60%以上者為有效;咳嗽、咯痰無改善或加重,喘氣困難,血常規(guī)較前無明顯改善,X 線片恢復情況在60%以下者為無效。
統(tǒng)計學方法 SPSS13.0軟件統(tǒng)計分析,對比兩組患者咳嗽、咯痰、喘息和肺部啰音恢復情況,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結果 入選的76例患者經2個療程治療后,絕大多數癥狀得到改善,治療前后各項指標及相關體征比較,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兩組治療效果比較,治療組38例,治愈率36.8%,顯效率52.6%,有效率5.3%,總有效率為94.7%;對照組38例,治愈率23.7%,顯效率42.1%,有效率21.1%,總有效率為84.2%,同樣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病狀對比(n)
表2 兩個療程后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討 論 慢性支氣管炎是一種發(fā)病率高,治療較為棘手的常見呼吸道疾病。多在冬季寒冷時節(jié)發(fā)作,早期癥狀較輕微;晚期由于炎癥反應加重,癥狀可常年存在。主要是因感染或非感染性因素導致氣管、支氣管黏膜及其周圍組織發(fā)生慢性非特異性炎癥。如今社交活動增多,煙酒給人們的身體帶來極大威脅,加之長期工作疲勞,免疫力下降,導致該病發(fā)生率顯著提高[5]。如何減輕咳嗽、咯痰、喘息等癥狀,防止病情發(fā)展,減少發(fā)作次數,成為其治療關鍵?,F代醫(yī)學以抗感染、祛痰止咳、解除支氣管痙攣等對癥處理為主,療效欠佳,且西藥有一定副作用,不能長期服用,療效難以保證。
慢性支氣管炎屬中醫(yī)學“內傷咳嗽”、“痰飲”、“喘證”等范疇。多因外感風寒、痰飲內停、壅滯肺絡,宣降失司、痰濕聚積,發(fā)為咳、痰、喘癥,而以痰為關鍵。脾虛濕聚為成痰之根本,脾失健運,水谷不化為精微上輸以養(yǎng)肺,反而聚為痰濁,痰濁郁久化熱,上貯于肺,肺氣壅塞上逆為咳。由上可見,邪實正虛為本病病機,痰濁、痰熱為邪實,氣虛、脾虛為正虛,臨床辨證即為脾虛生痰,痰熱郁肺。故而健脾化痰,清肺止咳為其治療根本原則。筆者自擬桑蔞二陳湯,方中桑白皮、瓜蔞仁清肺化痰;陳皮、法半夏燥濕化痰、理氣和中;炙甘草、茯苓益氣健脾,兼以燥濕;款冬花、紫菀潤肺下氣,化痰止咳;桔梗、杏仁宣肺祛痰,止咳平喘;以上諸藥共奏健脾燥濕、清肺化痰、止咳平喘之功[6]。而藥理研究也顯示桔梗、法半夏、瓜蔞、紫菀等含有皂甙成分,能增加呼吸道腺體分泌,使痰液稀釋而易于咳出;杏仁、款冬花有鎮(zhèn)咳作用;而甘草則具有抗菌、消炎、保護支氣管黏膜作用。經過兩個療程的治療,治療組在咳嗽、咯痰、喘息、肺部啰音等方面都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重癥患者治療效果更為顯著,而不良反應也少。
[1] 張紀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1,6(29):169-170.
[2] 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第10 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7:1396.
[3] 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29.
[4]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2-23.
[5] 羅玉釗,何 凱.新醫(yī)改下加強醫(yī)院藥房管理的必要性和措施[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0,2(14):128-131.
[6] 陳火花.王有奎主任醫(yī)師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經驗介紹[J].新中醫(yī),2006,38(9):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