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艷
普通外科消化道出血是最為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常見于原先有基礎性胃腸道及肝臟等臟器疾病的患者。消化道出血是臨床急癥,需積極進行治療,起病較急的患者可診斷不明,無法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使得患者在短期內形成失血性休克,循環(huán)處于衰竭狀態(tài),病死率高[1]。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療處理臨床用藥,護理干預也是重要組成部分,常規(guī)的護理措施對有效護照的效果不佳,應當分析原因采取改進措施,力求以最恰當?shù)姆绞浇o予患者有效護理,提高患者生命質量,保證其生命安全[2]。本文主要分析普通外科消化道出血患者護理潛在的危險因素,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取本院普通外科于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間收治的消化道出血患者78例,均經臨床確診,根據(jù)護理效果分為護理效果較好的對照組患者33和護理效果不佳的觀察組患者各45例。對照組患者中男18例,女15例;年齡24~67歲,平均(33±6)歲;觀察組患者中男24例,女21例;年齡22~63歲,平均(34±7)歲。2組患者性別比、年齡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所有患者使用普外科消化道出血的護理干預措施,建立各項生命體征的監(jiān)測,如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等,關注其實時變化[3]。建立有效的輸液通路,留置胃管,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做好患者本人及家屬的溝通和思想工作,使其意識到疾病的嚴重性和治療的可能轉歸。止血后觀察患者答辯顏色,生命指標變化,防止再次出血[4]。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數(shù)據(jù)進行多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 χ2檢驗,P<0.05差異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單因素方差分析 將有可能影響消化道出血各危險因素單獨分析,觀察組患者的胃底靜脈曲張、門靜脈直徑、Hb等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性別比、血小板計數(shù)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非條件Logistic 采用非條件Logistic回歸模型對消化道出血危險進行預測,結果表明普外科患者消化道出血護理效果不佳的預測因子有胃底靜脈曲張、門靜脈直徑、Hb、INR、凝血酶原時間。見表2。
表1 2組單因素方差分析±s
表1 2組單因素方差分析±s
項目 觀察組(n=45) 對照組(n=33) χ2(t)值 P值性別(例,男/女)24/21 18/15 0.453 >0.05胃底靜脈曲張[例(%)] 34(75.6) 10(30.0) 2.745 <0.05門靜脈直徑(cm) 1.56 ±0.32 1.14 ±0.21 2.143 <0.05 Hb(g/L) 84 ±12 104 ±24 2.846 <0.05血小板(×109/L) 85±36 82±44 0.164 >0.05 INR 1.5 ±0.8 1.0 ±0.4 3.242 <0.05凝血酶原時間(s)20 ±4 17 ±4 2.442 <0.05
表2 2組患者的非條件Logistic
消化道出血是普外科常見疾病,根據(jù)出血部位不同可以分為屈氏韌帶以上的上消化道出血及以下部位的下消化道出血,一般發(fā)病較急,診斷不清可引起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威脅。根據(jù)有關資料顯示,普外科消化道出血患者約占年均總住院人數(shù)的0.1%,其中病死率接近10%,故因得到臨床廣泛重視[5]。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原發(fā)性疾病一般有食管、胃、十二指腸、小腸、結腸等處的潰瘍和粘膜糜爛。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癥狀取決于患者出血病變的性質、出血部位、出血速度等,還與患者的年齡、全身其他臟器功能等密切相關[6]。急性大量的消化道出血主要表現(xiàn)為嘔血和鮮血便,可短期內造成患者的循環(huán)衰竭、組織血液灌注減少、細胞缺氧,最終造成不可逆性休克[7]。
對于消化道出血患者必須進行積極的治療,搶救患者生命,維持其全身循環(huán)。在有效治療的同時,與患者生命安全密切相關的還有護理因素。對于消化道出血的常規(guī)護理措施可以使大部分患者情況好轉,但是部分患者效果不佳,甚至造成病情惡化,值得引起深思[8]。
本文主要分析普通外科消化道出血患者護理潛在危險因素,觀察組患者的胃底靜脈曲張、門靜脈直徑、Hb、INR、凝血酶原時間與對照組患者的相應數(shù)據(jù)相比,有明顯差異(P<0.05),性別、血小板計數(shù)與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通過對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的因素進行非條件Logistic分析發(fā)現(xiàn),胃底靜脈曲張、門靜脈直徑、Hb、INR、凝血酶原時間均是消化道出血患者護理效果不佳的獨立危險因素??梢?,對于明顯胃底靜脈曲張,門靜脈直徑較大,Hb、INR、凝血酶原時間有顯著異樣的患者,應加強護理力度,給予針對性的護理措施,提高患者的止血效果,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綜上所述,胃底靜脈曲張、門靜脈直徑、Hb、INR、凝血酶原時間均是消化道出血患者護理效果不佳的獨立危險因素,對于以上因素明顯異常的患者應加大護理力度,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給予針對各項因素的護理干預,提高患者的止血效果,保障其生命安全。
1 呂靜.肝硬化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危險因素的Logistic分析.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09,6:66-67.
2 鄧玉花,張瑞芳,曹建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預后分析.河北醫(yī)藥,2011,33:1387.
3 何正光,馮可杰,陶晶,等.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并發(fā)癥的預防與護理.現(xiàn)代護理,2009,6:77-78.
4 Faulk CE,Sandoval AD,raughon M,et al.Critical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at an inpatient rehabilitation center:incidence,risk factors,and the role of gastrointestinal prophylaxis.PMR,2011,2:1104-1112.
5 陳福春,潘琦,洪玉才,等.肝硬化患者并發(fā)急性上消化道出危險因素分析.浙江實用醫(yī)學,2005,10:383-385.
6 端木魯健,馮子彥.急診內鏡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價值.河北醫(yī)藥,2011,33:558-560.
7 包國祥,李濤.血尿素氮/肝酐變化曲線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出血量估算的應用.中國全科醫(yī)學,2011,14:3476-3477.
8 儲著凌,霍中華,胡君,等.急診與擇期斷流術治療門脈高壓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療效比較.肝膽外科雜志,2008,16:29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