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胡建君
妙趣蟾蜍
文·圖/胡建君
蟾蜍:俗稱癩蛤蟆,它的皮膚粗糙,背面長滿了大小不一的疙瘩,而這只是皮脂腺??赡?,我們已經(jīng)拿它的小疙瘩開過無數(shù)的小玩笑了,然而蟾蜍卻能在自己的腺體分泌一種白色毒液,這是制作良藥的原材料。我卻著實喜愛收藏帶有蟾蜍圖案的玩意。因為,這東西的丑樣,總有與世無所爭的妙趣。
明代劉海戲金蟾銅硯滴(常熟博物館藏)
明代蟾形銅硯滴(首都博物館藏)
自然界的死生造化真是奇妙,諸如蟬蛻、蛇解、蟾衣等空虛的舊軀殼,置之死地而后生為中藥食材,可以治愈各種惡疾。前兩者我小時在野地上經(jīng)常見到,而蟾衣卻像隱形衣一般,沒有留下印象。查了一下,這竟是幾千年來人們的普遍困惑:只聽聞蟾蜍或者說蛤蟆能蛻衣,卻遍拾不到蟾衣,連醫(yī)圣張仲景都表示不解。后來發(fā)現(xiàn),蟾蜍竟選擇在盛夏暴熱的夜晚,借著電閃雷鳴的過程完成一次蛻衣,且邊蛻衣邊吃,不留痕跡,聽起來更像是一部什么聊齋大片了。
原來并不像《淮南子》中說的那樣,真的存在螳螂捕蟬用的“隱形衣”,但是世上不乏孜孜不倦親自做實驗的“楚國書生”,還東渡到了日本。日本天養(yǎng)元年(1 1 44年),一個叫藤原賴長的日本書生,選擇在端午之日,小心翼翼地將一尺見方的白布染上蟾蜍血,陰干之后,蒙在頭上,期待能如中國的書中描述一般看見百鬼,反復試驗,卻一無所獲。最后,他失望地在《臺記》中寫下“無驗”。這位篤信中國神秘文化的日本青年,據(jù)說是看了《玉燭寶典》中“淮南萬畢術(shù)”的記載,而依樣畫葫蘆的。
我小時候非常頑皮,經(jīng)常挨打,有次翻到一本民國鉛印的《古今秘苑》,想嘗試制作一種“鐵牛水”,據(jù)說服用后被打可以不痛。這就需要揀選背上有麻點的蛤蟆,在其口中塞入大蒜,布包蛤蟆倒掛三天而死,取大蒜種子埋泥土中長出苗來,摘大蒜子儲瓶備用。必要時含一片在口中或浸酒服用。但捉蛤蟆、塞大蒜、含大蒜的每一步都不如挨打,最終罷了,便對那位勇于實踐的日本書生表示敬意。
古人有無窮的想象力和浪漫精神,于是就有《淮南子》這類的奇書,充滿了各種離奇而認真的探索,連小小的蟾蜍都被做足功課?!痘茨献印吩疲骸肮脑毂俦瑝郾M五月之望”。“鼓造”就是蟾蜍。據(jù)說有種“肉芝”蟾蜍,猶如人瑞一般,長生不老,能辟五兵,使敵人射來的弓箭都反射回自身,相比之下,草船借箭真是太弱了。這種蟾蜍需要在五月十五日由眾人捕捉才能見效,所謂天時地利人和也。
更常見的關(guān)于捉蟾蜍的習俗在端午之日,目的是為了入藥,取蛤蟆耳后腺和皮膚腺的白色分泌物蟾酥?!兜劬┚拔锫浴酚洠骸拔迦眨咸t(yī)院官,旗物鼓吹,赴南海子捉蝦蟆,取蟾酥也。”想想朝廷醫(yī)官們浩浩蕩蕩搖著旗幟、鼓樂齊天地趕赴南海去捕捉癩蛤蟆,多么搞笑。除了蟾酥之外,還有一種更稀罕的物事——蛤蟆金。據(jù)說在蛤蟆口中或腹中塞上墨塊,七七四十九日取用,可以解毒化膿、治療口瘡。更神奇的是,夏天用此墨在墻上涂畫一個葫蘆形,可以讓蚊子聚集于此而不蜇人,“至早拂去,夜復聚來”,蚊子從此變成觀賞動物,可以像《浮生六記》中那樣作“青云白鶴觀”了。
清代京津冀地區(qū) 蟾蜍戒指 (筆者藏)
清代山西地區(qū) 燒藍蟾蜍(筆者藏)
方增先的蛤蟆雕塑
方增先的蛤蟆泥稿
小時候聽說蟾蜍會噴火帶劇毒液體,使人目盲,大概就指這種蟾酥,還有它長舌飛卷捕食飛蟲的樣子,讓人誤會。更主要是它長得奇丑,所以小孩們又怕又憎。畫家方增先老師前陣子在家養(yǎng)病,拿著身邊的紫砂泥團團捏捏,做出的第一個作品就是蛤蟆。他說蛤蟆丑,農(nóng)村小孩都要打它,他為蛤蟆抱不平。他的蛤蟆造型與線條是國畫積墨法的延伸,費時最長的就是蟾背的疙瘩,用雕塑刀一刀刀增添,復修減,做足整整一個月,樣貌樸拙生動,像是山海經(jīng)中的猛獸,而那些崚嶒的疙瘩正是最得意的細節(jié)所在。
翻成銅模后,方老師(方增先)在底座側(cè)面題了一首打油詩:“丑樣實在笑開口,又不關(guān)你雞與狗。爛泥雨濕正當時,蚯蚓蟲蟻適我口。有益人類人不知,淡然與世無所有。”所謂“厲與西施,道通為一”,最丑的蟾蜍在月宮卻與最美的嫦娥相伴,于是,他又在另一側(cè)題道:“一身疙瘩似瘡爛,泥里水里不下賤。莫要笑嫌丑中丑,嫦娥求我衛(wèi)宮殿?!边@大概就是蟾蜍故事的最美結(jié)局了吧。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